“招生考家长”触动教育公平底线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m41501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说法时常见诸舆论。人民日报也曾刊登评论称:在今天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时代,寒门能否出贵子,在于“奋斗”。
  奋斗当然是个体改变命运、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在社会层面,理应创造公平的外在条件,让所有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否则,在重重障碍面前,个体的奋斗显得势单力薄。
  近期,上海市民办阳浦小学和青浦世界外国语学校招生时,让家长做“问卷调查”,甚至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职务、毕业院校,引发网友激烈讨论。
  据媒体报道,民办学校“招生考家长”早已有之,学校喜欢招收“收入高、家境好、机灵、家长陪伴时间足”的学生,此次两所学校只不过更极端、更典型。对于监管部门,两所学校的行为相当于一次试探,如果不能坚决及时遏制,类似现象恐会愈演愈烈。
  不论校方的初衷和真实意图是什么,实质都流露出一种“门第筛选”的味道来—— 有些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恐怕连问卷上的题目都看不懂,而知识分子、白领精英怎么也能对付出几道题来,显然后者的机会更多。至于调查爷爷奶奶的学历更让人惊讶,上个学校还要问家庭出身?即使这份调查与招生结果无关,也会给部分家庭带来无形的歧视和压力,影响相当恶劣。
  我国义务教育法和地方招生政策,都以促进教育公平和维护中小学生教育权益为基本原则,其目的就在于保障社会公平,避免两极分化和阶层固化。而用家长的素质、学历、社会地位来筛选孩子,无疑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触碰了教育公平底线。
  事件发生后,当地教育部门应对非常果断,不但叫停追责,而且予以惩戒。然而更该看到,上海及全国民办学校正在以各种方式“掐尖”,教育公平已经受到侵蚀。“公办保均衡,择校到民办”的大方向没错,但现实是优秀师资和优势生源正在流入民办,“优先选民办,保底到公办”已成为很多家长的升学思路。竞争不断白热化,才催生了“招生考家长”的奇葩举动。
  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是我国一直努力的目标和方向。首先,法律赋予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且适用于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其次,学校不得通过举办相关培训班或与社会其他教育机构进行合作,提前选拔、特殊培养学生。再次,学校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或学习等级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无论是法律,还是規定,体现的都是“有教无类”的大义。把家长作为录取学生的考量因素,显然有悖这个“大义”。
  显而易见,招生拼家长,是对义务教育的解构和扭曲。就平等接受教育而言,它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公正的。我国目前的教育资源尚不平衡,只有就近免试入学,只有电脑随机派位或者摇号入学,才能体现相对公平。正是基于这个原因,国家才规定要逐步扩大划片入学实施范围。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家长择校冲动强烈、“学区房”问题突出的地方,更要一手大力推进均衡发展,一手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对于报名人数超过招生人数的民办学校,可以引导学校采取电脑随机派位。
  教育之本,在于育人。要实现这个目标,公平应是最大考量。以家长学识、背景作为招生参考的做法,无异于人为设置的关卡,阻断了教育公平之路,理应被摒弃;而那些出身“寒门”的孩子,更应被待以公平。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的培训方式也在发生变化。以网络和计算机为依托的远程培训成为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主要培训方式。针对这种培训形式的优势、存在
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在对拓展训练的内涵及特点进行简要概述基础上,系统分析拓展训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围绕其具体应用展开探讨。
摘 要 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从落实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新课程改革落实出发,对校本研训工作进行系统部署,以“纵向四个阶段、横向三个系列”为主要方向,明确任务,加强引导,强化落实,突出实效。  关键词 校本研训;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088-02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和关键。学校的发展取决于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校本
教科院建院十年来,深圳市高中教研工作稳步推进,近三年更是迈入发展的快车道,在新课程、新课标、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中教研中心以'研究、指导、服务'的
我国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宝贵资源,而旅游是触摸、感知、汲取文化的重要载体与途径。在全媒体时代,与新型媒体的融合不仅给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也可以
现代社会需要我们具备足够的素质来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学习型"社会要求我们终身学习,提高自身学习力.学习力是学生的生长力,包含三层次六要素:知识与经验、策略与反思
“海南海口12岁小学生打赏游戏主播,花掉环卫工母亲4万元积蓄”“广东中山小学生假期玩游戏,用妈妈手机买1.6万元道具”……近年来,关于青少年沉迷网游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报道。  孩子们喜欢网游,并不出人意料。这个虚拟的世界,给予孩子们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成就与满足感。诚然,中小学生有热爱网游的自由,砸钱玩网游也是个人自愿,但必须注意的是,网游对于未成年人,是个危险的地域。一是容易使学生沉迷上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