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在新課程标准的引领下,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直观教学、小组合作教学、网络教室互动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等模式,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欢快学习氛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一、二年级学生时,发现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对计算机感兴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每完成一项操作任务都会急着向老师展示,这时我会到学生身边,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并给予评价,如“你真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大手握小手,一起滑动鼠标来解决问题。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乐于实践探究,喜欢交流展示。我便会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欢的问题,如“如何将Excel工作表中插入图表,你有几种办法”、“谁能帮助老师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动画效果”等。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应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对保证每位学生都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对学生分组情况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经过合作学习阶段,不少学生拥有了“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学生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满足了求知欲和成就感。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探索验证。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自主探究形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四、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课多是强制性的,学生必须听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一对多广播操作实现。在广播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的键盘被封锁,学生操作被强制性地中断,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学生机屏幕上的显示内容与教师机同步。使用这种实时传递屏幕的方法,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方便教师讲课。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晓娟.浅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
[2]保安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初探[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
关键词:小学教学;信息技术;小组合作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它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
一、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欢快学习氛围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他们各自的特点,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各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在教一、二年级学生时,发现他们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对计算机感兴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他们每完成一项操作任务都会急着向老师展示,这时我会到学生身边,认真欣赏学生的作品并给予评价,如“你真是个富有想象力的孩子”、“你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会大手握小手,一起滑动鼠标来解决问题。而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能,乐于实践探究,喜欢交流展示。我便会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喜欢的问题,如“如何将Excel工作表中插入图表,你有几种办法”、“谁能帮助老师在演示文稿中插入动画效果”等。
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创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应成为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二、利用小组合作,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在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的创作活动中,明确的分工与和谐的合作,使每一个组员都能积极投入、发挥作用,对保证每位学生都经历信息技术过程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为此对学生分组情况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经过合作学习阶段,不少学生拥有了“强项”。为了便于合作与交流,可根据学生的专长和他们所选的主题内容,在原有分组的基础上对各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同一组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每组的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一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任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学生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学生懂得了协作的重要性。
学生完成一些具体的任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满足了求知欲和成就感。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剩余的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的过程中探索验证。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三、自主探究形式学习
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感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爱好。”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爱好。”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爱好是探求知识熟悉事物的推动力。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某一问题的关注上升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兴趣,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突出特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四、利用网络教室构建学习环境
计算机多媒体交互式网络教学是充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建立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参与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讲课多是强制性的,学生必须听讲,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一对多广播操作实现。在广播教学模式下,所有学生的键盘被封锁,学生操作被强制性地中断,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软件将自己屏幕上的教学信息实时地传递到各个学生机,学生机屏幕上的显示内容与教师机同步。使用这种实时传递屏幕的方法,可同时满足实时性和强制性的要求,方便教师讲课。
五、教学评价的改变
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评价理念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崭新的工作思路,然而,面对原有评价工作的诸多弊端,许多课程实施者感到不知该从何入手来落实这些评价理念,推进评价改革。我尝试的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同学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将评价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马晓娟.浅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
[2]保安璞.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初探[C].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