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孤立性大肝癌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

来源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sie0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孤立性大肝癌和小肝癌患者预后的情况,分析影响孤立性大肝癌预后的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8年1—12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856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693例肝癌患者肿瘤直径≤5 cm,设为小肝癌组;163例肝癌患者肿瘤直径>5 cm、单发、呈膨胀性生长、包膜完整,设为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术前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行抗病毒治疗,依据术前检查结果制订手术方案。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HBeAg、HBV DNA载量、PLT、Alb、TBil、AFP、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Edmondson-Steiner分级、肝硬化。(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例数、肝门阻断时间。(3)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分析。(4)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术后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2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复查内容包括肿瘤标志物、肝功能、HBV DNA载量以及腹部B超检查。每6个月或者怀疑肿瘤复发或转移时复查1次CT或MRI,两种影像学检查发现肝癌典型表现则认为肝内复发或转移,必要时行PET/CT检查明确诊断。随访时间截至2014年6月23日。无瘤生存时间为手术时间至患者肿瘤复发时间,患者总体生存时间为手术时间至患者死亡或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s表示,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分类变量采用计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校正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COX回归比例模型用于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1)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小肝癌组和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PLT<100×109/L分别为197、28例,肿瘤直径分别为(3.1±1.1)cm、(8.9±3.3)cm,微血管侵犯阳性分别为133、53例,有肝硬化分别为447、79例,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618,t=37.286, χ2=213.773,214.325,P<0.05)。(2)两组患者治疗情况:856例肝癌患者均行肝切除术治疗,切除肝段≥3个326例,切除肝段<3个530例。693例小肝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0 min(60~200 min),术中出血量为200 mL(20~5 200 mL),47例术中输血,125例肝门阻断时间>20 min;163例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10 min(60~23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 mL(50~3 200 mL),31例术中输血,58例肝门阻断时间>20 min。(3)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分析:85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5个月(1.0~72.3个月)。693例小肝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6.2个月(1.6~75.8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39.5个月(1.0~75.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71%、58%和70%、48%、38%。163例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0.3个月(1.1~76.0个月),无瘤中位生存时间为30.7个月(1.0~72.0个月);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59%、47%和65%、46%、33%。小肝癌组和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术后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4,P>0.05);两组患者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7,P<0.05)。进一步分层分析:将孤立性大肝癌组患者分为117例肿瘤直径5~10 cm和46例肿瘤直径>10 cm,肿瘤直径为5~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1%、65%、53%和70%、48%、35%,与小肝癌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32,0.042,P>0.05)。肿瘤直径>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分别为78%、46%、31%和49%、39%、30%,与小肝癌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136,4.097,P<0.05)。(4)孤立性大肝癌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载量、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χ2=5.193,3.377, 5.509,P<0.05);性别、HBV DNA载量、肿瘤直径、微血管侵犯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危险因素(χ2=4.546,18.053,7.780, 10.569,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BV DNA载量≥104 U/mL、肿瘤直径>10 cm、微血管侵犯阳性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7,1.85, 1.86,95%可信区间:1.74~4.40,1.16~2.94, 1.17~2.96,P<0.05);也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患者术后5年总体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3,1.98, 1.69,95%可信区间:1.72~4.33,1.23~3.17, 1.04~2.72,P<0.05)。

结论

肿瘤直径为5~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预后和小肝癌相似,但肿瘤直径>10 cm的孤立性大肝癌预后较小肝癌差。HBV DNA载量≥104 U/mL、肿瘤直径>10 cm、微血管侵犯阳性是影响孤立性大肝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简称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己糖激酶-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3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4例肝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己糖激酶-2蛋白的表达。观察指标:(1)己糖激酶-2蛋白在肝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2)肝癌组织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在肝细胞癌(HCC)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倾向评分配比及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116例H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116例患者采用倾向评分配比:58例患者采用ERAS围术期处理措施,设为ERAS组;58例患者采用传统围术期处理措施,设为对照组。ERAS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ERAS处理措施,对照组采用传
目的探讨经前入路肝尾状叶全切除术治疗累及腔静脉旁部肝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8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72例累及肝尾状叶腔静脉旁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72例患者中,肝恶性肿瘤49例,肝良性肿瘤23例;43例肿瘤超出肝尾状叶范围,29例肿瘤局限于肝尾状叶。根据肿瘤累及范围选择行经前入路单纯肝尾状叶全切除术或肝中叶联合肝尾状叶全切除术。观
目的探讨累积体质量指数(cumBMI)对新发胆石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6、2008、2010、2012、2014年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开滦唐家庄医院、开滦范各庄医院、开滦吕家坨医院、开滦荆各庄医院、开滦林南仓医院、开滦钱家营医院、开滦马家沟医院、开滦医院分院行健康体检的31 794例受试者的体检资料。将受试者依据cumBMI四分位数分为4组:7 94
目的总结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9例肝脏EHE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患者行CT和MRI检查。由2名高年资影像科医师分析病灶的数目、大小、部位、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有无病灶融合、与血管的关系等特征。病灶数量按肝左叶、肝右叶、肝尾状叶计数,5个以下计实数,否则计为≥5个。观察指标:(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X(HBx)蛋白对肝癌细胞侵袭与迁移能力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肝肿瘤患者[20例肝细胞癌(简称肝癌)、10例肝脏良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收集20例肝癌患者(均有HBV感染史)行手术切除的肝癌组织及10例肝脏良性肿瘤患者(均无HBV感染史)的瘤旁组织(瘤体包膜外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
精准肝脏外科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精准肝脏外科的内涵并推动肝脏外科向更精、更细、更准的水平发展。现今通过薄层扫描、三维成像和3D打印技术,已经能够十分清晰地显示肝脏内部结构和病变范围,但这些影像学和解剖学上的精准技术并未很好地改变外科治疗的临床疗效。术者的手术经验和技术水平较精准的影像技术和模拟手术规划更为重要,两者完美结合方能获得最佳疗效。对于入肝血流阻断时间和剩余安全肝脏体积,术者可根据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