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3钢激光熔覆Ni基涂层热应力循环的仿真研究

来源 :中国激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d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平面连续热源,基于COMSOL仿真平台,对H13钢激光熔覆Ni基合金粉末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模拟,并对最优工艺参数方案进行了激光熔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为1200 W,扫描速度为2 mm/s时,熔覆层的质量较好,几何形貌的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最高激光熔覆温度为2748.1℃,最大加热速度约为1632.1℃/s,最大冷却速度约为699.5℃/s,熔池最大深度为0.2~0.4 mm。熔覆层温度随激光功率的增大而上升,随扫描速度的增加而下降;熔覆层热应力随着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v
其他文献
摘 要:浮力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对浮力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本单元教学中涉及较多的知识点,而且对于受力分析的要求较高,因此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注重对教学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本单元内容,提高其初中物理核心素养。本文分析了初中物理浮力教學的特点,总结了初中物理浮力教学的难点及解决对策,为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西秦岭造山带东段发育大量印支期花岗岩,由北向南贯通整个西秦岭造山带。本文选取西秦岭东段的柴家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4个花岗质岩体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研究。这些花岗质岩体的岩性主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形成时代在237~219Ma之间,并显示出两期岩浆活动的特点,早期柴家庄岩体形成于236.6±2.9Ma,晚期的太白、周家山和迷坝岩体形成于220.12~218.9Ma。早期柴家庄二长花岗岩显示出类似埃达克岩的一些地球化学特点,如高含量的S
近年来,生态翻译学在我国迅速发展,这不仅是翻译学研究视域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我国翻译学科对于译语理论话语权急切需求的体现。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把握翻译生态内部的平衡规律,有助于我们了解翻译问题的实质,从东西方生态智慧与哲学之中找寻到切合之处,增加翻译学科的话语阐释空间,推动我国翻译学科的\"生态化\"最终实现\"国际化\",助力我国实现从\"翻译大国\"走向\"翻译强国\"。
当建筑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出现了建筑形态自由度提高与美学迷失的巨大矛盾,在以大跨度为主的公共建筑中体现较为突出。本文首先分析了建构大跨建筑美学价值的多维美学,提出从“更新”与“传承”两个层面来进行数字化大跨建筑的美学逻辑整合。“更新”即消费社会带来的空间需求与数字技术引发的建筑技术两种更新;“传承”即自然与传统美学的两种传承。其次,提出批判性整合策略,以提出当代大跨建筑向既符合时代与技术要求且尊重地域历史文脉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