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传媒的意识形态在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张力关系中产生,并由此催生包括青年亚文化在内的各种症候,“王小波现象”就是典型代表。作为一种亚文化类型,王小波的文学创作表达了对于个人尊严的诉求,而这种诉求被传媒选择、放大之后,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直至被塑造成一种文化现象。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化诉求在意识形态与传媒体制的“张力”中被消解,虽然抵抗的形式在青年亚文化中被延续,但内在精神已经变异。
关键词:王小波现象;文化张力;文学传媒;意识形态;亚文化
文学传媒的意识形态在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张力关系中产生,并因此能够催生新的文化现象。“张力”(tension)是批评家艾伦·退特在对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时所用的理论术语,“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①。“张力”理论因其适用性较广而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凡是存在着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②。因此,我们可以将“张力”看成是理解文化场域中不同理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随着文化语境和文化权力的变化而拓展其内涵、外延和文化空间,最后形成新的意义。作为一种方法,“张力”理论适用于考察分析一定范围内各种关系、要素、力量等之间的复杂纠葛,不再局限于某一要素或立场,而是将要素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及其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文学与传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两者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教育的利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文学和传媒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定位,都是作为某种宣传的工具而存在,文学创作生产和传媒运行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受制于一定的行政体制。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巨变,文学与传媒均受到市场经济的挤压和诱惑,经济属性和市场特征大大加强,逐渐走向分解和重组。与文学相比,现代传媒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直接和迅速,晚近传媒文化领域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当代传媒文化景观的强烈兴趣,成为中国研究的一个热点。③
我们所说的“文学传媒”,并不是“文学” “传媒”,或者仅仅是将两者硬性地捆绑在一起,而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之间发生的紧密关系,以及无法分割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共同体”。在共同的生存危机面前,文学与传媒在改革大潮中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大众娱乐的需求,如何在政治宣传、审美情趣和大众娱乐之间寻找最大的平衡,分化与整合、调整与提升成为两者都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在“中国梦”、文化软实力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中,文学与传媒都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受重视的文化载体。我们之所以选择王小波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是因为这一个案在文学传媒的张力关系中显得尤为典型,无论是传媒对于文学(家)形象的塑造,还是文学对于传媒的影响,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
关键词:王小波现象;文化张力;文学传媒;意识形态;亚文化
文学传媒的意识形态在文学与传媒之间的张力关系中产生,并因此能够催生新的文化现象。“张力”(tension)是批评家艾伦·退特在对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时所用的理论术语,“是把逻辑术语‘外延’(extension)和‘内涵’(intension)去掉前缀而形成的。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①。“张力”理论因其适用性较广而被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凡是存在着对立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动和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②。因此,我们可以将“张力”看成是理解文化场域中不同理论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冲突的紧张关系,这种紧张关系随着文化语境和文化权力的变化而拓展其内涵、外延和文化空间,最后形成新的意义。作为一种方法,“张力”理论适用于考察分析一定范围内各种关系、要素、力量等之间的复杂纠葛,不再局限于某一要素或立场,而是将要素外部和内部的各种关系及其意义充分展现出来。
文学与传媒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都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两者都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手段,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教育的利器。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文学和传媒具有相同的功能和定位,都是作为某种宣传的工具而存在,文学创作生产和传媒运行之间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受制于一定的行政体制。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巨变,文学与传媒均受到市场经济的挤压和诱惑,经济属性和市场特征大大加强,逐渐走向分解和重组。与文学相比,现代传媒与经济的结合更为直接和迅速,晚近传媒文化领域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对于中国当代传媒文化景观的强烈兴趣,成为中国研究的一个热点。③
我们所说的“文学传媒”,并不是“文学” “传媒”,或者仅仅是将两者硬性地捆绑在一起,而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两者之间发生的紧密关系,以及无法分割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共同体”。在共同的生存危机面前,文学与传媒在改革大潮中抱团取暖共同应对消费文化的兴起与大众娱乐的需求,如何在政治宣传、审美情趣和大众娱乐之间寻找最大的平衡,分化与整合、调整与提升成为两者都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在“中国梦”、文化软实力等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中,文学与传媒都成为最具影响力、最受重视的文化载体。我们之所以选择王小波现象作为讨论的中心,是因为这一个案在文学传媒的张力关系中显得尤为典型,无论是传媒对于文学(家)形象的塑造,还是文学对于传媒的影响,都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