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在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运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三复习课的主题教学主张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以主题来统领、创设话题情境、设置分层问题,将零碎的知识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秩序,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主题;话题;问题;德国史
  高三的老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高三复习课中,如何把握重点,以落实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并进行有效的拓展?
  这应该是一个普遍性的困惑,而这一困惑则来自另外一个更大的困惑:如何利用课堂有限时间达成复习的教学目标,进行高效学习?笔者认为高三复习中,运用主题教学模式,在主题的统领下对知识进行发散、重构,在思维的拓展中达到高效。
  一、 何以再提“主题教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教师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主题教学模式,对历史发展中有前后关联的内容加以梳理,将分散在各专题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串联,对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或更有意义的教学活动。
  所谓“主题教学”,就是以主题为中轴,围绕教学主题而展开的。“主题教学”就是要以鲜明的教学主题来统领全部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合理的“教学主题”能够帮助教师实现课堂教学中各知识点的整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思想内涵、增强历史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确定“教学主题”至关重要,它是教师构思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和根本意图,是教学目标最主要的体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
  高三复习课区别于新授课的一个重要表现,是更加突出时空上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显然,结论的堆叠无法有效做到这一点。在特定的主题情境中打破原有的知识组织形式,以主题来统领、创设话题情境、设置分层问题,将零碎的知识融为一体,形成新的知识秩序。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有利于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主题教学对高三复习大有裨益。
  二、 如何进行“主题教学”
  笔者结合“德国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谈一谈对主题教学的实施及其理解。
  (一)提炼主题
  主题,也叫“主题思想”,指的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是作品内容的核心。对于教学主题,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例如,“一课一灵魂”“教学立意”“教学内容主旨”“教学核心目标”等等。主题的选择和提炼应是源于历史感知的理性升华和历史体验的内心感动,是高屋建瓴眺望历史、洞察秋毫深思历史、另辟蹊径叩问历史的一种眼界。
  纵观德国发展的历史,会发现民族主义在德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贯穿了德国近现代的发展全程,也契合德国史的知识体系,因此笔者将德国史的主题立意定为“民族主义的三重面孔”。
  1. 从民族主义兴起之初,所呈现的第一重面孔——国家民族主义,见证德国的崛起。中世纪的欧洲,人们首先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并不懂得对民族的忠诚,德意志民族也是如此。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开始,德意志开始把民族情感和理论的许多必要成分引进自己的生活,启蒙运动帮助德意志人摆脱了传统宗教的束缚,开始把民族和国家作为倾泻自己情感的世俗对象,但此时的民族意识仅仅停留在文化领域。长期的分裂阻碍了19世纪上半期德国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政治上的分裂使得一个在文化上名列前茅的德意志民族觉醒,促使德意志将这种文化上的民族意识转变为政治上的民族意识,意识到应该达到政治和国家的统一和团结,这时德国的民族主义是“国家民族主义”,它力图首先形成一个民族国家,以便形成对帝国机制依附的集体性公民。德国的统一显示了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力量,國家民族主义使得德国的民族意识从最初的模糊情绪,发展成了一种比宗教更强大的力量,推动了德国的统一。
  2. 民族主义的泛滥,所呈现的第二重面孔——种族民族主义,见证德国的狂进。国家统一的延迟导致了一种更富有侵略性和战斗性的民族意识,这种侵略性的民族意识更容易受到刺激,更加敏感,自卑感愈深,以傲慢的优越感形式的弥补行为就愈会走向极端。从俾斯麦的铁血统一的成功开始,德国的民族意识开始膨胀,他们将德意志文化提高到普世文化的高度,将德意志民族提高到最优秀民族的高度,国家民族主义一步步走向种族民族主义,这种极端和恶性的民族主义成为德国的旗帜,引领着其扩张和攻击,德国进入了一个狂进的时代,最终造成二战的悲剧。
  3. 民族主义的重塑——公民民族主义,见证德国的复兴。二战后,面对全世界的谴责和怨恨,这个以理性著称的民族认识到罪责的民族性,德意志民族自觉地对本国民族意识进行着“自我检验”和不断修正,“对德国的整个过去重新估价”,尤其是对德意志历史文化的传统进行反思。二战后公民民族主义被重新提及,公民民族主义主张,民族应当包括所有认同民族之政治信条的人,不管其人种、肤色、信念、性别、语言或种族如何划分。它将民族视作一个平等的、权利共享的公民共同体,通过依附于一套共享的政治实践和价值之上的爱国主义而实现统一。公民民族主义让你相信的是一套共享的民主程序和价值观,从种族民族主义到公民民族主义的转变,意味着从对民族的认同转向对国家的认同,从基于种族身份幻想的公民身份转向基于民主价值认同的公民身份。公民民主主义重塑了今日德国的民族性。
  德国的民族主义从兴起之国家民族主义到膨胀泛滥的种族民族主义,再到二战后对民族主义进行重塑,建立公民民族主义,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是正是德意志民族的精神特质:讲理性、会反思、积极进取,永不放弃、勇于创新的德意志精神。正是这样的民族精神,在短时间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德国再一次站到了世界的中心,只不过这一次是用和平的方式.
  通过民族主义的三重面孔的形式来呈现德国的兴衰荣辱,将德国的兴衰发展置于“民族主义的三重面孔”这一主题下,使学生对德国的发展历史的了解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深入到了其精神文化层面——民族主义;同时也学会了从发展的角度理解民族主义,看待德国历史变迁。   (二)创设话题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时,要设法引领学生在历史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对历史进行探究。话题就是我们给学生创设的历史情境。主题式复习课立意高,跨度大,内容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寻找到一个能够承载这一主题的话题来作为教学的主线,通过不断的情境创设,将零散的知识,汇聚在话题之下,由点变线。
  笔者选择了德国的国歌《德意志之歌》作为本课的话题,德意志之歌,是现在德国的国歌。这首歌曲诞生于1841年,从1890年的德意志帝国到1922年的魏玛共和国,从德意志第三帝国到联邦德国,四度被定为国歌。这首歌曲在成为这四个时期的国歌时却屡遭节选,它的发展或许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德国的历史变迁和德国人对历史的反思。这一话题具有很好的延展性,将德国的统一、二战中德国的狂进、二战后德国的复兴等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毫无突兀之感,德国国歌这一显性话题的情境创设,更突出了民族主义变迁对国歌修改的影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情”。
  (三)巧设问题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实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有十分的关系。课程标准强调围绕核心素养,合理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流程,设计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一堂课的纽带,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得是否巧妙,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和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更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深化学生思维,提升思维张力。
  笔者围绕《德意志国歌》这一核心话题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六个问题:(1)请指出德意志国歌4次修改和删减的内容。(2)你认为做出如此修改和删减的原因是什么?(3)国歌的四度修改和删减说明了什么?(4)2018年有人再次提出修改国歌,你觉得原因可能会是什么?(5)今天的《德意志国歌》还会被再被修改或删减吗?为什么?(6)你如何评价《德意志国歌》的不断删改?通过这六个核心问题的引领,学生的思维始终“聚焦”在《德意志国歌》这一核心话题上,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解答,学生理解了国歌的修改和删减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德国历史的变迁,凸显的更是民族主义在德国发展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自然而然感悟出本课的主题。
  三、 基于复习课中的“主题教学”的教学思考
  知识的简单堆砌和梳理,缺乏思维含量和深度性的高三复习课,无疑是浪费教学时间。笔者认为高三复习课应该是对零散的历史知识点,按一定的主题,进行选择和组合、衔接和融合,深化和提升。高三的历史复习课堂应该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呢?课程标准提出了三点: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设计综合性学习主题时应注意主题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构建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需求的新的知识结构,强调历史横向联系的整合;凸显历史纵向联系的整合。在话题和问题的创设和设计上,應“再现”主题下的真实历史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与历史对话的媒介,使学生深处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感悟历史变迁,探究历史真相,逐渐养成运用历史思维和历史方法解决真实情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93.
  [2]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D].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01.
  [3]李惠军.灵魂的追问1: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J].历史教学,2015(3).
  [4]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7-48.
  作者简介:陈莹静,浙江省金华市,金华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隆重纪念中国实施开放政策30周年的庄严情景仿佛犹在眼前,今年全党全国人民又迎来了同样庄严隆重纪念的新中国建国60周年。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从一个疲惫不堪的国家变成了世界强国,变成了一个世界再也不能忽视的东方大国。且不一一列举数不清的来自国际著名政治家、经济学家、科学家、企业家,乃至新闻记者,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发展速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策体制与效率的赞美,仅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
摘 要:英语单元复习课常常被狭隘地理解为枯燥的“读背默”和机械的“题海战”,常常让师生感觉乏味无趣和负担承重,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融入式思维教学在传统学科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科对思维能力的承载特征将通用思维技能运用其中,实现学习者对学科教学内容的更深入理解以及对通用思维技能的更娴熟运用,从而达到提升学习
你是一位小麦育种学家   在你看来 每一粒种子   都是一片 金色的希望   当打谷场上的石磙 吱吱扭扭   唱响 父老乡亲的喜悦   牛背上的鞭花 也在你的心头   灿烂开放 乡村的小路   被流动的金山银山压得   气喘嘘嘘 炊烟袅袅的村庄   顿时 也溢满了白馒头的浓香   孩子的笑声 姑娘的辫梢   追逐着飞动的晚霞 硕大的夕阳   偷偷趴在山尖 凝望着翻滚的麦浪   啊 北方 华夏民族世
温总理五四青年节看望中国人民大学学生时,对他们也是对全国青年、全国知识分子包括我们全体“九三人”提了三点希望,第三点是“要树立对国家和人民强烈的责任感”。要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任,就必须学习,所以温总理在第一点希望中提出:“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同时,要承担起国家和人民托付的重任,还必须创新,所以温总理在第二点希
延安,是一个具有特殊时空含义的历史名词。从时间上来讲,它是指从1937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一直到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的这个历史时段。从空间上来讲,它是指延安以及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延安,承载了一段非常重要的中国历史,“延安时期,黄土地上,毛泽东思想在这里形成,新中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五四新文化和新文学传统在这里被重新阐释和规范”。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说,回顾“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和化学教授艾哈迈德·泽维尔“因为在飞秒光谱学研究中作出杰出的贡献”,获得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泽维尔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一直拥有埃及和美国双重国籍。因此,这是埃及人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  艾哈迈德·泽维尔从事的是什么研究?他是在研究中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他用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100万亿分之一秒内化学反应中原子化学键断裂和形成的过程。他创立了飞秒化学。他的成
摘 要:预测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阅读过的信息以及自己所知道的背景知识,去推测文本内容的发展。这样一种阅读策略在绘本阅读教学中非常适用。文章以《我的名字克丽桑丝美美菊花》的教学为例,绘本类的整本书阅读指导中,运用这一策略能起到良好的作用,预测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预测能提高学生情感体验;预测能丰富学生想象空间;预测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关键词:预测;激发兴趣;提高体验;丰富想象;锻炼表达  部编版小
现在已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经济学家之一的吴敬琏先生,195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1983至1984年为美国耶鲁大学经济系和社会政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84年至今,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世纪80年代末因力挺市场经济而被起了“吴市场”的雅号,后来又演变为“吴法治”……吴敬琏先生一直是媒体的热点。    谈顾准: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    有幸认识吴敬琏先生,是缘于《顾准传》的写作。那还是上世
淡泊名利终一生,  灯红酒绿似烟云。  忠诚勤奋思报国,  清廉朴素教儿孙。  但求正直无私意,  不做趋炎附势人。  此生来日无多也,  白鹤黄鹄待我乘。    王志均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生理学家,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40年代后期赴美留学,获生理学博士学位,并在世界上首次发现促胰液素和促胰酶素釋放的自然刺激物。新中国成立后,王先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创建北京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
编者按:  从2005年初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颁布到年终的廉政文化建设高层论坛《杭州宣言》出台,2006年2月中纪委6次会议又提出了“进一步加大防治力度,逐步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这些均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中国不仅要通过制度建设遏制腐败,而且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向腐败文化宣战。  这首先意味着: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反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