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所谓“讨”,即是研究、推究和请求、请教之意;“论”是指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既要独立学习与研究,又要与他人交流、碰撞并向别人,最后归纳提炼成较为系统的、统一的观点。
目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老师们非常踊跃地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成为众多师生们效仿的榜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历史课堂过于强调课堂展示,轻视生生互动,弱化推究和判断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的得与失,粗略地谈谈对课堂讨论教学法的肤浅认识。
我们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放手发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要放手发动学生
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在民主革命中总能调动农民革命热情,让他们自己解决最紧迫的问题,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事实上人文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也应该且极有必要做到这一点——放手发动学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当代中学生见多识广、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十多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又兴趣广泛、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故他们是很容易调动起来的。我们要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求知欲,首先需要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与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环节和找到调动学生参与的带头人。
其次,客观的有竞争机制的活动评价更是发动学生的法宝。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比成年人更在乎他人和老师的评价。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保障学生参与的动力。例如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提问积极、所提问题有层次和深度的小组给予“加分”或者“加星”奖励,并在黑板上明确,这将刺激更多的学习小组参与课堂交流的激情。甚至有的小组为了加分而提问,这当然是我们要控制的。这种做法也许会引起不少的争议,但有一点却是不容质疑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它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济、思维呆滞的毛病。当然,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状况与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如班级文化建设与班主任管理风格,各科任教师的长期培养与班集体的气质特点等等因素。
二、坚持以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讨论教学法”的主演是学生 ,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是节目主持人又具备传到授业解惑的多重角色 。让课堂讨论形成气候,必须立足于学生,以学习者和探究者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绝不能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导学案的形式展开。首先展示本课课标要求,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目标内容可以这样呈现给学生:第一,我要知道儒学在汉代受到怎样的待遇;第二,我能说出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代有什么改变,知道儒学地位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影响。这样学生有了大致的学习目标和知识框架。接下来导学案应该落实在以上两个学习目标要求下的具体基础知识。可以填空形式、也可以组合式问题形式展示出来。先让学生预习,再进行小组内“对答案”即所谓“对学”和“群学”,让学生通过对比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争论,达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对于重难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探讨方案假如你是董仲舒你会如何肯定“独尊儒术”这一行为的?假如你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青年学生,你如何认识评价董仲舒这一行动?让学生充分酝酿后形成不同的、有层次的结论和观点。此外,在课堂巩固练习设计环节上,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习题、严格控制习题量,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巩固习题展开讨论。
三、在交流中发现生成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无论教师怎么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总会冒出来。有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处理,还有些问题却必须当堂解决才能进一步巩固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整教学伺机寻求突破,我们还可以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突破重难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巩固了基础知识,还培養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甚至还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师的智慧,也是学生的智慧。作为历史教师,看到学生个个有话说,人人在思考,你一定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的。
四、坚持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建设
学生要讨论、要研究、要交流,要分析判断和推论,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外力的作用,这就让分组讨论成为一种必要。很多课堂单纯让学生讨论,教师没有交代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分组或者没有明确的组内分工,学生既没有压力也没有讨论的动力,造成课堂讨论活动流于形式、死气沉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讨论的任务“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模式。即教师先提出讨论的主题、目标和要求,再将任务传达给小组,小组再分工合作,讨论的成果最终要成为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因此,小组内的记录者、组织者、联络者等等身份要落实。这一切的核心人物是小组长,他是一个微型的“节目主持人”和掌舵人。根据小组建设的实践经验,每个小组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组名和组训,例如“仁者无敌”、“放飞梦想”等等名称。小组长对组员要有一个组织管理机制,定时定期对成员要有一个评价,小组成员定期要有组内反思和总结,久而久之,一个小组就形成了组内文化并具备一定的特色。这样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向由单向变为多向、甚至变为任意方向的辐射传播,课堂的组织者由一个变为数个。学生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通过“兵交兵”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动孩子们在课堂上放逐梦想,特别是让一直找不到自信的后进生也有参与课堂的空间。当然教师在组内交流中也必须随时跟踪课堂进程,合理调控和正确引导。
不难看出,讨论教学法师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每个人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因教学主客体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根据实际做更多的探索。
目前,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展开,老师们非常踊跃地实践“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成为众多师生们效仿的榜样,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历史课堂过于强调课堂展示,轻视生生互动,弱化推究和判断的过程。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的得与失,粗略地谈谈对课堂讨论教学法的肤浅认识。
我们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根据教学内容要放手发动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在课堂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突出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从而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
一、要放手发动学生
学过中国近现代史的人都知道,毛主席在民主革命中总能调动农民革命热情,让他们自己解决最紧迫的问题,这就是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事实上人文科学的中学历史教学也应该且极有必要做到这一点——放手发动学生。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他们。当代中学生见多识广、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十多岁的孩子生性活泼好动又兴趣广泛、理性不足而感性有余,故他们是很容易调动起来的。我们要找到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求知欲,首先需要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与幽默风趣的教学风格;能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环节和找到调动学生参与的带头人。
其次,客观的有竞争机制的活动评价更是发动学生的法宝。实践证明,绝大部分中学生都比成年人更在乎他人和老师的评价。那么教师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须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保障学生参与的动力。例如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对于提问积极、所提问题有层次和深度的小组给予“加分”或者“加星”奖励,并在黑板上明确,这将刺激更多的学习小组参与课堂交流的激情。甚至有的小组为了加分而提问,这当然是我们要控制的。这种做法也许会引起不少的争议,但有一点却是不容质疑的——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它可以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精神不济、思维呆滞的毛病。当然,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状况与多种因素密切联系,如班级文化建设与班主任管理风格,各科任教师的长期培养与班集体的气质特点等等因素。
二、坚持以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讨论教学法”的主演是学生 ,教师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是节目主持人又具备传到授业解惑的多重角色 。让课堂讨论形成气候,必须立足于学生,以学习者和探究者的视角去设计教学,绝不能从教师的角度去设计。例如在学习人民版必修三《汉代儒学》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导学案的形式展开。首先展示本课课标要求,然后提出学习目标要求,目标内容可以这样呈现给学生:第一,我要知道儒学在汉代受到怎样的待遇;第二,我能说出儒家思想的地位在汉代有什么改变,知道儒学地位变化的具体史实和影响。这样学生有了大致的学习目标和知识框架。接下来导学案应该落实在以上两个学习目标要求下的具体基础知识。可以填空形式、也可以组合式问题形式展示出来。先让学生预习,再进行小组内“对答案”即所谓“对学”和“群学”,让学生通过对比他人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争论,达成初步的认识。同时,对于重难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探讨方案假如你是董仲舒你会如何肯定“独尊儒术”这一行为的?假如你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青年学生,你如何认识评价董仲舒这一行动?让学生充分酝酿后形成不同的、有层次的结论和观点。此外,在课堂巩固练习设计环节上,教师除了要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习题、严格控制习题量,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围绕巩固习题展开讨论。
三、在交流中发现生成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计划永远没有变化快,无论教师怎么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的新问题总会冒出来。有的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处理,还有些问题却必须当堂解决才能进一步巩固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调整教学伺机寻求突破,我们还可以制造一些机会让学生去突破重难点,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巩固了基础知识,还培養了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了过程与方法,甚至还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教师的智慧,也是学生的智慧。作为历史教师,看到学生个个有话说,人人在思考,你一定会有莫大的成就感的。
四、坚持以组长为核心的小组建设
学生要讨论、要研究、要交流,要分析判断和推论,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外力的作用,这就让分组讨论成为一种必要。很多课堂单纯让学生讨论,教师没有交代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没有分组或者没有明确的组内分工,学生既没有压力也没有讨论的动力,造成课堂讨论活动流于形式、死气沉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尝试将讨论的任务“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模式。即教师先提出讨论的主题、目标和要求,再将任务传达给小组,小组再分工合作,讨论的成果最终要成为的形式展示给全班同学。因此,小组内的记录者、组织者、联络者等等身份要落实。这一切的核心人物是小组长,他是一个微型的“节目主持人”和掌舵人。根据小组建设的实践经验,每个小组最好有一个明确的组名和组训,例如“仁者无敌”、“放飞梦想”等等名称。小组长对组员要有一个组织管理机制,定时定期对成员要有一个评价,小组成员定期要有组内反思和总结,久而久之,一个小组就形成了组内文化并具备一定的特色。这样课堂讨论的组织方向由单向变为多向、甚至变为任意方向的辐射传播,课堂的组织者由一个变为数个。学生的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通过“兵交兵”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动孩子们在课堂上放逐梦想,特别是让一直找不到自信的后进生也有参与课堂的空间。当然教师在组内交流中也必须随时跟踪课堂进程,合理调控和正确引导。
不难看出,讨论教学法师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每个人运用的深度和广度也因教学主客体的差异而不尽相同,在此道路上我们还需根据实际做更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