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要求”背后的需求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wat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领域的宣讲和咨询工作者,我经常会接到各地家长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一类就是“孩子提的要求总是莫名其妙!他们为什么会提那些让人生气的要求?该怎么办?”
  这个月初在河北某县,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找到我,问的正是这个问题。“这孩子刚上初二,这两个星期天说不想上学了,要去打工。我怎么可能同意他!可他又偏偏认准了就提这个要求,老师您给看看怎么办。”
  细细问来,孩子说,打工是想挣钱,有了自己的钱,好买个手机。
  我继续问:“为什么买手机不向爸妈提,而非要出去打工呢?”
  孩子回答:“没法和他们提!去年开学的时候,因为家里和学校远,要买个自行车,向爸妈提了买个山地车的要求,爸爸答应了,但同时提出了考试排名的要求,还和我签了‘合同’,明确写了排名要到年级多少名。”
  我问:“这个排名,你实现了吗?”
  孩子的父亲插进话来:“当然没有!车买了,骑了几个月,不新鲜了,考试的事,早忘到脑子后头了吧!”
  我问孩子:“当时想买个山地车,是什么原因?”
  答:“大家都有山地车,每周末大家一起骑车进出学校,骑个破车自己觉得不好意思和朋友们在一起。况且,也用不了多少钱。”
  问:“排名的事呢?”
  答:“我该学的也学了,没干别的,我入学的时候排名就靠后,一学期就要提高那么多,不可能。”
  孩子父亲抢一句:“那买车之前,签合同的时候,你咋不说不可能?”
  孩子默然。我提示孩子父亲,这个环节,由我问孩子,父亲不要随便插话,以免谈话陷入对孩子过往的指责。
  我问孩子:“为什么要买手机?”
  答:“大家都有。和山地车一样。”
  问:“出去打工了,还上学吗?”
  答:“先打一段时间吧,挣些钱。我们学校有同学出去打大半年工又回来的,留一级接着念。”
  问:“所以学还是要上,至少应该读到高中毕业吧?”
  答:“当然。初中还没毕业呢,以后说出去让人笑话。”
  我接下来引导孩子的父亲去思考:“孩子出去打工的要求背后的需要是什么?”
  答:“需求的是自己能支配的钱。”
  问:“钱满足他什么需要?”
  答:“买东西,买手机。”
  问:“买手机满足他什么需要?”
  答:“别人都有呗,攀比呗。”
  我说:“我认为,如果大家都有,而孩子也想有一个,这不全是攀比,而是基本的求同心理。大家都有而我没有,会有一种被团体遗漏的感觉。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和大家差不多,会让我们有安全感;否则,会有恐慌和焦虑。你觉得呢?”
  “也是。”父亲回答说。
  对于买手机这件事情,我建议孩子的父亲把它与学习积极性、山地车合同的前车之鉴、成绩提高等方面独立出来。孩子初二了,同学都有手机,从联系方便的角度,可以考虑给他买一个。作为理论铺垫,我和这位父亲重新温习了一遍人的5个递进的需求层次,也就是马斯洛需求理论:
  对食物、空气、水和休息的“生理的需求”
  对秩序、安定、免于恐惧的“安全的需求”
  对存在于群体中并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爱和归属的需求”
  得到高评价和尊重并尊重他人的“尊重的需求”
  发挥潜能、完善自己的“自我实现的需求”
  “孩子的有些要求,可能看起来是莫名其妙的,但和需求层次联系起来,你会发现,有些要求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值得同情的。”
  “可是他不说明白,谁能想到这么多?”父亲说。
  家长的这种无奈也是可以理解的。孩子把心理需求换了表述的方法,是一种自我防御和保护,但也让家长难以捉摸每一个要求背后的真实需求。那么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要保持对孩子生存状态的基本判断,看看孩子的前4个需求层次中的需求,是不是没有得到满足。要让判断简单易行,我给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检查表》这个工具:
  看完表格,这位父亲表示能够理解:“很详细,如果这里头哪项没达到,孩子这方面的需求就可能没有满足,就会提要求。”
  “是的。”我点点头,“如果相关的需求没有满足,那么孩子就可能提出相应的要求。出于自我防御和自我保护,这种要求通常不会很细碎,乍看起来可能都是莫名其妙、不可理喻的,比如要在网吧过夜、不去上学、不参加考试之类的,但其实背后都有一层需求的缺失,在等待被满足。看到这层需求的缺失,尊重孩子的感受,就是了解孩子内心的开始。”
  “我明白了。”这位家长把表格折起来,但又问:“可是,孩子好多事情不和我们说,很多情况我们不了解啊!”
  我把折好的表格打开,指给他:“安全的需要”这个层次,有“没有受到体罚”、“家庭能带给孩子安全感”项目;“归属和爱的需要”这个层次,有“孩子在家中受到重视”、“亲子关系稳定”两项。“不体罚孩子、营造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围、重视孩子、维持稳定的亲子关系,这是做家长的要做的。做到这些,不但满足了孩子的几项需要,更重要的是由此孩子会信任你,把真实情况告诉你。”
  家长点头,踏实地把表格装好,回头对儿子说:“手机不给买贵的,一会我和你去挑一个。打工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这个假期让你打个短工,叫你知道挣钱有多不容易。赶紧谢谢老师。”“谢谢老师!”孩子很有礼貌,“老师,等我有了手机,我给你发短信。”
  “好的。”我心中一热。每个孩子都是这样的率真,他们发自内心地希望自己得到认可,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当然,他们也会偶尔提一些“莫名其妙”的要求,不过这已经不是问题,因为当我们读懂了孩子“要求”背后的“需求”,每一个要求,都可以是亲子沟通的新契机。
  马斯洛需求层次检查表
  1.生理的需要 □每天都能熟睡 □睡眠时间固定 □睡眠时间充足 □每天都吃早餐 □膳食平衡
  2.安全的需要 □没有受到体罚 □没有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 □家庭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很少受伤或发生意外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孩子在家中受到重视 □亲子关系稳定 □孩子能和同学友好相处 □孩子和老师关系稳定
  4.自尊的需要 □孩子想引起他人注意时,采用了正确的方式 □孩子受到他人认同 □孩子喜欢他自己 □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很自信
  (李思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全国家庭教育巡讲团教育研究部主任)
  责编:王敬川
其他文献
提起写作文,可能不少家长比孩子还着急,还头疼。因为自己不知道,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如何才能让孩子写作文不再苦恼?针对这些问题,我以多年的从教经验和育儿经验,向家长朋友
自从成为一年级的小学生后,儿子不知丢过多少东西了:铅笔、橡皮、卷笔刀……所有的文具,没有他不曾丢过的。甚至有一次,他连自己的语文课本都找不到了,回家缠着我到书店里再买一本……每一次,当我将买好的东西交到他的手上时,我都不忘叮嘱他一句:“下次当心点!”儿子尽管答得很干脆,可真的到了下一次,他却照丢不误。我终于明白,如果我一直为儿子的失误买单的话,那他永远也不会长大。  于是,当儿子再次丢了练习册向我
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是近年来中国法理学方法论争议的焦点之一,但这一争议以实证法秩序的技术自主性或实效性为中心展开,未能穷尽转型中国法制与法学的全部议题和方法,甚至存
责任目标津贴是行员等级工资制度中的活工资,是人民银行现行工资制度中最能体现打破"大锅饭",实现按劳分配的部分.实行责任目标津贴与职位工作绩效挂钩,能有效地解决责任目标
社会组织是随我国社会发展而兴起的社会团体,地方政府应针对不同的社会组织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并在管理社会组织中转变固有观念,科学的管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才能起到就有的
在新的发展阶段下,农业已经由原来量的积累向质的升级转变,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是农村发展新常态下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是现代农业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本文针对我国农产品品
目前中国有一千多万的孩子在学习小提琴,小提琴其实是比较难学的乐器,学小提琴之前。家长必须知道以下五点:    WHAT——了解小提琴    被称为“乐器之后”的小提琴,是一件表现力非常丰富的歌唱性的弦乐器。它是用弓子演奏的乐器,既可以演奏非常抒情、甜美的旋律,又能奏出热情、激动的曲调和活泼、欢快、有力的音乐。    WHY——为什么要学小提琴    小提琴的学习锻炼了数学思维,把一种理性的知识转化
我国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政策应当是全国统一性与区域差别性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为此,应借鉴发达国家金融政策与地区差异相协调的实践经验,在总行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