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小学体育教学由于在室外为主的教学,有其很大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室外空间很大,学生的活动范围很广,教师难以控制学生,这些特点给体育教师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利因素,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的言语攻击性可能要多于其它的学科教学,基于此,本文结合体育教学特点,论述了体育教师言语攻击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师 言语攻击
1. 言语攻击的含义
对于攻击行为(aggression),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如Bandura, 1973; Kerr & Nelson, 1998; Lancelotta & Vaughn,1989)。但是,人们对攻击行为有一些共识,即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因此攻击可以定义为“直接目的是伤害任何想要逃避这样的时间的生物个体的任何行为的方式”。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是通过语言攻击他人的自我概念,以达到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Weaver,1997)。言语攻击使用的攻击性语言(offensive language)。具体的说,言语上的攻击可以定义为“对个体自我概念的一种攻击,再加上攻击他人的地位,并引起心理上的伤害”。 不同形式的言语和身体攻击包括人身攻击、能力攻击、身体表现攻击、嘲弄、 嘲笑、恐吓、诅咒、非言语刺激和亵渎等。言语攻击也可以发生在人格攻击上,如拒绝、负面比较和指责等。言语攻击经常会导致他人尴尬、生气、含羞或沮丧,通过辱骂诽谤、毁人名誉等言语行为,使被攻击者产生蒙羞(humilia-tion)、沮丧(depression)、失望(despair)、绝望(hopelessness)、困窘(embarrassment)、愤怒(anger)等消极感受(Infante,1995)。如果言语攻击直接指向一个人或者一组人,那么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心理上的侮辱,可能会引起长久的失败,而造成习得性无助感。
攻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言语攻击行为的运行机制:攻击动机的“本能论”解释了教师产生攻击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挫折———攻击理论”是对产生攻击的心理机制的理论支持;“社会学习理论”则是对形成攻击的行为主义分析。
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广阔的视野下,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学生不易受教师的约束和控制,这就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努力来管理教学课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难免会情绪失控,导致出现一些言语攻击学生的行为。一些实证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即教师言语的攻击增加,学生的亲社会公平竞争行为会降低,当教师的言语攻击增加,学生的反社会公平竞争行为上升。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研究体育教师的言语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不仅仅有助于体育教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好的影响。
2. 中小学体育教师言语攻击的预防策略
在我国,有关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有关教师的言语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需重申体育教师克服言语攻击的频率,尽量运用一些良性言语的刺激,以促进学生有效教学行为与良好品德的培育,具体措施如下:
2.1 调整自身的个性特点,尽力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与举止谈吐
由于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必然带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气质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了四种类型:最早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罗马医生盖仑(Galen)所提出。他们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而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粘液质的特点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显得庄重,坚韧,情绪不容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具有内向性;胆汁质的特点是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抑郁质的特点是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的行事作风是不同的,在生活、学业、科研上可以尽可能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但作为一名教师,其身份特殊,应该为人师表,理应扬长避短,努力克服自身个性方面的缺陷,弥补不足,才能适应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与要求。
2.2 养成积极反馈的习惯
正确运动行为的习得与教师正确的言语指导与反馈密切相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正确反馈,如手臂再抬高一点就很好了;行为的定向反馈,如这个球踢的真好;稳定的反馈,如避免对待同一个学生时好时差等。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多运用一些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等向学生表示赏识、满意、关心、承认、接受等积极的情感。这些良性的言语与非言语反馈对于学生的运动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师应该好好的体会与运用,才能起到更好的妙用。
2.3 运动失败时尽量避免恶劣的言语刺激
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失败时难免的,没有失败就不能学会运动技能,也即是说学生只有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不断矫正自己的运动行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练习与教师行为无时不刻都在不断的互动之中,学生的运动行为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反馈,那么错误就不能纠正,而教师的反馈中,既有动作反馈,更有言语反馈,因此当学生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应避免一些过激的言语刺激,如讥讽(嘿,这球可是打绝了,没人能像你打的这么好!)、侮辱(那么大的人了还犯几岁小孩子的错误,真实弱智!)自罪(我真为今天的表现感到羞愧!)等等,这些过分的言语攻击必然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非但对纠正错误的运动行为没有好处,相反,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则是意料之中。
2.4 贯彻运动竞技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教师的言语攻击往往也不是单方面的,一个教师不会无缘无故用恶劣的言语攻击学生,因此必须寻找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有效克服教师言语攻击行为。在室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往往具有公开性,师生的各种行为都是暴露无遗的,因此教师是否采用了公正的态度、公平的原则直接关系到教学手段的结果,特别是体育竞赛活动,如果教师有所偏袒、胜负裁决有失公允,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这些消极的情结必然会成为师生潜在冲突的根源,更是加深师生误会或引起教师言语攻击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减少教师的言语冲突。
参考文献:
[1] 赵阳.我国足球场观众言语攻击现象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06.2.
[2] 谈晓矛.体育竞赛中攻击行为形成的模式和因素.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范运祥.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
[4] 范运祥.无声胜有声: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J].运动2010.2.
[5] 蔡丰海.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内涵与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
[6] 唐炎.言语行为与角色呈现——对36名体育教师的实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7] 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4.
[关键词] 中小学 体育教师 言语攻击
1. 言语攻击的含义
对于攻击行为(aggression),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如Bandura, 1973; Kerr & Nelson, 1998; Lancelotta & Vaughn,1989)。但是,人们对攻击行为有一些共识,即攻击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因此攻击可以定义为“直接目的是伤害任何想要逃避这样的时间的生物个体的任何行为的方式”。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是通过语言攻击他人的自我概念,以达到在心理上伤害他人的行为(Weaver,1997)。言语攻击使用的攻击性语言(offensive language)。具体的说,言语上的攻击可以定义为“对个体自我概念的一种攻击,再加上攻击他人的地位,并引起心理上的伤害”。 不同形式的言语和身体攻击包括人身攻击、能力攻击、身体表现攻击、嘲弄、 嘲笑、恐吓、诅咒、非言语刺激和亵渎等。言语攻击也可以发生在人格攻击上,如拒绝、负面比较和指责等。言语攻击经常会导致他人尴尬、生气、含羞或沮丧,通过辱骂诽谤、毁人名誉等言语行为,使被攻击者产生蒙羞(humilia-tion)、沮丧(depression)、失望(despair)、绝望(hopelessness)、困窘(embarrassment)、愤怒(anger)等消极感受(Infante,1995)。如果言语攻击直接指向一个人或者一组人,那么这种行为可以被认为是心理上的侮辱,可能会引起长久的失败,而造成习得性无助感。
攻击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多个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言语攻击行为的运行机制:攻击动机的“本能论”解释了教师产生攻击的生理心理学基础;“挫折———攻击理论”是对产生攻击的心理机制的理论支持;“社会学习理论”则是对形成攻击的行为主义分析。
由于体育教师的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广阔的视野下,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学生不易受教师的约束和控制,这就容易导致体育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多的努力来管理教学课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也难免会情绪失控,导致出现一些言语攻击学生的行为。一些实证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证据,即教师言语的攻击增加,学生的亲社会公平竞争行为会降低,当教师的言语攻击增加,学生的反社会公平竞争行为上升。因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研究体育教师的言语攻击行为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它不仅仅有助于体育教师控制自己的言语与行为,另一方面还可以对学生产生很好的影响。
2. 中小学体育教师言语攻击的预防策略
在我国,有关这个问题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一方面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有关教师的言语与学生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还需重申体育教师克服言语攻击的频率,尽量运用一些良性言语的刺激,以促进学生有效教学行为与良好品德的培育,具体措施如下:
2.1 调整自身的个性特点,尽力符合教师职业道德与举止谈吐
由于每个教师的性格、气质各有不同,在教学过程必然带有不同的个性特征。从气质角度来看,主要体现了四种类型:最早为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罗马医生盖仑(Galen)所提出。他们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就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类型: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而多血质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绪容易变换,具有外向性;粘液质的特点是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沉默寡言,显得庄重,坚韧,情绪不容易外露,注意稳定但难于转移,具有内向性;胆汁质的特点是精力旺盛,脾气暴躁,情绪兴奋性高,容易冲动,反应迅速,心境变化剧烈,具有外向性;抑郁质的特点是情绪体验深刻,孤僻,行动迟缓,而且不强烈,具有很高的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具有内向性。
不同的性格与气质的行事作风是不同的,在生活、学业、科研上可以尽可能地张扬自己的个性,但作为一名教师,其身份特殊,应该为人师表,理应扬长避短,努力克服自身个性方面的缺陷,弥补不足,才能适应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与要求。
2.2 养成积极反馈的习惯
正确运动行为的习得与教师正确的言语指导与反馈密切相关,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尽量多给学生提供积极的正确反馈,如手臂再抬高一点就很好了;行为的定向反馈,如这个球踢的真好;稳定的反馈,如避免对待同一个学生时好时差等。同时,体育教师也可以多运用一些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如竖起大拇指、微笑、拍拍肩膀等向学生表示赏识、满意、关心、承认、接受等积极的情感。这些良性的言语与非言语反馈对于学生的运动学习是极为重要的,体育教师应该好好的体会与运用,才能起到更好的妙用。
2.3 运动失败时尽量避免恶劣的言语刺激
在运动学习过程中,失败时难免的,没有失败就不能学会运动技能,也即是说学生只有经历无数次失败,才能不断矫正自己的运动行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特点师生的双边活动,学生的练习与教师行为无时不刻都在不断的互动之中,学生的运动行为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正确反馈,那么错误就不能纠正,而教师的反馈中,既有动作反馈,更有言语反馈,因此当学生出现动作错误时,教师应避免一些过激的言语刺激,如讥讽(嘿,这球可是打绝了,没人能像你打的这么好!)、侮辱(那么大的人了还犯几岁小孩子的错误,真实弱智!)自罪(我真为今天的表现感到羞愧!)等等,这些过分的言语攻击必然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非但对纠正错误的运动行为没有好处,相反,伤害学生幼小的心灵则是意料之中。
2.4 贯彻运动竞技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教师的言语攻击往往也不是单方面的,一个教师不会无缘无故用恶劣的言语攻击学生,因此必须寻找产生冲突的原因,才能有效克服教师言语攻击行为。在室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往往具有公开性,师生的各种行为都是暴露无遗的,因此教师是否采用了公正的态度、公平的原则直接关系到教学手段的结果,特别是体育竞赛活动,如果教师有所偏袒、胜负裁决有失公允,势必会造成学生的不满情绪,长此以往,这些消极的情结必然会成为师生潜在冲突的根源,更是加深师生误会或引起教师言语攻击的导火线。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养成公平、公正对待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减少教师的言语冲突。
参考文献:
[1] 赵阳.我国足球场观众言语攻击现象探析[J] .体育与科学2006.2.
[2] 谈晓矛.体育竞赛中攻击行为形成的模式和因素.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 范运祥.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非言语交际行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
[4] 范运祥.无声胜有声: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交际行为[J].运动2010.2.
[5] 蔡丰海.体育教师非言语行为:内涵与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2.
[6] 唐炎.言语行为与角色呈现——对36名体育教师的实证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
[7] 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