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平老哈河流域大气降水资源特征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ro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使气象为“三农”服务,掌握大气降水资源程度,采用建平气象站1960-2012年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建平老哈河流域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412d/10a,≥5.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31d/10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变化则是以7月份为最高值的正态分布。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分析大气降水资源的特征变化可为“三农”气象使用技术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降水量;降水日数;水资源;变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4-156-03
  1 引言
  大气降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2],是人类用水的重要补给源。在气候变暖的情景下,大气降水在不同区域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增加了水资源变化的复杂性。大气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所以分析降水资源、掌握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大气降水区域性分布十分明显[3-4],诸多学者对不同区域的降水状况和特征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地方水资源建设及农业用水起到了推动作用,如袁应泽等[5]研究了南郑春玉米生产期历年降水分布规律;王伟宏等[6]研究了皖东南地区的降水变化趋势;左洪超等[7]研究了中国近50a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高歌等[8]研究了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本文则以建平老哈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分析1960-2012年降水和降水日数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可对建平老哈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中长期降水评估利用、“三农”服务等提供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资料来源 采用1960-2012年建平气象监测站近53a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各月、季节、年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日数包括:≥0.0mm/日和≥5.0mm/日。
  2.2 分析方法 气候倾向率[9] 用一元线性函数的一次项系数(a)表征气象要素的趋势变化特征。见公式(1)。
  [y=ax+b] (1)
  式中:y为气象要素,x为年份序列号,b为常数项,a为线性倾向值,也称气候倾向率,一般用10a来表示。a值的大小反映了上升或下降的变化速率。a<0表示y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反之,a>0表示上升趋势。
  极端事件分析运用标准偏差[10]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分析降水分散程度,可确定极端事件发生几率。见公式(1):
  [S=(yi-y)2N] (2)
  式中,S为标准偏差,N样本数,yi-y为历年值减总体平均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年降水量及分布
  3.1.1 年降水量年际变化 建平北部老哈河流域年降水量累年平均值为438.0mm,2009年最少为268.9mm,1962年最多为804.4mm,降水极差为535.5mm,极比为2.99倍。依据标准偏差分析,年降水正常值在345~445mm之间,异常偏多(>445mm)有6a,几率为11.3%,分别是:
  1962、1977、1990、1991和2010年;异常偏少(<345mm)有9a,几率为17.0%,分别是:1968、1971、1980、1981、1982、2000、2001、2008和2009年。由图1显示,年降水量呈现出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近53a降水線性减少25.8mm。从各个年代减少平均值分析看,20世纪60年代最多为464.8mm,其次是90年代为453.9mm,70年代为433.6mm,80年代430.1mm,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最少为416.1mm。年代最大相差48.7mm。
  
  图1 建平老哈河流域年降水量年际变化
  
  图2 建平老哈河流域降水量年变化
  3.1.2 降水量月、季分布 图2所示,建平老哈河流域降水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在1960-2012年的53a中统计,7月份最多占年降水量的29.4%,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9.5%和18.1%,1月份最少仅占年降水量的0.3%。降水量主要出现5~9月,占年降水量的90.5%。
  春季(3~5月)降水量累年平均为69.9mm,占年降水量的16.0%;其中1983年最多157.5mm,1965年最少18.6mm,极差为138.9mm,极比高达8.5倍。春季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线性变化趋势方程为y=0.5378x-998.05,气候倾向率为5.378mm/10a,线性增加降水量28.5mm。
  夏季(6~8月)降水量累年平均为293.4mm,占年降水量的67.0%;其中1962年最多674.9mm,2009年最少140.1mm,极差为534.8mm,极比达4.8倍。夏季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线性变化趋势方程为y=-1.2094x+2695.3,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线性减少降水量64.1mm。
  秋季(9~11月)降水量累年平均为68.4mm,占年降水量的15.6%;其中2010年最多193.9mm,1982年最少20.3mm,极差为173.6mm,极比高达9.6倍。秋季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线性变化趋势方程为y=0.2036x-335.89,气候倾向率为2.036mm/10a,线性增加降水量10.8mm。
  冬季(12~翌年2月)降水量累年平均为6.2mm,占年降水量的1.4%;其中1979年最多23.1mm,1974年最少0.0mm。冬季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线性变化趋势方程为y=-0.0191x+44.238,气候倾向率为-0.191mm/10a,线性减少降水量1.0mm。   3.2 降水日数及分布
  3.2.1 降水日数年际变化 建平老哈河流域≥0.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71.2d。1964年最多为94d,降水量为523.6mm;1983年最少为54d,降水量为403.9mm。图3所示,≥0.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12d/10a,线性减少7.5d。从年代际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最多为76.3d,其次为70年代为73.2d,80年代最少为66.6d,90年代为71.7d,21世纪00年代为68.5d。
  ≥5.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23.6d。1978年最多为36d,降水量为523.0mm;1980年最少为13d,降水量为305.3mm。图3所示,≥5.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平稳,气候倾向率为-0.031d/10a。从年代际变化看,各个年代平均降水日数较为接近,期变化依次为:20世纪70年代最多25.4d,其次21世纪00年代为24.1d,60年代为23.4d,90年代为23.1d,80年代最少为22.0d。
  
  图3 降水日数年际变化
  
  图4 降水日数年变化
  3.2.2 降水日数月、季分布 图4所示,建平老哈河流域降水日数(≥0.0mm、≥5.0mm)月变化呈单峰型。在1960—2012年的53a中统计,≥0.0mm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平均为13.0d,占年降水日数的18.3%;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为12.1d和10.1d,分别占年降水日数的17.0%和14.2%,1月份最少为1.7d,占年降水日数的2.4%。≥5.0mm降水日数,7月份最多平均为6.4d,占年降水日数的27.1%;其次是6月和8月分别为4.5d和4.1d,分别占年降水日数的19.1%和17.4%,在1960-2012年中1月份没有≥5.0mm降水日数,12月也仅有0.1d,占年降水日数的0.4%。≥5.0mm降水日数主要分别在3月至11月间。
  春季(3~5月)≥0.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6.4d,占年降水日数的23.0%;2010年最多为29d,1963、1994年最少为10d,极差为19d。依据线性分析,春季≥0.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平稳,气候倾向率0.074d/10a。≥5.0mm 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4.1d,占年降水日数的17.4%;1978、1982年最多为9d,1965、2006年最少仅有1d。依据线性分析,春季≥5.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0.26d/10a。从年代际平均值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最少为3.2d,70年代4.3d,80年代4.7d,90年代最多为4.8d,21世纪00年代为4.5d,最大平均相差1.6d。
  夏季(6~8月)≥0.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35.2d,占年降水日数的49.4%;1962年最多为47d,1982年最少为22d,极差为25d。依据线性分析,夏季≥0.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366d/10a,线性减少7.2d。≥5.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5.1d,占年降水日数的63.9%;1964、1994年最多为23d,1980、2000、2009年最少为8d。依据线性分析,夏季≥5.0mm降水日數年际变化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0.409d/10a。从年代际平均值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最多为16.3d,70年代16.1d,80年代最少为13.8d,90年代为14.3d,21世纪00年代为15.2d,最大平均相差2.5d。
  秋季(9~11月)≥0.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14.1d,占年降水日数的19.8%;1976年最多为27d,1966年最少为5d,极差为22d。依据线性分析,秋季≥0.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趋势平稳,气候倾向率-0.075d/10a。≥5.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4.1d,占年降水日数的17.8%;2010年最多为11d,1966、1975、1982、1983年最少仅有1d。依据线性分析,秋季≥5.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0.165d/10a。从年代际平均值变化看,20世纪60年代为3.7d,70年代最多为4.6d,80年代最少为3.4d,90年代为4.0d,21世纪00年代为4.3d,最大平均相差1.2d。
  冬季(9~11月)≥0.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5.5d,占年降水日数的7.7%;1974、1990、2000年最多为13d,1974年冬季无降水,极差为13d。依据线性分析,冬季≥0.0mm降水日数年际变化略显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0.045d/10a。
  ≥5.0mm降水日数累年平均为0.2d,占年降水日数的0.6%;在1960-2012年中,日降水量≥5.0mm日数1979年出现2次,1962、1968、1971、1977、1984、和2009年各出现1次,其它各年冬季均无≥5.0mm日数。
  4 结论与讨论
  (1)建平老哈河流域降水量存在减少趋势,分析结果与辽宁大部分地区相同[9-10],但减少的趋势性并不明显。1960-2012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近53a降水线性减少25.8mm。春季、秋季降水呈现增加趋势,夏季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降水年变化则以七月为峰值呈正态分布。春夏秋冬四季以夏季降水量最多,占全年的67.0%,春季和秋季降水量接近,分别占16.0%和15.6%,冬季最少仅占1.4%。这种分布特点与作物需水规律相吻合,但在春季和秋季容易出现因大气降水不足而导致大田作物干旱等灾害,从而影响作物产量。   (2)降水日数是衡量降水频次和降水量时间分布的指标,降水日数多并不代表降水量就多,当降水量在降水日数上分配合理,对大田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是十分有利的。建平老哈河流域≥0.0mm降水日数变化在54~94d之间(1960—2012年),并呈现出减少趋势,每10a减少约1.4d。有效降水≥5.0mm日数,平均占≥0.0mm降水日数的33.1%,说明建平老哈河流域降水日数的降水有效性仅占全年的1/3,这对大气降水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是道难题。作为≥5.0mm有效降水日数1960-2012年在13~36d之间变化,而变化趋势表现平稳。
  (3)年降水量总趋势的减少,并不代表降水量真正意义上的减少,1962年极端降水量(804.4mm)直接影响了降水年际变化趋势,当剔除1962年这个特殊年份之后,年降水气候倾向率则为2.218mm/10a,整个降水变化则略显增加趋势。
  此外,降水日数作为大气降水资源特征值的存在,是对大气降水量有效程度的一个度量。运用有效降水量和有效降水日数的比值进一步研究降水资源的真实性,应该是较接近实际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胡汝骥,马虹,樊自立,等.新疆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1):22-27.
  [2]高歌,李维京.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2003年水资源预评估[J].气象,2003,29(8):22-25.
  [3]唐蕴,王浩,研登华,等.近50年东北地区降水的时空分布研究[J].地理科学,2005,25(2):172-176.
  [4]王晓霞,徐宗学,阮本请.天津市降水量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9):92-96.
  [5]袁应泽.从降水量看干旱对南郑春玉米生产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256-258.
  [6]王伟宏,孙秀邦,王周青.1960-2005年皖东南降水变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7):279-281.
  [7]左洪超,吕世华,胡隐樵.中国近50年气温及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04,24(2):238-244.
  [8]高歌,李维京.华北地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2003年水资源预评估[J].气象,2003,29(8):22-25.
  [9]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5:13-204.
  [10]安維默.用Excel管理和分析数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3:208-263. (责编:徐焕斗)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通过对2012-2013连续2a参加全省晚籼水稻新品种(组合)区域试验的4个新组合的产量比较和综合性状分析,鉴定了其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抗逆性,为筛选出适合安徽种植的晚籼水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晚籼水稻;产量比较;性状评析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6-48-03  安徽省是我国双季水稻种植的北限
【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NDRG1的功能,通过双向电泳技术寻找与NDRG1相互作用的蛋白。[方法】先准备高表达肿瘤细胞系HHCC,然后纯化融合蛋白GST—NDRG1,最后孵育HHCC与融合蛋白,并
【目的】通过培养白腐菌Trametes pubescens提取胞外漆酶。【方法】以白腐菌T.pubescens MB89为漆酶培养菌,在25℃120r/min条件下用基础GP液体培养基(300mL培养基中含40g/L丙三醇
【目的】制备复方阿莫西林纳米乳(AMX-LH-NE),并考察其稳定性。【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纳米乳处方,制备AMX-LH-NE,并对其结构类型、形态、粒径进行检测,利用HPLC法对其稳定性进
【目的】精确估计火地塘天然次生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储量。【方法】基于林下灌木、草本群落特征数据,采用分层抽样法确定研究区土壤剖面的调查数量,对调查样地上、中、下3"层"的土壤有机碳分布规律及其与天然次生油松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上"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变化较小,变化幅度为56.60~71.98 Mg/hm2,变异系数为8.26%;而"中、下"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波动较大,变化幅
摘 要:水稻实行窗纱垫底+旱育保姆剂的无盘抛秧育秧技术,具有秧苗素质好、带土量多,易起苗,易抛易立苗,根系发根力强,缓苗期短,返青快,利于抛足基本苗,群体结构合理,增产增效,虽成本比塑盘高10~15元/667m2,但产量比塑盘增产29~46kg/667m2。可以在水稻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水稻;无盘;抛栽;旱育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
摘 要:现代高校赋予高校教师更多的使命与职责,既要搞好教学又要做好科研工作。该文阐述了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的关系,介绍了协调好两者关系的方法与经验,为教师更好地适应高校双重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高校;教学;科研;协调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0-132-02  Abstract:Teachers in the university
现代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的惠民工程和制度创新实验。根据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理论,现代农村社区认同重构必须从完善社区功能入手,通过社区组织
该文以猕猴桃品种秦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叶面喷硒对猕猴桃光合参数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浓度硒处理可以提高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和光合参数的水平,猕猴桃的总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