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的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gh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小学生作为国家繁荣富强的后备军,更应该受到足够的教育和重视。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掌握知识为终极目标,忽略了人的学习特性,课堂成了学生静听教师宣讲规则的讲堂。传统教学虽然在学习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缺乏创新精神,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为此,我根据自身的教育实践,提出以下看法。
  一、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演示,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扫清障碍。这样由静态变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全身心地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能学好”,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5/7和3/8大小比较时,一般教师教学往往把它们化为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我在上这课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得出了多种方法:(1)5/7超过一半,3/8不到一半,所以5/7大于3/8。(2)5/7有5个I/7,3/8由3个1/8,1/7大于1/8,5个1/7当然大于3个1/8。(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这样教学,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三)创造机会,开启学生的创造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活动中感知、发现、创造,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我们看来,孩子的想象也许有些可笑和不切实际,但一旦他们可以“异想天开”,不按部就班地人云亦云,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就开始形成。新眼光看平常事,如果说4是8的一半,通常人们会回答:“是。”如果接着问:“0是8的一半,对吗?”经过一段思考的时间后,大多数人才同意这一说法(8是由两个0上下相叠而成的)。这时如果再问:“3是8的一半,是吗?”人们很快就会看到将8竖着分为两半,则是两个3。摆脱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当我们学会转换思维的角度,就会更好地看到问题情境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有效地发现富有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让学生用新的眼光来重新认识身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学生一旦习惯于这种思维过程,当再次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时,就会想到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为自己遇到的新挑战或新问题找到解决方案。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让学生从以往只重视训练学生解答问题,并反复强化训练的误区中走出来,开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提出问题,并在思考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其培养方法如下。
  (一)构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教学结构。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总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答。因而出现了“进入学校时像问号,离开学校时像句号”的现象。这种只把解决问题作为终极目标的教学结构,往往会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思维缺乏创造性。因此,在新一轮的教学结构改革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构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教学结构。
  (二)提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环境。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老师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立个性,让其主动地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留有时间和空间。老师应该包容学生的失败,鼓励学生互相争论,在产生思维障碍时加以点拨和引导。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在个体探索的基础上,再互相讨论,揭示出知识的规律,促进学生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而全面。因此创造一个互相学习、交流的课堂环境,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
  总之,学习本身是一件很枯燥无味的事,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必须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规律,探索奥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为学生插上坚硬的翅膀,让学生在数学的天地中展翅翱翔。
其他文献
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以其科学的生命力,诠释了万事万物,面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数学方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如何选择合适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使问题得到顺利解
什么是转化思想?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就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采用某种手段将问题通过变换使之转化,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有些初中学生虽然能把数学公式、法则、定理记得很熟,但在实际解题时,却常常走很多弯路,甚至想了很久也无法解出问题,以至浪费宝贵的时间.转化作
“构造法”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归手段,在数学解题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构造函数”、“构造方程”等常见构造及“构造情境”等特殊构造出发,例谈构造法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有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这是任何教学改革都必须认真追问和考虑的问题。有效教学就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在数学教学研究实践中切身感受到有效教学的五种至关重要的策略是数学生活化、情境直观化、知识动态化、思维多样化、评价多元化。  一、数学生活化是有效教学的起点。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教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职高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数学作为职高学生的基础课(学生专业学习的必备工具),其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职高数学教学的现状是:不少职高学校对数学课不够重视,课时偏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欠缺,教师教学难度较大,教学缺乏创新。  职高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方面教会学生做人,一方面教会学生做事。做人:就是重视德育,从养成教育抓起。做事:就是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环节,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提升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又是数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把问题尽可能解决在课堂上,尽量减轻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体会,我就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体会和看法.  
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是当前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它直接导致了“课内损失课外补”现象的发生。因此,要减轻学生负担,必须优化课堂教学,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下面我就“优化课堂教学,减轻学生负担”,浅谈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激发高昂的学习情绪。  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