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讲:千针万线密织爱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刘勰主张“为情而造文”。这精辟的论述告诉我们:写文章一定要有真挚的情感。 “真挚”指文章的感情要做到真实诚挚,不矫情,不造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文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真挚”是历年高考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之一,它要求我们所抒发、描绘的感情来自我们的经验世界和情感体验,并做到文中有生活,能满足于生活的真实。
  
  一、深入生活,仔细观察
  
  感情是隐藏在内,不是显露在外的;所以,我们要深入生活,仔细观察,才能够捕捉到我们在文章中需要表达的真情。如:
  很小的时候,别的孩子还被全家捧在手心的时候,别的父母还小心翼翼地牵着孩子过马路的时候,你把我带到游泳池边,用命令的口吻说:“下水。”几岁的孩子,即便在浅水区也不及水深的高度,怎么敢走向那未知的恐惧?你没法向我说明求生技能的重要,狠心扔入水中,且拦住急欲下水救援的哥哥半分钟,任那么小的小孩子在水中挣扎、叫喊、哭泣。那是如死亡般恐怖的记忆。让我在那么近的距离里深深怨恨着你。然而,当十岁的我被教练一眼相中,加入县游泳队的时候,当独自去海南潜水却中途弄掉氧气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一技之长竞如此有用,而此时,我已经远离了你。(2008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让我走远看看你》)
  选段写自己小时候被父亲带到游泳池,父亲命令自己“下水”的情景。没有温柔的话语,没有技巧的指导,只有让自己实践的催促。语段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细腻的刻画,只有生活的真实和对父亲的怨恨。但长大后海南游泳遇险逃生,使自己真正理解了昔日父亲对女儿浓浓的爱。选段话欲扬先抑,今夕对比,升华感情,正是作者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的结果。
  
  二、借助媒介,传递情感
  
  我们捕捉到生活中的真情后,还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把这种感情表述出来。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总是人们传达出来的信息。它可以通过人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物”,比如“一本笔记本”“一件衬衫”“一封书信”“一件首饰”“一张相片”等传递出来;还可以通过山水传递出来。
  
  三、学会技巧,表达情感
  
  有了媒介,在表达上还需要一定的表达技巧,方能将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这些技巧或直抒胸臆,或含蓄隐晦,或对比烘托,或借用诗词,或转换角色,或亮丑揭短等。如果能娴熟地运用这些技巧,文章的感情定会如汩汩的清泉,清新怡人。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
  拼搏吧!为自己加油!奋斗吧!为自己呐喊!
  相信自己吧!从起跑线上开始冲刺,为生命喝彩!希望永远相伴!(《站在人生的起跑线上》)
  这两段文字,作者围绕主题,直接进行振臂高呼,表达自己要拼搏、要奋斗、要相信自己的决心。直抒胸臆,感情喷薄而出。
  
  2.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寓情于景和寓情于物等。
  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抒情或借物抒情。比如借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3.寓情于叙。通过对事件的叙述,抒发作者浓浓的深情。如:
  可是,后来,外公还是去了另一个再也触不到的世界。
  后来的第一次没有外公的年饭,是在酒店吃的。外婆来了,却不大高兴。原来为大家准备的餐具,还少了外公的。可是当服务员送来一张椅子时,外婆却拒绝了,并谢了她。
  外婆说:“昨晚老头子托梦说了,他也想吃点。他想吃的,你们都孝顺,都记得点了,他该是高兴的。不过,老头子说要和我挤一张椅子坐,就够了……”外婆是个朴实的人,但她的那番话,却让我比什么名著都记得牢。(2008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外公去世,最悲痛的应该是朝夕相处的外婆,所以,在外公去世的第一次年饭聚餐宴会上,外婆见没有外公的餐具而不高兴,但当服务员送来后,外婆又拒绝了。因为,只要大家记住外公,她就心满意足了。平凡的叙述,却揭示了外婆对外公朴实而深刻的爱。这份感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惊人之举,却在作者的叙述中演绎得真挚感人,这正是本文的精华所在。
  
  温馨提醒
  
  取悦于阅卷老师的三类作文:富有哲理的深刻之文,感情真挚的生活之文,文采飞扬的诗意之文。
其他文献
成分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漏了组成句子必不可少的句子成分。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宾语残缺、关联词残缺、介词残缺。成分赘余,是指句子里有多余的成分,造成了语句重复或语意纠缠。句子结构已经完整了,句意已经明确了,如果再多出些不必要的词语,就会出现成分赘余的毛病。  【高考真题】  例1.(2011年浙江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在网络时代到来以后,争鸣性质的学术文章,更强调要得到
伴随着浙江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历史学科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格局,面对两次考试机会,对于学生首考后至成绩出来前这段时间迷茫的学习现状,笔者充分利用问卷星和微信平台,从调查问卷的制作和调查结果的分析出发,尝试探索该时段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这对即将全面铺开的全国新高考改革选考学科涉及两次考试机会的省份和地区均有一定的先行实践探索意义。  一、调查问卷编制  (一)调查问卷编制背景——基于选考现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调基于标准的教学。基于标准的历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便是制定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03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新增“学科核心素养”及“学业质量标准”,同时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变化。这对高中历史教学,特别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带来严峻挑战
长兴县画溪公园  长兴县是浙江省矿业大县,境内石灰石、硅灰石等矿产探明储量列全省之首。改革开放后,长兴的矿山企业一度多达600多家,建材成为当地积聚原始资本的第一桶金。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长三角区域最优质的石灰石资源,长兴县有众多石矿企业,数万名从业者带来了几亿元的地税收益。然而,粗放型产业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天不再蓝,山不再绿,水不再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兴县深刻
本文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历年高考试卷图文题为例,从文字的书法艺术、文字的繁体与简体、文字的时间信息解读等高考历史图文题的出题思路,探讨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例说大陆和台湾相似度极高的考试题  例题一:(2007年宁夏高考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
截至2月20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全县31家重点工业企业复工复产18家,其余13家将在2月底全面复工复产。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彭水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领导小 组指挥长负责制和工作调度机制,坚持每天一 调度,保证全县疫情防控工作高效运转。  围绕医疗救治面、交通流动面、社会面、舆论舆情面这4个工作面,彭水努力做好人财物保障、组织指挥保障,科学精准有序推进防控措施落实。
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素养,近年来“史料实证”风头正劲。然而当每逢开课必“证史”时,新的问题出现了。  李惠军老师曾这样描述某些史料实证教学乱像:在原本完整的历史序列和本该顺达的教学流程之间,唐突和生硬地嵌入若干史料,老师不断地提问“属于什么类型的史料”“证史价值如何”“怎么样加以补证”“发现了什么信息”,致使历史序列和教学流程被分割为琐碎、离散和断裂的片段。好端端的历史课变为了无休止的史料考据和不伦
2014年高考在万千学子和社会各界的期待中悄然落下帷幕,世事轮回,2015届的同学们又将扬帆启程。作为学生的领路人——高三任教老师,a应以2014年高考试题为风向标,分析试题特点,探寻考试规律,瞄准复习方向,优化复习规划、落实备考措施。反思我们的教学,究竟离高考要求还有多远?  启示一:明年高考考什么?  2014年政治科高考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彰显基础性。试题沿袭了近年来的一贯做法,突出核心知识的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1]。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深度学习成为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途径。“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2]本课以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三峡论”为线索,让学生
探究是人类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一种主体能动性下的认识模式。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探究”概念在杜威教育思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从哲学层面深化了对“探究”的认识。借由“探究”的概念,杜威形成了“探究认识论”的思想,并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1] 经过笔者教学实践发现,“探究认识论”指导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的针对性可以得到大幅的提升,这也是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提升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