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评价有多次起伏。赵树理的写作动机主要是为了教化大众。而并非启蒙。所以,贬低赵树理者,更多来自于持启蒙立场的知识阶层。赵树理的被批判,源自于他为农民写作的执著和他的问题意识。教化主题的时效性必然导致作家的不适应。由于中国大众主体的城市转向.使得赵树理的农村题材作品被一度轻视。只有启蒙与教化保持一定的张力,才有利于大众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