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文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世纪,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阅读兴趣广泛,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质疑精神,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那么就能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当然,这一工作的开展,最初是极为艰难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必须让学生明白,权威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是因为其对社会有过卓越的贡献,具有值得学习和颂扬的品格。例如,中学课本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反复修改而编写出版的,应该说是当今中国差错率最低的一类书了,然而还是有错误的。学生因此明白,连这样的“权威”所编写的教材都有错误,更何况其它书籍了,从此,同学们开始尝试着向权威挑战,不少学生找出资料对教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释提出质疑。尽管很多质疑经过教师的查证,反驳被否定了,但在这一质疑、考试、否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二步,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精神不仅对于错误的内容是适用的,必要的,而且对于正确的内容也仍然是适用的、必要的,因为质疑不等于拒绝,不等于否定,如果在求知的过程中,对正确的内容多一番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对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如九年级上册<项链)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七年级下册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等。但是这些是否都是惟一的解读呢?可否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多元的解读呢?
第三,启发生疑,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按照语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导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走进教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疑问是强化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读书往往欠深入,老师要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善于运用质疑方法来读书学习,对他们掌握质疑学习法提高阅读能力,含有明显作用。
二、重点训练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方法
一般说来,一个观念的形成,要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两个重要阶段,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学语文时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现象发生。面对这种局面,教师该如何引导呢7分析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会想”与“不会想”。“会想”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争取独立解决问题;“不会想”则呈现出习惯性地套用现成答案,面对问题漠然处之,毫无发现。因此,要想使学生提高能力,必须会训练他们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第一,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在阅读,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觉。从生活中捕捉到闪闪发光的珍珠,因此,在阅读写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谈生命)时,在通读课文前,我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一段,领略生命的含义,然后让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联想自己所能想到的其它内容等。最后让同学们理解课文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了作者构思选材的用意,很好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如此,阅读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选择新的角度,写出新意,就必须独辟蹊径。古人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偏言之,自不俗。”要不俗,就必须从新的角度去开拓。就以“老师”这题材为例吧,大多数都想到老师如何关心学生,如何爱岗敬业,如何为人师表。如果都这样写,那自然就很俗了;如果走出校园,从集邮,游泳,登山,绘画,摄影等方面写出老师的精神风貌,从老师对父母、子女、社会的态度来写老师的品质,那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把老师比作“蜡烛”和“春蚕”,而且可以把老师比作高山流水,繁花绿草。晚霞彩虹,这样,学生笔下的老师形象便丰满生动。
第三,重视把握逆向思维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正则有反,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面想到反面,或从反面想到正面,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益的。如“见风使舵”“标新立异”“班门弄斧”等成语,都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赋予新的意义。如“见风使舵”不仅可以看作是“拍马投机”的同意词,还可以理解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据此,可以想到“见”中国国情之“风”,“使”经济建设之“舵”的内容,这样便可使人耳目一新。
第四,鼓励创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创新求异,并将此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有创新之处,我们都应该给予称赞,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具体的思维指导。如:分析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性格时,学生都不难归纳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可有位同学却认为小说第四部分写“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这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对现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这种敢于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我们应及时肯定,并可指导他将思维的内容写成求异文章,谈出自己的新见解,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求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关键词]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21世纪将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充满竞争的世纪,我们的下一代如果不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就根本不可能在竞争中获胜,也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中学生求知欲旺盛,阅读兴趣广泛,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必要的质疑精神,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判断的能力,那么就能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进步。当然,这一工作的开展,最初是极为艰难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分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帮助学生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必须让学生明白,权威不是因为没有错误,而是因为其对社会有过卓越的贡献,具有值得学习和颂扬的品格。例如,中学课本是经过许多专家学者的反复修改而编写出版的,应该说是当今中国差错率最低的一类书了,然而还是有错误的。学生因此明白,连这样的“权威”所编写的教材都有错误,更何况其它书籍了,从此,同学们开始尝试着向权威挑战,不少学生找出资料对教师的讲解和课本的注释提出质疑。尽管很多质疑经过教师的查证,反驳被否定了,但在这一质疑、考试、否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第二步,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质疑精神不仅对于错误的内容是适用的,必要的,而且对于正确的内容也仍然是适用的、必要的,因为质疑不等于拒绝,不等于否定,如果在求知的过程中,对正确的内容多一番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么对学习无疑是有益的。如九年级上册<项链)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七年级下册的(春)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与生命的灵气,描写细腻,富于情致等。但是这些是否都是惟一的解读呢?可否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多元的解读呢?
第三,启发生疑,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应按照语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指导他们以科学的方法走进教材,真正做学习的主人,主动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疑问是强化思维的重要手段,学生读书往往欠深入,老师要加以引导,促使学生善于运用质疑方法来读书学习,对他们掌握质疑学习法提高阅读能力,含有明显作用。
二、重点训练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方法
一般说来,一个观念的形成,要遵循“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这样一个思维过程,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却越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这两个重要阶段,这样就必然导致学生学语文时死记硬背,囫囵吞枣现象发生。面对这种局面,教师该如何引导呢7分析学生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会想”与“不会想”。“会想”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争取独立解决问题;“不会想”则呈现出习惯性地套用现成答案,面对问题漠然处之,毫无发现。因此,要想使学生提高能力,必须会训练他们的思维方法,使他们学会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思考问题。
第一,加强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在阅读,写作时常感到无话可说的主要原因,是未能充分调动起自己的感觉。从生活中捕捉到闪闪发光的珍珠,因此,在阅读写作时,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谈生命)时,在通读课文前,我先让同学们朗读课文的第一段,领略生命的含义,然后让同学们充分展开想象,联想自己所能想到的其它内容等。最后让同学们理解课文思路,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明白了作者构思选材的用意,很好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第二,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山如此,阅读写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要选择新的角度,写出新意,就必须独辟蹊径。古人云:“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偏言之,自不俗。”要不俗,就必须从新的角度去开拓。就以“老师”这题材为例吧,大多数都想到老师如何关心学生,如何爱岗敬业,如何为人师表。如果都这样写,那自然就很俗了;如果走出校园,从集邮,游泳,登山,绘画,摄影等方面写出老师的精神风貌,从老师对父母、子女、社会的态度来写老师的品质,那就不一样了。不但可以把老师比作“蜡烛”和“春蚕”,而且可以把老师比作高山流水,繁花绿草。晚霞彩虹,这样,学生笔下的老师形象便丰满生动。
第三,重视把握逆向思维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有正则有反,如果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善于从事物的正面想到反面,或从反面想到正面,那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有益的。如“见风使舵”“标新立异”“班门弄斧”等成语,都可以从相反的方面赋予新的意义。如“见风使舵”不仅可以看作是“拍马投机”的同意词,还可以理解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据此,可以想到“见”中国国情之“风”,“使”经济建设之“舵”的内容,这样便可使人耳目一新。
第四,鼓励创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智能。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各种能力的核心,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最有希望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应特别注意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鼓励创新求异,并将此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学生有创新之处,我们都应该给予称赞,同时还应对其进行具体的思维指导。如:分析小说<项链)中路瓦栽夫人的性格时,学生都不难归纳出主人公爱慕虚荣,追求享受等,可有位同学却认为小说第四部分写“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这反映了主人公能面对现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这种敢于求异创新的思维品质,我们应及时肯定,并可指导他将思维的内容写成求异文章,谈出自己的新见解,适时地引导,鼓励学生求异、求新、求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