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声一无声世界的主旋律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aotiancx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孩子多一份尊重和理解,多一份欣赏和鼓励,都是孩子实现希望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灵,那是敏感的音乐家的心灵。心灵中紧绷着心弦,您若能触动它们,就会发出很有魅力的音乐。”我们要做个能够触动孩子心灵的人,要有爱心:爱孩子、爱事业,用自己崇高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一、多一份尊重,創设一个欣赏聋生的环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认为,在教育中更是如此。成年人尚且希望别人欣赏自己认同自己,更何况成长中的孩子呢?
  (一)尊重孩子的個性
  如今教育中提倡的“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就是尊重学生未来的发展,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上的领路人,并不在于他时时刻刻都在讲大道理,而在于他对人的态度,能为人表率,在于他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谁能唤起学生的尊严感,能启发他们去思考活在世上是为什么,谁就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最深刻的痕迹。年轻人特别是少年,总是依赖这样的教师;他的精神面貌在学生眼里是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今天比昨天更好而明天更甚于今天’。”
  1.激励、唤醒和鼓舞
  坚信每一个孩子都会在今后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老师的激励、唤醒和鼓舞,就是孩子展开理想翅膀下面的劲风,它将吹送着孩子们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前行!
  2.不放弃每一个孩子
  我班的一个聋生是从偏远农村来的,家庭条件十分艰苦,母亲和姐姐常年患有精神病,一家人的生活仅靠父亲打工来维持。他初到学校时,性格孤僻,不爱跟同学交往。为了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我在课堂上经常设置一些简单的小问题让他回答,每当他答对时,我都亲切地对他说:“真好!”他显得格外高兴,慢慢地举手发言变得积极了。可见创设一个信任、欣赏聋生的环境是何等重要。
  (二)关注孩子的成长
  一个聋生就是一本书,蹲下身来,走近他,了解他,在读懂聋生这本书的同时,也慢慢走进了他的心灵世界。
  1.创建优秀班集体
  班主任需按班集体形成的条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促进班级从松散阶段、散聚阶段、形成阶段,再到成熟阶段,这样逐级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创设一个优良的班集体,聋生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融入。学会欣赏每一个聋生,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激扬奔放的情感释放,无形之中形成一种向心力。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只有教师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师生关系更融洽。
  二、多一分理解,激发聋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任小艾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主要有“保姆型”“警察型”“保姆型加警察型”等类型。为了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我努力尝试放手让聋生自己走,为他们提供自我锻炼和自我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自主实践中实现自主发展。
  (一)发挥聋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在班级的各项活动中,始终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带领孩子们积极参与,而且,我还大胆地鼓励他们主动参与班级的各项管理,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使孩子们成长为班级的小主人。
  1.争做班级的小主人
  为了迎接手语故事比赛,我鼓励孩子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再一个一个词语地纠正手势,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风气;风筝制作比赛时,我买来材料,在安全教育的引导下,让孩子们动手操作,有的用刀削竹条,有的扎制成各种形状,有的糊上薄纸,有的勾画上美丽的图案,调整线的角度,齐心协力做好风筝。激起他们的积极性和集体荣誉感,体验到做个小主人的成功和快乐。
  2.打造和谐班风
  每当发现孩子的思想出现了波动,我都及时地耐心疏导,不敢有丝毫懈怠。我所任教的班里男生人数较多,这些男孩在家都是娇生惯养的宝贝疙瘩,如今聚在了一起,个个像是红了脸的小公鸡,你抓我挠互不相让,我通过了解和观察,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对任性的孩子严格教育,对纠缠不清的鸡毛蒜皮小事以调解为主,引导孩子们学会团结,学会与人相处,逐步扭转了这股坏风气。
  (二)让班级成为师生互动的空间
  儿童期的关键影响人是母亲、父亲、家庭,学龄期的关键影响人则可能是邻居、老师、同伴和学校等。班主任很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他人或关键影响人,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导师”。当我们在欣赏、肯定、激励聋生时,聋生也在欣赏、肯定、激励我们,师生间在证明着彼此的价值。
  三、多一分鼓励,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个哲学家说,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种上庄稼;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要善于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才。只有尊重聋生的个性,才能调动聋生的内在动力,触动聋生敏感的心理,使他们向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真诚地流露出你对每一个孩子的关爱,你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希望。腾出一只手,引孩子们上路;让开一条道,让孩子们自己走。付出了真心和真情,孩子们才会在爱的沐浴中成长。
其他文献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一、材料准备——有效探究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科学课来说,“米”
近年来,民办幼儿园已经成为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和公办幼儿园却有着较大的距离,缺乏园本教研的文化氛围是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之一,大家也都了解,教师流动性大、教师年轻化、本专业教师占的比例较少都是民办幼儿园所面临的困难。我园作为一个民办的年轻幼儿园,同样有许多民办园的共性问题需要面对,教研意识的缺乏,教师群体的流动性、年轻化、非专业化等。针对这些,我园在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做了
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联想是发散思维的基础,它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联想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数学联想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放开想象,深化联想  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唤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以增强记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1.“见一想几”,深化联想  例如在教学:红
森林里,小猴子坐在一棵野藤上荡秋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阳西古为百越之地,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尊师重教的传统。近年来,阳西县委、县政府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各级各类教育得到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基础教育成果喜人    阳西县多渠道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不断加强教
如何将课堂中所学的语文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轻松地由厌学变乐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的悄然来到,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综合实践就是要积极开发这样的资源,让教育走出课堂,让校园、家庭、社会共同发挥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锻炼、探索、成长。  一、拓展课堂空间,创设实践情境  生活
回顾校园,现今艺术课专用的教室层出不穷。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的教育应当使得每一堵墙都说话。”有不少老师主张通过艺术橱窗、名人字画、书画走廊、艺术化的视昕环境等营造美的环境氛围。然而,有时这些布置物仅仅起到了“装饰”“丰富”的作用。校园的环境还离不开孩子创造力的发挥、艺术创意的表达,我们应探究如何设置“新型艺术空间”,真正把美与创新的理念传递给学生。  一、敲钟:创新型艺术空间在现今小学艺术教育中
母亲是个固执的女人,对我的问题更是一根筋。我从来不避讳地告诉大家:我曾是个差生,很差很差却很努力的那种差生。是我倔强的母亲,硬生生地将我从差生里拉出来,又撅起屁股使劲推,借力给我,让我进人了优秀生的行列。  对,没有人相信,33年前初中升高中,我因23分之差没有考上。我们村里上初中的共有18个孩子,当年只考上1个。还有1个差一分,1个差三分。开学前初中的老师来我们村叫她俩复习一年,家长断然拒绝,说
赛车服对于我们这种中年发福的男人来说总是瘦的太快,但迫于赛道管理者的压力还得扮上,最可恨的是人家说一定要戴头盔……虽然我很矬,不过戴着全盔坐在488 Spider里还是头顶顶到了车顶,这个角度讲,能敞篷很重要。  敞篷在賽道里驾驶的另一个优势在于能更好地聆听声浪,打开车顶关闭车窗,我能更好的将注意力集中在脑后的发动机上,这样一来不用看转速表也不用关注方向盘上的换挡提示灯,这具调校功力迷人的双涡轮增
他是名副其实的科学少年,8岁时就央求爸爸为自己买来简易的天文望远镜,到野外观察流星雨和难得一见的日全食,并清晰记录了不同星座爆发流星雨的特点和两次观看日全食的显著差异……初二下学期他的一项科学观测计划,惊动了家长、老师和学校。了解他长达两年的观测计划后,大家一致决定,全力支持他实施观测计划,很多同学自告奋勇要做他的助手,和他一起行动——  晏南飞自幼便有连续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这也是诸多科学家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