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日常,对于学生而言,从小学阶段开始,就应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阅读。阅读能丰富语文课堂和精神世界。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丰富小学语文课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兴趣;收集资料;读查画思;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及能力呢? 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四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对阅读的恐惧由来已久,“不会阅读”成了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在老师的启发下,一些学生可以完成阅读,却不能形成学生的阅读思维,词汇的缺乏、叙事能力的欠缺等都是难题。在教学中不知道该让学生体会到哪里才是恰到好处,对文本感悟太多,怕学生不能理解;感悟如蜻蜓点水般,又会造成过于肤浅的印象。因此,阅读教学中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评解,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是一蹴而就。语文教学需要打好坚实的基本功,需要从丰富词汇量、扩大阅读范围着手,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会帮助学生写作文时没有难度,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同时培养了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快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收集生活中的有关资料
阅读时为了加深理解,需要收集资料;写文章进行口语交际以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 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立“小小读书角”,书籍可以到图书室借,也可由学生捐献。组织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讲故事、办板报、知识竞赛等活动,如:名作欣赏、热点问题探讨、书评......使一本书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评比,表彰读书积极的学生,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阅览室,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图书室丰富的藏书、舒适的阅读环境能给师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图书阅览室的开放,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能力、写作能力、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书籍。还可以上网查阅。查阅资料要明确查找的方面,学会浏览,把需要的资料找出来,有的还可以摘抄、复印或剪贴下来,另外,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资料等,也都是收集资料的方法。我们学会这些方法,就能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注意收集资料的习惯。
三、坚持“读、查、划、思”把文章读懂
阅读一篇文章,要讓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 作者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句,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所以“读、查、划、思 ”的坚持是必要的。
“读”把文章粗略读一遍,从中了解大意,再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读后要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查”查出生字和新词,
做到不仅把生字读准,还要记熟它,词语不仅看字典上的解释,还要联系文章内容弄懂它的意思。“划”学会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如:用单线“---”表示重要,“===”表示特别重要,单直线加问号“---?”表示有疑问,“〇”空圆圈表示好词佳句。“思”读书要动脑思考,才能把问题弄懂,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例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 读懂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从而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通过“读、查、划、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抓住课后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问题往往是文章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抓住这些问题分析,就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把课文弄懂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面其中有两个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②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细读课文后,我们可以发现按这二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成五段,同时这二个问题恰好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许多课文都有类似的特点。只要抓住课文后面的问题,就能准确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课堂训练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咀嚼比较,在反复推敲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如《秋天的怀念》一课,通过人物语言、外貌、行为、心理的描绘体现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又比如《穷人》通过描写桑娜的行为:探望寡妇,发现西蒙死去,遗下两个孤儿,立即抱回家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同情寡妇,宁愿自己挨打、受苦,也要抱两个孤几回家;描写桑娜与丈夫对话: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养,想法一致,穷人之间相互关心,高于考虑个人生活。在训练中,通过找重点词句,打比方、对比、分析、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感染。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閱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9 .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1.
[3]高桂峰.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积极引导分析的作用[J].学周刊,2013,(22).
[4]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
刘晴珍(1974.04—),女,汉族,籍贯:广东省五华县;学历:大专;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邮编:514447;单位: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阅读兴趣;收集资料;读查画思;提高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量少、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低。那么,如何提高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及能力呢? 我认为应做到如下四点。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对阅读的恐惧由来已久,“不会阅读”成了学生常说的一句话。在老师的启发下,一些学生可以完成阅读,却不能形成学生的阅读思维,词汇的缺乏、叙事能力的欠缺等都是难题。在教学中不知道该让学生体会到哪里才是恰到好处,对文本感悟太多,怕学生不能理解;感悟如蜻蜓点水般,又会造成过于肤浅的印象。因此,阅读教学中恰当的引导、正确的评解,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不是一蹴而就。语文教学需要打好坚实的基本功,需要从丰富词汇量、扩大阅读范围着手,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不仅会帮助学生写作文时没有难度,也会增加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同时培养了正确的阅读习惯和快速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重点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能力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收集生活中的有关资料
阅读时为了加深理解,需要收集资料;写文章进行口语交际以至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需要收集有关的资料。收集资料的方法很多, 可以在班级内部设立“小小读书角”,书籍可以到图书室借,也可由学生捐献。组织读书兴趣小组,开展讲故事、办板报、知识竞赛等活动,如:名作欣赏、热点问题探讨、书评......使一本书的价值和作用充分体现。在期末的时候进行总结评比,表彰读书积极的学生,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提高阅读水平。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图书阅览室,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图书室丰富的藏书、舒适的阅读环境能给师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知识空间。图书阅览室的开放,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能力、写作能力、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引导更多的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书籍。还可以上网查阅。查阅资料要明确查找的方面,学会浏览,把需要的资料找出来,有的还可以摘抄、复印或剪贴下来,另外,调查采访、进行实验、观看音像资料等,也都是收集资料的方法。我们学会这些方法,就能提高收集资料的能力,逐步养成注意收集资料的习惯。
三、坚持“读、查、划、思”把文章读懂
阅读一篇文章,要讓自己多提几个为什么。例如: 作者写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写? 为什么用这样的词句,这些内容说明了什么? 所以“读、查、划、思 ”的坚持是必要的。
“读”把文章粗略读一遍,从中了解大意,再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读后要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写的是什么事。“查”查出生字和新词,
做到不仅把生字读准,还要记熟它,词语不仅看字典上的解释,还要联系文章内容弄懂它的意思。“划”学会在书上做各种记号,如:用单线“---”表示重要,“===”表示特别重要,单直线加问号“---?”表示有疑问,“〇”空圆圈表示好词佳句。“思”读书要动脑思考,才能把问题弄懂,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例如阅读?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课文, 读懂邱少云为了战斗胜利,严格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动人故事,从而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通过“读、查、划、思”,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
四、抓住课后问题,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课后问题往往是文章重点、难点及关键所在,抓住这些问题分析,就能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把课文弄懂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面其中有两个问题: ①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是个怎样的人?②给课文的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细读课文后,我们可以发现按这二个问题可以把课文分成五段,同时这二个问题恰好是全文的主要内容。许多课文都有类似的特点。只要抓住课文后面的问题,就能准确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在课堂训练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材料,指导学生咀嚼比较,在反复推敲中,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鉴赏能力。如《秋天的怀念》一课,通过人物语言、外貌、行为、心理的描绘体现了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又比如《穷人》通过描写桑娜的行为:探望寡妇,发现西蒙死去,遗下两个孤儿,立即抱回家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同情寡妇,宁愿自己挨打、受苦,也要抱两个孤几回家;描写桑娜与丈夫对话:把两个孤儿抱回家养,想法一致,穷人之间相互关心,高于考虑个人生活。在训练中,通过找重点词句,打比方、对比、分析、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受到感染。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我们要持之以恒地阅读,坚持不懈地练习,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阅读的时候,既读进去,又能想开去,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力,只要教师能够高度重视并努力探索閱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越来越浓,阅读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9 .
[2]《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2011.
[3]高桂峰.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积极引导分析的作用[J].学周刊,2013,(22).
[4]马阿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
刘晴珍(1974.04—),女,汉族,籍贯:广东省五华县;学历:大专;职称:小学语文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邮编:514447;单位: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