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都是我国的一项社会热点问题,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速度正日益加快,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在此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结构性就业压力。本文先结合实际情况对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几条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希望有助于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策略
当今时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正呈逐年升高趋势,这一方面给社会输出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受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都反应找工作困难,找一份“对口”的工作更难。而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则首先需要提升在校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力,这样才能够使其毕业走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以下就结合实际来谈谈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策略,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所谓“就业力”,指的是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进步的能力以及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进行应对的能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其的就业力主要指的是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获得、保留、转换工作机会的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日益迅速,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受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现实中,“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且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依然十分严峻。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就业力不足。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考察主要看其以下5点:①专业知识与技能;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和可塑性;④沟通协调能力;⑤解决问题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在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三方面最为缺乏。这直接反映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方法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
二、提升在校大學生就业力的策略
(一)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经济与劳动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使得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出了逐年降低的趋势。为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的主旋律来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还是在资源配置、师资使用等方面,都要摒弃传统思想和模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行积极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比喻成高校的“产品”,而把用人单位比喻成高校的“客户”,这样一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很好理解了。高校主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应用型人才,而后者的培养,必须要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前文说过,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所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之时,也应当要围绕这五点进行,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基础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八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感到迷茫,深入分析来看,就是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清楚“社会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说明了,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所谓“自我认知”,具体指的就是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职业价值观等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先提升了自我认知,才能够展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应当要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就业,以实现学生特征与择业目标的合理匹配。
(四)以产学合作为依托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其所需求的人才,用人单位则接收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所以,二者之间应当要走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也就是产学合作。通过产学合作,可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资源的共享,还可以使高校更加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据此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亲自到用人单位当中进行实训,并由用人单位派遣资深职工作为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授给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技巧,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岗位实训经验的大学生,其就业力往往更强,因此在未来求职中也会有更高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很多高校都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若想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则需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基础、以产学合作为依托来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淑芳.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2]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5(05):67-68.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策略
当今时代,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正呈逐年升高趋势,这一方面给社会输出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和人力资源,但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受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都反应找工作困难,找一份“对口”的工作更难。而若想解决这一问题,则首先需要提升在校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力,这样才能够使其毕业走入社会后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以下就结合实际来谈谈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及策略,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分析
所谓“就业力”,指的是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工作中进步的能力以及对工作中出现的变化进行应对的能力。而对于在校大学生来说,其的就业力主要指的是在毕业走入社会后获得、保留、转换工作机会的能力。近年来,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日益迅速,但是大学生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尤其是受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加。在现实中,“毕业即失业”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见现象。虽然政府为了促进大学生就业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但是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明显改善,且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依然十分严峻。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项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就业力不足。据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考察主要看其以下5点:①专业知识与技能;②敬业精神;③学习意愿和可塑性;④沟通协调能力;⑤解决问题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在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这三方面最为缺乏。这直接反映了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和方法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符,过于强调知识传授。
二、提升在校大學生就业力的策略
(一)以促进就业为目标
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正在逐年增加,但是由于全球经济的衰退和我国经济与劳动结构的失衡,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使得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呈现出了逐年降低的趋势。为此,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紧紧围绕“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的主旋律来开展教学活动,重视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无论在学科建设、课程设置,还是在资源配置、师资使用等方面,都要摒弃传统思想和模式,以促进就业为目标进行积极创新,从而不断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我们可以将大学生比喻成高校的“产品”,而把用人单位比喻成高校的“客户”,这样一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很好理解了。高校主要培养两类人才:一类是科研型人才,一类是应用型人才,而后者的培养,必须要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前文说过,我国大部分用人单位所最为看重的是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可塑性、沟通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因此,高校在培养人才之时,也应当要围绕这五点进行,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基础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约有八成以上的大学生都对自己的未来就业感到迷茫,深入分析来看,就是大学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更不清楚“社会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说明了,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认知。所谓“自我认知”,具体指的就是大学生对自我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发展路径以及职业价值观等的认知,大学生只有先提升了自我认知,才能够展开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所以,在高校教育中应当要加强对学生自我认知的教育,指导学生合理就业,以实现学生特征与择业目标的合理匹配。
(四)以产学合作为依托
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高校为用人单位培养其所需求的人才,用人单位则接收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果。所以,二者之间应当要走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也就是产学合作。通过产学合作,可以实现高校与用人单位资源的共享,还可以使高校更加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从而据此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目标。例如,高校可以组织在校大学生亲自到用人单位当中进行实训,并由用人单位派遣资深职工作为带教老师,“手把手”传授给学生职业技能和工作技巧,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在一线工作岗位上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岗位实训经验的大学生,其就业力往往更强,因此在未来求职中也会有更高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就我国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来看,情况并不容乐观,很多高校都忽略了对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若想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力,则需要以促进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自我认知为基础、以产学合作为依托来开展人才培养活动。
参考文献:
[1]赵淑芳.在校大学生就业力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8.
[2]孙楠,孙福权.提升在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与方法研究[J].职业时空,2009,5(0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