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句话说,钢铁和石油是工的“骨头”与“血液”,由此可见钢铁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它们对于保障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因此,钢铁行业也需要大量的人才。
很多人对钢铁行业的印象大概都停留在电视里头看到的景象:巨大的钢铁机械、烧得火红的钢坯、刺人耳膜的噪音、热浪四溢的厂房、弥漫着烟尘的车间、头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忙忙碌碌……其实,很多钢铁车间也的确是这个样子,但钢铁行业到底怎么运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家都就不知道了。
钢铁企业的人才需求
钢铁作为工业的基石,新中国对成立钢铁企业十分钟情。随着鞍钢的恢复生产,武钢、包钢、攀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陆续建立,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20世纪末,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逐渐步入没落,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因此到了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亿吨,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
我进入钢铁行业,也恰好是在这一年。
钢铁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的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人员众多,比如我就职的武钢,人数约莫有十万人,需要的人才也非常多。另一种是中小型钢企,可能是私企也可能是地方集体所有。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不稳定,福利保障较差,但同时企业的制度比较灵活,人才的上升渠道更为通畅,跳槽更换工作也比较容易。
作为现代大工业的代表『生产业之一。钢铁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在我就职的武钢,我的同事们毕业于各种学校各种专业—机械、自动化、控制、化工等等。顶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自不必说,外围需要销售、法律人才,工厂需要相关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大型钢企近年来出现了进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于是还需要房地产、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图书管理、车辆驾驶、生产设备操作等事务也需要人员以保证日常工作的进行。
在钢铁企业,各方面的技术需要改进或者吸收,因此也大量需要科研人员。具体来说,钢铁企业作为冶金行业需要冶金相关专业人才:作为原材料生产需要材料学相关人才:高炉和转炉等耗费大量燃料,需要热能工程方面人员:对原料和产品的鉴定和检测需要分析和仪器操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对钢材表面涂层的研究需要物理化学、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比如我就是毕业于化学系,最后进入了钢铁企业;对钢铁生产过程的模拟研究需要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企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也需要监测……一个大型钢企需要的技术,包含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只有尖端科技和生物学等少数专业不太为钢企所需。我在公司中所在的岗位就是科研人员。
我的研究生活
几年工作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钢铁企业的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校所中的科研人员有着巨大差别。
这种差别首先体现在和生产现场的关系上。作为企业员工,我们的大量时间会耗费在车间、仓库等生产一线。作为武钢职工来说,进入研究机构的头一年甚至两年。新职工会被安排在各个分厂进行实习。在此期间新员工被要求在各个厂的多个车间轮班,和工人一起吃喝上班,以了解各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各项工艺参数、各分厂的规章制度、各产品的性能指标、各车间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看似冗长,但由于钢铁产品的种类多、流程复杂,分摊在各个车间的实习时间实际上并不长。在此期间如果掉以轻心,不努力记录和背诵。很容易错过某些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也许就是相当重要的。
回到研究机构中以后,由于钢企科研的任务是为了钢铁企业的经营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仍然要时常走入车间,走到生产线旁,靠近钢带、钢坯、钢板甚至铁水、钢水进行观察,和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研讨,时刻掌握产品参数,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在很多时候具有一定危险性,对研究人员的身心健康有较高的要求,也要求现场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否则随时可能发生事故。
钢铁行业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代表性行业,其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常常相当复杂,涉及多个环节,自然也包括科研环节。因此作为和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研究机构,其中的研究人员常常会接到各种会议通知、出差通知。有的研究人员一年里有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本单位进行研究工作,而是消耗在参加企业内部的各种协调会议、和外部厂商进行各种交流谈判、外出为用户提供各种所需服务当中。
由于钢铁企业的产品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新产品的上线或者技术的改动都往往需要再三斟酌,并进行要多次实验之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相对来说周期较长,需要研究者提前做好规划和沟通工作。比起科研院所,钢企研究人员工作中这种预先的计划和沟通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作为企业科研,研究成果以技术诀窍或者专利的形式为主,首重研究经济效益,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时候尤其如此。这也是我们钢铁企业科研人员和院校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差别。
在科研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科研人员将会有机会迅速提升到领导岗位,从此脱离科研一线,转而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其他人员进行科研工作。这部分科研领导的日常工作会更加忙碌,但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钢铁企业的现状
由于钢铁行业的“工业基础”的特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犹如海水的潮涨潮落,钢铁企业的变化也和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世界钢铁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直到中国经济发展之后,随着我国大量基础建设工程的展开。钢铁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对钢铁的需求也有所萎缩。
钢铁企业建设周期长、停产代价高昂的特点加上金融危机的突然性,使得我国诸多大小钢企出现了过度发展的情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国家出台了调控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调控政策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2011年,中国钢产量已达7.3亿吨,而全年消费仅6.8亿吨,仅一年就产量过剩5000万吨。这造成钢铁价格低迷不振,钢铁行业面临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2012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和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钢铁企业几乎无法盈利。比如,建筑用螺纹钢每吨利润低至1.68元——还不够买一张地铁票。2012年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主要企业几乎全部亏损。唯一盈利的宝钢如果除去其金融和房地产利润,钢厂部分也是亏损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作为过来人,也要提醒大家,进入钢铁行业也需要小心选择。
但严酷的现状也并不意味着投身钢铁行业就毫无前途。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将对钢铁性能进行全面大规模的材料学基础研究提上了日程。这一工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上个世纪初到上个世纪中叶分别完成,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这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无疑为相关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此外,我国目前的基础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铁、桥梁、房屋建设都仍然需要大量钢材:军事工业上的舰船、坦克、火箭、导弹等方面也需要钢铁工业的大力支持。因此无论如何,国家都将保证一定的钢铁产能。也就需要相应的从业人员。随着老一代钢铁人的退休,将出现部分高级职位空缺。还有一点,如果国内外形势出现变化,钢铁行业则无疑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届时将需要大量从业^、员。职工的上升空间也会变得更广阔。
很多人对钢铁行业的印象大概都停留在电视里头看到的景象:巨大的钢铁机械、烧得火红的钢坯、刺人耳膜的噪音、热浪四溢的厂房、弥漫着烟尘的车间、头戴着安全帽的工人忙忙碌碌……其实,很多钢铁车间也的确是这个样子,但钢铁行业到底怎么运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大家都就不知道了。
钢铁企业的人才需求
钢铁作为工业的基石,新中国对成立钢铁企业十分钟情。随着鞍钢的恢复生产,武钢、包钢、攀钢等大型钢铁企业的陆续建立,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另一方面,20世纪末,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的钢铁产业逐渐步入没落,出现了向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转移的趋势,因此到了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到了5.6亿吨,成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
我进入钢铁行业,也恰好是在这一年。
钢铁企业有两种,一种是大型的钢铁企业,基本都是国企,人员众多,比如我就职的武钢,人数约莫有十万人,需要的人才也非常多。另一种是中小型钢企,可能是私企也可能是地方集体所有。这种企业的特点是不稳定,福利保障较差,但同时企业的制度比较灵活,人才的上升渠道更为通畅,跳槽更换工作也比较容易。
作为现代大工业的代表『生产业之一。钢铁行业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在我就职的武钢,我的同事们毕业于各种学校各种专业—机械、自动化、控制、化工等等。顶层的经营管理人员自不必说,外围需要销售、法律人才,工厂需要相关的各类专门技术人才。大型钢企近年来出现了进行综合经营发展的趋势,于是还需要房地产、金融方面的专业人才。图书管理、车辆驾驶、生产设备操作等事务也需要人员以保证日常工作的进行。
在钢铁企业,各方面的技术需要改进或者吸收,因此也大量需要科研人员。具体来说,钢铁企业作为冶金行业需要冶金相关专业人才:作为原材料生产需要材料学相关人才:高炉和转炉等耗费大量燃料,需要热能工程方面人员:对原料和产品的鉴定和检测需要分析和仪器操作方面的专业人才;对钢材表面涂层的研究需要物理化学、有机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人员,比如我就是毕业于化学系,最后进入了钢铁企业;对钢铁生产过程的模拟研究需要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企业生产对于环境的影响也需要监测……一个大型钢企需要的技术,包含了现代科技的方方面面,只有尖端科技和生物学等少数专业不太为钢企所需。我在公司中所在的岗位就是科研人员。
我的研究生活
几年工作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钢铁企业的科研人员,和科研院校所中的科研人员有着巨大差别。
这种差别首先体现在和生产现场的关系上。作为企业员工,我们的大量时间会耗费在车间、仓库等生产一线。作为武钢职工来说,进入研究机构的头一年甚至两年。新职工会被安排在各个分厂进行实习。在此期间新员工被要求在各个厂的多个车间轮班,和工人一起吃喝上班,以了解各条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各项工艺参数、各分厂的规章制度、各产品的性能指标、各车间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个过程看似冗长,但由于钢铁产品的种类多、流程复杂,分摊在各个车间的实习时间实际上并不长。在此期间如果掉以轻心,不努力记录和背诵。很容易错过某些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也许就是相当重要的。
回到研究机构中以后,由于钢企科研的任务是为了钢铁企业的经营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科研人员仍然要时常走入车间,走到生产线旁,靠近钢带、钢坯、钢板甚至铁水、钢水进行观察,和现场工作人员进行研讨,时刻掌握产品参数,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强调的是,这一过程在很多时候具有一定危险性,对研究人员的身心健康有较高的要求,也要求现场人员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否则随时可能发生事故。
钢铁行业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代表性行业,其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常常相当复杂,涉及多个环节,自然也包括科研环节。因此作为和钢铁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的研究机构,其中的研究人员常常会接到各种会议通知、出差通知。有的研究人员一年里有大部分时间都不在本单位进行研究工作,而是消耗在参加企业内部的各种协调会议、和外部厂商进行各种交流谈判、外出为用户提供各种所需服务当中。
由于钢铁企业的产品周期长,生产成本高,新产品的上线或者技术的改动都往往需要再三斟酌,并进行要多次实验之后,才能正式投入生产,相对来说周期较长,需要研究者提前做好规划和沟通工作。比起科研院所,钢企研究人员工作中这种预先的计划和沟通所占的比重要大得多。
作为企业科研,研究成果以技术诀窍或者专利的形式为主,首重研究经济效益,在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时候尤其如此。这也是我们钢铁企业科研人员和院校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差别。
在科研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部分科研人员将会有机会迅速提升到领导岗位,从此脱离科研一线,转而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其他人员进行科研工作。这部分科研领导的日常工作会更加忙碌,但收入也会大幅度提高。
钢铁企业的现状
由于钢铁行业的“工业基础”的特性,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犹如海水的潮涨潮落,钢铁企业的变化也和世界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发达国家基础建设基本完成。世界钢铁经济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直到中国经济发展之后,随着我国大量基础建设工程的展开。钢铁行业迎来了新的春天。随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停滞,对钢铁的需求也有所萎缩。
钢铁企业建设周期长、停产代价高昂的特点加上金融危机的突然性,使得我国诸多大小钢企出现了过度发展的情况。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尽管国家出台了调控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调控政策并没有收到良好效果。2011年,中国钢产量已达7.3亿吨,而全年消费仅6.8亿吨,仅一年就产量过剩5000万吨。这造成钢铁价格低迷不振,钢铁行业面临微利甚至亏损的困境。2012年这种情况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和原料价格居高不下导致钢铁企业几乎无法盈利。比如,建筑用螺纹钢每吨利润低至1.68元——还不够买一张地铁票。2012年三季度,我国钢铁行业主要企业几乎全部亏损。唯一盈利的宝钢如果除去其金融和房地产利润,钢厂部分也是亏损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作为过来人,也要提醒大家,进入钢铁行业也需要小心选择。
但严酷的现状也并不意味着投身钢铁行业就毫无前途。我国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将对钢铁性能进行全面大规模的材料学基础研究提上了日程。这一工作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都在上个世纪初到上个世纪中叶分别完成,持续时间长达数十年。这个旷日持久的大工程无疑为相关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此外,我国目前的基础建设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铁、桥梁、房屋建设都仍然需要大量钢材:军事工业上的舰船、坦克、火箭、导弹等方面也需要钢铁工业的大力支持。因此无论如何,国家都将保证一定的钢铁产能。也就需要相应的从业人员。随着老一代钢铁人的退休,将出现部分高级职位空缺。还有一点,如果国内外形势出现变化,钢铁行业则无疑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届时将需要大量从业^、员。职工的上升空间也会变得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