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64例1、2级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B组)各82例。A组服吲达帕胺1.25mg,B组服2.5mg,均1次/日,疗程为8周。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测血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及血尿酸,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和B组的降压总有效率分别为83.3%和89.6%(P>0.05)。两组的血钾、血钙、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相近,但小剂量治疗更经济、不良反应少、更安全。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 吲达帕胺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1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16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确诊为1、2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脑、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受试前停用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随机分为小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B组)各82例。A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62~81岁,平均67.5±7.5岁;高血压病1级46例,2级36例;病程5.53±0.93年。B组:男42例,女34例;年龄64~82岁,平均66.8±8.2岁;高血压病1级42例,2级34例;病程5.42±0.95年。两组年龄、性别、疾病分级、病程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方法: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每天监测血压2~3次,治疗最后1周后监测血压3次,取其均值作为受试后血压,并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
治疗方法:口服吲达帕胺治疗,A组1.25mg,B组2.5mg,均1次/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生活方式不变。
疗效评定:①显效:舒张压(DBP)降至正常范围,且下降幅度≥10mmHg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20mmHg。②有效:DBP下降5~9mm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DBP虽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幅度>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降压疗效:两组治疗前后SBP、DBP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SBP、DBP、MAP,P<0.01。见表1。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0.801,P>0.05)。
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脂变化,见表2。

不良反应:A组出现头晕1例,上腹不适2例。B组出现头晕、头痛3例伴低血压1例,多尿、乏力3例伴低血钾2例,上腹不适伴恶心l例。
讨 论
吲达帕胺具有噻嗪类利尿和类似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的双重作用,在24小时平稳降压的同时可挽救更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并具有不影响血钾、血糖、尿酸及肌酐等代谢指标的优势。该药还具有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给药方便的优点,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合。
老年高血压患者属高危人群,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降压治疗对防治心、脑、肾并发症非常重要。由于老年人血浆肾素活性较低,血浆容量相对增高,因此利尿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比对年轻患者更有效。但一般噻嗪类利尿剂,特别是剂量较大时,对血脂、血糖、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有不利影响。文献[1,2]及本组资料显示:吲达帕胺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无不良影响。本组资料还显示:小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常规剂量相近(P>0.05),而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较常规剂量组低而且轻微。相比常规剂量组而言,小剂量组用药量少、更经济,患者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曾智桓,等.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8):377.
2 孙昌明.吲达帕胺治疗南血压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3):131.
关键词 高血压 老年 吲达帕胺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10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根据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高血压联盟(ISH)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标准,164例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7月~2008年6月确诊为1、2级高血压的住院病人,均符合高血压诊断标准,无明显心、脑、肾功能障碍及糖尿病。受试前停用所有降压药物2周以上。随机分为小剂量(A组)和常规剂量(B组)各82例。A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62~81岁,平均67.5±7.5岁;高血压病1级46例,2级36例;病程5.53±0.93年。B组:男42例,女34例;年龄64~82岁,平均66.8±8.2岁;高血压病1级42例,2级34例;病程5.42±0.95年。两组年龄、性别、疾病分级、病程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观察方法:病人在接受治疗期间每天监测血压2~3次,治疗最后1周后监测血压3次,取其均值作为受试后血压,并观察不良反应。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测血电解质、血糖、血脂、血尿酸。
治疗方法:口服吲达帕胺治疗,A组1.25mg,B组2.5mg,均1次/日,疗程8周。治疗期间生活方式不变。
疗效评定:①显效:舒张压(DBP)降至正常范围,且下降幅度≥10mmHg或DBP未降至正常,但下降幅度≥20mmHg。②有效:DBP下降5~9mmHg,并降至正常范围或DBP虽未降至正常水平,但下降10~20mmHg或收缩压(SBP)下降幅度>30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总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
结 果
降压疗效:两组治疗前后SBP、DBP及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均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SBP、DBP、MAP,P<0.01。见表1。
两组降压疗效比较:小剂量与常规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总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X2=0.801,P>0.05)。
治疗前、后血生化及血脂变化,见表2。

不良反应:A组出现头晕1例,上腹不适2例。B组出现头晕、头痛3例伴低血压1例,多尿、乏力3例伴低血钾2例,上腹不适伴恶心l例。
讨 论
吲达帕胺具有噻嗪类利尿和类似钙拮抗剂舒张血管的双重作用,在24小时平稳降压的同时可挽救更多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命,并具有不影响血钾、血糖、尿酸及肌酐等代谢指标的优势。该药还具有不良反应少而且轻微,给药方便的优点,尤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适合。
老年高血压患者属高危人群,与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的发生密切相关。降压治疗对防治心、脑、肾并发症非常重要。由于老年人血浆肾素活性较低,血浆容量相对增高,因此利尿剂对老年高血压患者比对年轻患者更有效。但一般噻嗪类利尿剂,特别是剂量较大时,对血脂、血糖、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有不利影响。文献[1,2]及本组资料显示:吲达帕胺对血糖、血脂、血尿酸及血电解质均无不良影响。本组资料还显示:小剂量吲达帕胺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常规剂量相近(P>0.05),而小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较常规剂量组低而且轻微。相比常规剂量组而言,小剂量组用药量少、更经济,患者更容易接受。
参考文献
1 曾智桓,等.吲达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代谢的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8):377.
2 孙昌明.吲达帕胺治疗南血压疗效观察.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9,15(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