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大学毕业时向往的地方是西藏,这就像她当年报考大学考的是桂林地质学院一样,她想的是,拿着个锤子叮叮当当地走在水墨画一样的桂林山水间该是多么浪漫的事。可后来,她的学校改为桂林理工,她也被调到了另外的专业。
大学毕业后,静去了北京的一家国企。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了一下,感到了现实的压力,至纯至盈的西藏雪山只能是一个梦。
静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单位给办了户口。据说,北京的户口比美国的绿卡都难拿,可她却不安于这样的生活。她已融入了现代北京的快节奏,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忘了最初来的理由。两年后,静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成为 “面霸”一族——为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断地面试。她想在尝试不同的职业后,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最后,她在一个外企固定下来。但从她干的第一天起,她就说,这里不是终点。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没有什么是固定的,来和去、取和舍的决心比较容易下。
她越来越忙。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变成匆匆又匆匆的身影,在建筑群中出没,或坐着飞机飞来飞去。忙碌也会上瘾,染上就无法摆脱。回老家时,我曾看到,她的两个手机会一起响起来,她接着这个,拿着那个。她说,她的周围都是智力超群的人,压力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做成了,才会由衷地高兴。
在一年年终,繁忙的工作使静病倒了。她被送到医院。那一刻,她才发现,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忙碌依旧秩序井然。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可她却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输液管。既输之,则输之,输输赢赢之间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更何况只是打点滴呢。病人是不能和医生讨价还价的,人是不能和命讨价还价的。
原来时间永远属于别人,现在每天躺在这里输液体的三个小时,却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终于可以摘下重重叠叠的面具,终于不必再费心去研读女老总雾一般弥漫的微笑。静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看着药水从倒挂的瓶子里一点一滴地流下来,看到药水滴滴答答、每分每秒地走着,就像看时间流过,时间近在咫尺,却又永远都摸不到。似水的流年,就是滴滴答答的钟摆;如歌的岁月,就是点点滴滴的细节。
她的床前只有秦,那个把《出塞曲》唱得深情的一个人。她不知道他哪不好,只是觉得他不是她的初衷,可初衷又是什么?她迷惑。
秦小心地对她提起了“百花深处”,那是北京的一条古老的胡同,在新街口。秦说,那里最开始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家,是由菜园变成的花园,慢慢地花种多了,便有了春夏的点点繁花十里荷塘,秋冬的黄菊澄香梅花映雪。秦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院时,走在她身旁的依旧是秦。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也许,该遇到的躲也躲不过。她是否应该珍惜秦?她怕生活的阴差阳错,有时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生。
那之后,很快就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那是一个最能勾起人们情绪的日子。可这只是最后一天的情绪而已,假期过后,明天又会回到生活的常态。
那个晚间,静驾车走在长安街的灯火里,车上忽然响起音乐台DJ的声音,心忽然在歌声里慢慢忧伤,慢慢沉静。以前喜欢的那些伤感的歌,很久以前就不知遗忘在哪儿了,连同那些乍暖还寒的日子,那位亦忧亦喜的少年,那个最初的梦想……那一切,只如一场淡水河边的烟火表演,从此不再相见了。
她回到家里,静静地等着新年的第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所有的伤口会苏醒过来。人间真实的快乐,真实的痛苦,一些过往的故事,深浅长短,只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暗夜里张扬。静坐时光里,不知该盘点什么,不知能握住什么。钟摆在时光之外,滴答地走着。从去年的最后一天,到今年的第一天,不过是秒针跳过的两个格,瞬间的事。
春天的时候,静去了秦说的“百花深处”胡同,曾经的百花盛开,早已化成了青砖斑驳,古老和现代交错着轮回,曾经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找不到路牌标志,她向坐在一棵大树下摇蒲扇的老人打问,忽然想起陈凯歌电影中的台词“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静也是迷路的人。
“百花深处”,四字在新街口沿街中段的一面墙上,青砖灰瓦上贴着不大的标牌。静在这里没有遇到滑板少年和摇滚乐队,也没有遇到缝着绣花鞋的老妇人和陈的影片中的“冯疯子”——一个在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里找不到回家路的人。其实,它只是一条普通的胡同,狭而长,两旁是用碎砖砌的墙,墙壁上有一些泛着绿色的青苔,花香丝竹虽隔了几百年,仿佛又会慢悠悠地从砖头瓦缝里飘出来。
初夏,静嫁给了秦。百花深处的月亮很好看,她后悔自己到北京后竟一直没有看过。
大学毕业后,静去了北京的一家国企。她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了一下,感到了现实的压力,至纯至盈的西藏雪山只能是一个梦。
静在北京有了稳定的工作,单位给办了户口。据说,北京的户口比美国的绿卡都难拿,可她却不安于这样的生活。她已融入了现代北京的快节奏,像陀螺一样旋转起来,忘了最初来的理由。两年后,静辞掉了原来的工作,成为 “面霸”一族——为找一个好工作而不断地面试。她想在尝试不同的职业后,发现更适合自己的一条路。最后,她在一个外企固定下来。但从她干的第一天起,她就说,这里不是终点。她喜欢这种工作方式,没有什么是固定的,来和去、取和舍的决心比较容易下。
她越来越忙。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变成匆匆又匆匆的身影,在建筑群中出没,或坐着飞机飞来飞去。忙碌也会上瘾,染上就无法摆脱。回老家时,我曾看到,她的两个手机会一起响起来,她接着这个,拿着那个。她说,她的周围都是智力超群的人,压力很大。但也正是因为这,一件事做成了,才会由衷地高兴。
在一年年终,繁忙的工作使静病倒了。她被送到医院。那一刻,她才发现,这个世界离开了她的忙碌依旧秩序井然。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可她却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把自己交给医生,交给输液管。既输之,则输之,输输赢赢之间都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更何况只是打点滴呢。病人是不能和医生讨价还价的,人是不能和命讨价还价的。
原来时间永远属于别人,现在每天躺在这里输液体的三个小时,却实实在在属于自己。终于可以摘下重重叠叠的面具,终于不必再费心去研读女老总雾一般弥漫的微笑。静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看着药水从倒挂的瓶子里一点一滴地流下来,看到药水滴滴答答、每分每秒地走着,就像看时间流过,时间近在咫尺,却又永远都摸不到。似水的流年,就是滴滴答答的钟摆;如歌的岁月,就是点点滴滴的细节。
她的床前只有秦,那个把《出塞曲》唱得深情的一个人。她不知道他哪不好,只是觉得他不是她的初衷,可初衷又是什么?她迷惑。
秦小心地对她提起了“百花深处”,那是北京的一条古老的胡同,在新街口。秦说,那里最开始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家,是由菜园变成的花园,慢慢地花种多了,便有了春夏的点点繁花十里荷塘,秋冬的黄菊澄香梅花映雪。秦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看看。
出院时,走在她身旁的依旧是秦。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也许,该遇到的躲也躲不过。她是否应该珍惜秦?她怕生活的阴差阳错,有时错过了一时,也就错过了一生。
那之后,很快就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那是一个最能勾起人们情绪的日子。可这只是最后一天的情绪而已,假期过后,明天又会回到生活的常态。
那个晚间,静驾车走在长安街的灯火里,车上忽然响起音乐台DJ的声音,心忽然在歌声里慢慢忧伤,慢慢沉静。以前喜欢的那些伤感的歌,很久以前就不知遗忘在哪儿了,连同那些乍暖还寒的日子,那位亦忧亦喜的少年,那个最初的梦想……那一切,只如一场淡水河边的烟火表演,从此不再相见了。
她回到家里,静静地等着新年的第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所有的伤口会苏醒过来。人间真实的快乐,真实的痛苦,一些过往的故事,深浅长短,只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暗夜里张扬。静坐时光里,不知该盘点什么,不知能握住什么。钟摆在时光之外,滴答地走着。从去年的最后一天,到今年的第一天,不过是秒针跳过的两个格,瞬间的事。
春天的时候,静去了秦说的“百花深处”胡同,曾经的百花盛开,早已化成了青砖斑驳,古老和现代交错着轮回,曾经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找不到路牌标志,她向坐在一棵大树下摇蒲扇的老人打问,忽然想起陈凯歌电影中的台词“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静也是迷路的人。
“百花深处”,四字在新街口沿街中段的一面墙上,青砖灰瓦上贴着不大的标牌。静在这里没有遇到滑板少年和摇滚乐队,也没有遇到缝着绣花鞋的老妇人和陈的影片中的“冯疯子”——一个在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里找不到回家路的人。其实,它只是一条普通的胡同,狭而长,两旁是用碎砖砌的墙,墙壁上有一些泛着绿色的青苔,花香丝竹虽隔了几百年,仿佛又会慢悠悠地从砖头瓦缝里飘出来。
初夏,静嫁给了秦。百花深处的月亮很好看,她后悔自己到北京后竟一直没有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