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吸氧浓度和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bwq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raction of inhaled oxygen, FiO2)及吸氧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

方法

选择7日龄(P7)新生C57BL/6J小鼠204只,分为8组:组1~组3(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30%氧气5、7、9 d,组4~组6(每组均为24只)分别吸50%氧气5、7、9 d,组7(n=30)吸75%氧气5 d,组8(n=30)对照组在空气中生长。采用视网膜铺片法经ADP酶染色,观察吸氧后视网膜血管形态的动态改变;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计数平均每只小鼠每张切片上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

结果

(1)视网膜铺片结果:①FiO2为30%:吸氧5 d或7 d后视网膜血管形态全部正常;吸氧9d后深层血管网轻度阻塞,出氧箱2 d后迅速恢复正常,至P21发育成熟。②FiO2为50%:吸氧5 d后视网膜血管较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较大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 d后出现较多新生血管,但出氧箱5 d后血管形态基本恢复正常;随着吸氧时间的延长,视网膜血管异常程度逐渐减轻,恢复更快。③FiO2为75%:吸氧5 d后视网膜血管明显收缩,视网膜中央大片区域无血管灌注,出氧箱2 d后出现新生血管,P17~P21达到高峰;延长吸氧时间后母、幼鼠死亡率明显上升。(2)视网膜切片结果:仅组7(FiO275%×5d)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1.9±2.8)个,与其余各组(均<1个)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1),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吸氧浓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视网膜血管的发育,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导致不可逆的血管增生性改变,临床上应尽量避免。

其他文献
视网膜撕裂常伴有玻璃体积血,早期未出现视网膜下积液时,临床上常易漏诊而延误治疗.为此,笔者就视网膜撕裂孔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撕裂孔前、后瓣的B超声像图特点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探讨B超对视网膜撕裂的诊断价值。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是当前社会50岁以上人群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早期明确诊断早期治疗有一定效果,老年性黄斑变性湿性型易与弥漫性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脉络膜下积血等疾病混淆.笔者曾遇一例将老年性黄斑变性误诊为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病人,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