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西北流市高级中学 广西 北流 537400)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渠道,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课堂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设计教学结构,并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但这种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使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课堂结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
历史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如果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和学习活动,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教师重视解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则事半功倍,学生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会想、会说、会做。
1.教学生会“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给学生会想,就是教给学生按最佳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例如中学历史教材,概念部分重在结合历史事件理解领悟,重大事件部分重在明理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部分重在理解人物的品质和形象。在这些过程中都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会想,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教师的直观演示、示范板书中有序地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去判断。
2、教学生会“说”。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成果,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历史中的概括、判断、推想等思维过程也要靠语言的表述才能实现。如果没有不断发展的语言伴随的话,学生的认识过程必然会受到阻碍,教学效果不能很快提高。因此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有目的、有层次地把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在中学低年级主要训练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发生的主要过程;中年级主要训练学生按最佳思维模式理清发生的背景;到了高年级在知识迁移、抽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生会“做”。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仍然还处在由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中小学生来讲一切真知贻于具体的操作活动之中。教给学生会做就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的操作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如剪、拼、拆、画、测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经大脑加工创造便可建立起表象,进而促使思维活跃。也就是说学生动手做的过程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自己悟出道理。
二、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研究
1、运用插图加强直观。作为抽象概念为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年龄特征矛盾的情况。作为中学教材最好能在解决上面矛盾上寻找到它们知识的联结点。彩色插图丰富的义务教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教材中彩色插图虽然是强化文字说明的辅助手段,但它能够通过学生有兴趣地对插图的仔细观察,促进学生在大脑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正确、清晰、完整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材。一般来说,教材结构是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如果不符,可以调整以适应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材内容的联系上,任何一部分历史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在纵的、横的方面都与其它方面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圆满完成历史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有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
3、明晰教科书意图,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除此之外,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还有一个共性,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认识和了解。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也很有益处。
三、重视教师教学结构的研究
1、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教材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即合理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恰当确定课堂教学结构,以体现教材深层次的科学性,丰富的智力性。
2、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内部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课堂程序。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及教研人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多次实验和提炼形成相对稳定的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初见成放,这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以便学生在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悟道、悟法。
3、多种教法优化组合。近几年来,各种新教法不断产生,如尝试法、反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采用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主导与主体作用的统一,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由上所述,历史学科是一个集合,它包含着三个相互作用的交叉子集,作为认识主体的的学生认识结构,作为客体的教材知识结构以及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学结构,三个子集组成的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大集合,就会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渠道,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教师、学生、教材是构成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决定课堂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可以设计教学结构,并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但这种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必须使认知结构、知识结构、课堂结构和谐、统一,进而达到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
一、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研究
历史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如果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结构,组织教学和学习活动,而不重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教学过程往往事倍功半;如果教师重视解决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则事半功倍,学生的认知结构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让学生会想、会说、会做。
1.教学生会“想”。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给学生会想,就是教给学生按最佳思维方式进行思维。例如中学历史教材,概念部分重在结合历史事件理解领悟,重大事件部分重在明理发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人物部分重在理解人物的品质和形象。在这些过程中都应该有计划地指导学生会想,教师可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想。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教师的直观演示、示范板书中有序地去观察、去分析,去研究、去归纳、去判断。
2、教学生会“说”。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成果,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历史中的概括、判断、推想等思维过程也要靠语言的表述才能实现。如果没有不断发展的语言伴随的话,学生的认识过程必然会受到阻碍,教学效果不能很快提高。因此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历史的第一天开始,就要注意有目的、有层次地把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如在中学低年级主要训练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发生的主要过程;中年级主要训练学生按最佳思维模式理清发生的背景;到了高年级在知识迁移、抽象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3、教学生会“做”。中学生的思维活动仍然还处在由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中小学生来讲一切真知贻于具体的操作活动之中。教给学生会做就是指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时的操作活动。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如剪、拼、拆、画、测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经大脑加工创造便可建立起表象,进而促使思维活跃。也就是说学生动手做的过程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我们在学习新知识,建立新概念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做中自己悟出道理。
二、重视教材知识结构的研究
1、运用插图加强直观。作为抽象概念为主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年龄特征矛盾的情况。作为中学教材最好能在解决上面矛盾上寻找到它们知识的联结点。彩色插图丰富的义务教材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教材中彩色插图虽然是强化文字说明的辅助手段,但它能够通过学生有兴趣地对插图的仔细观察,促进学生在大脑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正确、清晰、完整的概念。
2、适当调整教材。一般来说,教材结构是符合学生认知结构的,如果不符,可以调整以适应于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教材内容的联系上,任何一部分历史知识都不是孤立的,它在纵的、横的方面都与其它方面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圆满完成历史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有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材。
3、明晰教科书意图,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
历史教科书是教科书编者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编制而成的,《历史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明确规定:教科书必须完整准确地体现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标准”之外的知识。这就保证了在目标教育一致的基础上能使教科书表现出一些个性。除此之外,历史教科书在内容上还有一个共性,就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还应对语言学、文学、地理学、民俗学、社会学等社会学科和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理科学科有所认识和了解。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也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历史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也很有益处。
三、重视教师教学结构的研究
1、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教材进行精心选择和加工。即合理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精心选择教学内容,恰当确定课堂教学结构,以体现教材深层次的科学性,丰富的智力性。
2、优化教学结构。课堂教学结构是课堂教学内部组织形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课堂程序。近几年来,广大教师及教研人员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经过多次实验和提炼形成相对稳定的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初见成放,这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教学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并设法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条件,以便学生在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中悟道、悟法。
3、多种教法优化组合。近几年来,各种新教法不断产生,如尝试法、反馈教学法、引探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采用多种教学法的优化组合是提高课堂教学的重要措施。教学方法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主导与主体作用的统一,要坚持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
由上所述,历史学科是一个集合,它包含着三个相互作用的交叉子集,作为认识主体的的学生认识结构,作为客体的教材知识结构以及主导作用的教师教学结构,三个子集组成的一个完整和谐统一的大集合,就会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