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危机治理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与行为方式都发生了许多改变,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也变得十分复杂,其内容与方式方法都与平时有很大不同。这些要素及其结构的改变,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在危机治理中的社会稳定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与和谐功能等。在危机治理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必须借鉴有益的经验,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危机治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74-0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都伴随着各种社会与自然危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更是令党和政府以及普通群众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一、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从其基本构成来看,它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决定了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在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非“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从“人”的因素来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打破,或者变得模糊。虽然在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但事实上,任何人都会受到危机的影响,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西斯把危机情境下的人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受害者、反应者和旁观者,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受到危机的侵害和影响:一方面危机的扩大会影响更多的人(包括有反应的人和旁观者),另一方面,反应者、旁观者以及受害者的家属和亲戚朋友都有可能变成受害者。在危机情境中,人们或受到生命威胁、财产损失、经济损失,或置身危机救援,或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脆弱性”,[1]民众陷于这种“内忧外患”的脆弱状态,思想和行为具有非“常态”下的特殊性,心理上处于非理性状态,形成不确定、不系统、不稳定的自发意识,逆反、埋怨情绪迅速蔓延,或面对危机时思想消极而变得迷信、悲观甚至绝望,或者变得敏感、过度紧张甚至心理恐慌;在行为上表现为听天由命、无所作为,或者发生行为的失范,例如抢购、哄抬物价、听信和传播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等。
其次,从环境因素来看,危机情境中,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容易恶化。陈秉公先生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进行了研究,总体标准是要做到美化和净化,[2]即一个优美的、有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排除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因素,使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但在危机状态下,无论是社会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遭到破坏,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必然存在许多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一致的环境因素,甚至会丧失对部分环境的控制。以媒介环境为例,今天的大众传媒已经无孔不入,但由于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营与管理逐渐趋向功利化和商业化,为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点击率,危机事件中经常存在炒新闻、卖新闻、策划新闻、变相制造新闻等现象,导致一些欺骗性、误导性甚至有害的信息充斥社会。危机治理中,一些传媒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时信口开河,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客观公正,或报喜不报忧,或采用一面之辞,甚至为不良现象公开辩护,[3]从而引起了更多的矛盾冲突和混乱。
再次,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来看,在危机治理中,既有常规工作的内容,也有应对危机的特殊内容。包括:其一,对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等现象的发生及其原因、危害进行科学的分析,引导教育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危机事件的性质及其实质,关系着群众能否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能否增强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引导群众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即提倡做什么、允许做什么、反对做什么的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这些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才能使个体行为符合有效治理的社会要求,达成行为的一致,避免行为取向和选择的随意性,有利于有效地治理危机。其三,传授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措施及具体方法,包括组织疏散、检查防灾设备与紧急装备的完好程度,教授一些基本的灾难辨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以及传染病的辨别、预防、控制的方法等。其四,对群众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克服心理恐慌和心理偏差,包括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如何控制与发泄情绪、重塑社会认知,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防止极端行为的出现。
另外,危机治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求工作方式方法更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说服力,才能引起群众的感情与思想的共鸣;在工作目标与任务等方面也都具有特殊性,以适应危机情境的非常状态,从而展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功能。
二、危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结合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目标取向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实现认同,从而消除分歧与偏见,达成政治共识;通过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思想动机、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执性,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行动,防止行为的越轨,从而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4]
危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矛盾冲突并寻找到冲突的根源,缓解矛盾冲突的程度。危机的发生或冲突的存在,除了有物质利益上的原因,事实上还有人们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因素。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问题和危机事件,解决认知上的障碍,找到观念上的差异,澄清思想上的误区,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理性的行为来对待这些问题,可以最大化地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
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调适促进社会稳定。我国社会的转型,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一部分民众对此感到困惑和迷茫,产生了不安、焦虑、烦躁等心理,容易引发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冲突;在突发事件处置和其他危机治理中,一些群众存在恐慌、不安等情绪,都需要调适和引导。危机治理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帮助民众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社会政治心理,可以有效地增进团结,减少矛盾和冲突。
2.凝聚功能。危机治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单靠政府和个体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为此必须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或主动配合,才能有效进行危机治理,这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危机治理。危机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但往往绝大多数防灾救灾的工具与资源并不为政府所掌握,[5]人力、财力也都有限,无法单独承担危机治理的所有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动员和宣传,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危机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能大规模地调动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更大范围的民众参与危机治理,从而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局面。建国以来的历次公共危机的治理,都显示了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凝聚功能。
关键词:危机治理;思想政治工作;功能;措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1-0074-03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都伴随着各种社会与自然危机。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危机更是令党和政府以及普通群众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危机治理中的功能研究,为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动力。
一、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特殊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个复杂的系统,从其基本构成来看,它是一个由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质上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决定了其重要的社会功能。然而在危机治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非“常态”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其系统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从“人”的因素来看,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被打破,或者变得模糊。虽然在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中有主体与客体之分,但事实上,任何人都会受到危机的影响,美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罗伯特·西斯把危机情境下的人划分为以下三大类:受害者、反应者和旁观者,但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可能受到危机的侵害和影响:一方面危机的扩大会影响更多的人(包括有反应的人和旁观者),另一方面,反应者、旁观者以及受害者的家属和亲戚朋友都有可能变成受害者。在危机情境中,人们或受到生命威胁、财产损失、经济损失,或置身危机救援,或亲眼目睹事件发生的全过程,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脆弱性”,[1]民众陷于这种“内忧外患”的脆弱状态,思想和行为具有非“常态”下的特殊性,心理上处于非理性状态,形成不确定、不系统、不稳定的自发意识,逆反、埋怨情绪迅速蔓延,或面对危机时思想消极而变得迷信、悲观甚至绝望,或者变得敏感、过度紧张甚至心理恐慌;在行为上表现为听天由命、无所作为,或者发生行为的失范,例如抢购、哄抬物价、听信和传播没有得到证实的传闻等。
其次,从环境因素来看,危机情境中,思想政治工作环境容易恶化。陈秉公先生曾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标准进行了研究,总体标准是要做到美化和净化,[2]即一个优美的、有利于人身心健康发展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排除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因素,使环境影响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但在危机状态下,无论是社会物质环境,还是精神文化环境,都会遭到破坏,尤其是危机事件爆发时,必然存在许多与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不一致的环境因素,甚至会丧失对部分环境的控制。以媒介环境为例,今天的大众传媒已经无孔不入,但由于我国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经营与管理逐渐趋向功利化和商业化,为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点击率,危机事件中经常存在炒新闻、卖新闻、策划新闻、变相制造新闻等现象,导致一些欺骗性、误导性甚至有害的信息充斥社会。危机治理中,一些传媒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价时信口开河,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时不客观公正,或报喜不报忧,或采用一面之辞,甚至为不良现象公开辩护,[3]从而引起了更多的矛盾冲突和混乱。
再次,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来看,在危机治理中,既有常规工作的内容,也有应对危机的特殊内容。包括:其一,对各种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严重事故、恐怖主义行为等现象的发生及其原因、危害进行科学的分析,引导教育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危机事件的性质及其实质,关系着群众能否正确认识国家的历史和现实,能否增强爱国情感、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二,引导群众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即提倡做什么、允许做什么、反对做什么的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这些要求明确化和具体化,才能使个体行为符合有效治理的社会要求,达成行为的一致,避免行为取向和选择的随意性,有利于有效地治理危机。其三,传授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措施及具体方法,包括组织疏散、检查防灾设备与紧急装备的完好程度,教授一些基本的灾难辨识、逃生、自救互救技能以及传染病的辨别、预防、控制的方法等。其四,对群众进行心理干预,使其克服心理恐慌和心理偏差,包括如何缓解心理压力、如何控制与发泄情绪、重塑社会认知,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防止极端行为的出现。
另外,危机治理中有效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还要求工作方式方法更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有说服力,才能引起群众的感情与思想的共鸣;在工作目标与任务等方面也都具有特殊性,以适应危机情境的非常状态,从而展现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功能。
二、危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在危机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1.社会稳定功能。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结合社会发展和人们自身发展的目标取向和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引导人们在政治方向、政治原则上实现认同,从而消除分歧与偏见,达成政治共识;通过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在思想动机、思想方法上取得一致,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和偏执性,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一致的行动,防止行为的越轨,从而维护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4]
危机治理中,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及时发现矛盾冲突并寻找到冲突的根源,缓解矛盾冲突的程度。危机的发生或冲突的存在,除了有物质利益上的原因,事实上还有人们认知和思想观念上的因素。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社会问题和危机事件,解决认知上的障碍,找到观念上的差异,澄清思想上的误区,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态度、理性的行为来对待这些问题,可以最大化地化解矛盾冲突,实现社会稳定。
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通过心理调适促进社会稳定。我国社会的转型,积聚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一部分民众对此感到困惑和迷茫,产生了不安、焦虑、烦躁等心理,容易引发一定规模和范围的冲突;在突发事件处置和其他危机治理中,一些群众存在恐慌、不安等情绪,都需要调适和引导。危机治理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能帮助民众消除心理障碍,提高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的社会政治心理,可以有效地增进团结,减少矛盾和冲突。
2.凝聚功能。危机治理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及时、有效地解决危机事件,单靠政府和个体力量是无法实现的。为此必须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或主动配合,才能有效进行危机治理,这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危机治理。危机治理需要大量的资源,但往往绝大多数防灾救灾的工具与资源并不为政府所掌握,[5]人力、财力也都有限,无法单独承担危机治理的所有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有效的动员和宣传,培养人们的公民意识、危机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能大规模地调动民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动员更大范围的民众参与危机治理,从而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良好局面。建国以来的历次公共危机的治理,都显示了思想政治工作强大的凝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