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技术创新的消费需求路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hom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我国的技术创新问题,运用需求拉动假说,论证了消费者是技术的创新者,消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规范收入分配,平衡收入差距,大力培育消费力。
  关键词:消费需求;技术创新;收入分配;消费力
  
  一、 创新动力的两种观点
  
  什么是创新活动的主要动力问题,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技术能力和科学知识是创新活动的主要推动力,称为“技术推动(Technology-push)假说”;另一种观点认为,市场需求是决定创新活动速率和方向的主要因素, 称为“需求拉动(Demand-pull)假说”(Schmookler,196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政策决策者和理论界的学者。
  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理论界一般会给出以下几种解释:
  1. 投入太大,研发周期太长。生产出来的产品又面临强大的竞争,如技术有待成熟,别人的产品技术先进质量也好,市场早已接受了别人的产品。
  2.短期利益对企业的诱惑。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常常使企业放弃长远的不确定的利益。
  3. 企业的规模不够。由于现代工业的规模大,自然企业也要相应的规模,有适当的条件(如足够利润、可用人才等)可以集中足够的资源来从事科技开发。
  4. 企业要承受风险。因为科技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可能要更多的投入;可能效果不如预期的好等等。
  这些都是理论界从技术推动的角度来解释我国没有出现大规模技术创新的原因。本文试图从需求和消费的角度来探讨我国的技术创新问题。
  需求拉动假说提出如果预期未来的需求上升,企业投资于创新,市场经济中产业间需求条件的差异直接影响创新活动的激励强度,特别是在新经济条件下,表现更加明显,技术创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需求导向的。因此,研究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可以从需求角度来解释我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企业为什么不愿意进行技术创新?
  
  二、 消费者是重要的创新者
  
  人们通常认为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是创造新产品的始作俑者,是他们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直到把新产品推向市场,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是消费者发现了某种市场需要,于是产生了开发某种新产品的构想,再由企业家或制造商将创新加以完善并快速推向市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冯—希普(Eric Von Hippe1)等人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在许多领域,用户本身就是重要的创新源。用户在使用原来产品的过程中发现了某些不足,或找到了某种新的需要,进而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他们的目的是开发更好的产品以供应市场、满足消费需求。
  罗森伯格(N.Rosenberg)提出“用中学”(Learning by Using),他认为“用中学”产生两类知识:体现型知识(Embodied Knowledge)和非体现型知识(Unembodied Knowledge)。体现型知识是指有关一项新技术的经验导致对特定设计的功能、特性的进一步了解,并最终在设计上作出改进。非体现型知识是指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你会更好地使用这项新技术,提高硬件的生产率。罗森伯格之所以强调“用中学”,是由于许多耐用品的技术很复杂,只有在相当长时间的使用和强化性的使用之后,人们才理解其复杂的功能,从而有一个从最终用户的经验中学习的过程,此类学习较少依赖科学知识和技术,主要依赖经验。“用中学”理论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一种新产品在刚刚走向市场时并不完善,只有通过使用时不断加深对产品性能的了解,作出许多小创新,改善产品性能,才能使新产品成熟起来。罗森伯格的“用中学”思想和E.Von Hippel提出的“用户是创新者”(1988)是一致的。从企业技术能力的角度看“用中学”思想的提出启发后来的研究者认识到企业在提高技术能力的过程中,要吸收外部的信息(包括用户的信息),不断提高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三、 有效需求创造未来市场预期,创造发明型专利技术投资激励
  
   一国的有效需求创造未来市场预期, 创造使企业发明型专利技术投资激励,下面通过分析我国的有效需求规模,来解释我国企业为什么没有大规模的技术创新?
  一国的有效需求规模可以用三个基本要素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总收入(用GDP表示)、人均收入(用人均GDP表示)和收入差距(用基尼系数表示)(范红忠,2007)。其中一国的GDP指标, 反映了其市场需求的总量和总体购买力,其他条件不变,GDP越高,一国的整体有效需求规模也越大。人均收入指标,如人均GDP,反映了一国人均的购买力水平,其他条件不变,人均收入越高,该国的个体需求规模也越大。基尼系数反映了一国收入的集中程度或不平等程度,其他条件不变,基尼系数越高,则该国能够买得起高质量新、老产品的人群越少,其有效需求规模就越低。
  我国的经济总量非常大,增长也非常快,据相关资料显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但人均收入和收入差距两个指标并不令人满意,从近年来我国的人均GDP和基尼系数的数据上看, 我国市场需求总量和总体购买力还比较大,这说明了我国有较大的整体有效需求规模。但人均收入还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居民对工业品的需求, 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具有创新型的产品。近年的基尼系数数据也充分显示了我国的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这才是真正影响我国居民对工业品大规模需求的主要因素。波士顿咨询公司公布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大陆150万个家庭占有全国财富的70%,而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是5%的家庭占有50%~60%的财富,中国已经成为财富最为高度集中的国家之一。贫富差距过大,一方面低收入阶层会将相当大部分的收入用于日常消费品的消费,而对耐用消费品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商品需求萎缩,因为耐用消费品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商品的价格也相对较高。另一方面极少数高收入阶层由于人数相对较少,对耐用消费品和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商品消费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挤出效应,影响了低收入阶层对这些商品的消费,同时少部分人的过高收入造成畸形消费和奢侈消费,据相关报道2006年127辆宾利车在大陆卖出,对高档别墅的需求趋之若鹜。
  收入结构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均收入过低和收入差距过大,是影响我国居民有效需求规模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造成对我国工业品消费、尤其是技术含量高、创新型的产品,如计算机、汽车等需求量过低,使国内企业不愿或不能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创新。
  另外,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也影响了对工业品的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释创新不足。从近年我国的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的数据可以看出,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食品支出占总指出的比重都比较大,尤其是八亿多农民的消费,近一半的收入还用于食品消费, 这些都直接影响对工业消费品的消费。
  
  四、 从消费角度看如何解决企业创新不足问题
  
  1. 重视消费者的主体地位,培育消费力。消费既是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是整个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居于支配地位的要素,它决定消费,而生产是满足消费的手段,消费的增长又是产生新的社会需求、开拓广阔的市场、促进生产更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又决定生产。通过消费,使劳动者体力和智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对辅助劳动力再生产很有意义;通过消费,使劳动者的主旨利益得到实现,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发挥劳动者的智慧和创造力,这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人们的需要总是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不断发展的,现有的需要,通过消费得到满足,又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样循环往复可以刺激社会需求,推动实现商品的实用价值,从而不断开拓市场,使再生产继续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最终也取决于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消费对生产起到导向性作用。
  所谓消费力,是指一定时期内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从理论上说,消费力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力和社会消费力两种形式。个人消费力是由其收入水平决定的,而社会消费力则决定于社会的分配关系。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 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正是这种生产力和消费力的矛盾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由此我们得到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启示:第一,宏观经济的均衡关系,实际上是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均衡关系;第二,影响消费力的要素涉及收入水平,其背后是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以及一个国家的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关系。
  2.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平衡收入差距。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平衡收入差距。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有利于起点公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组织及不同个人的自然禀赋不同,不可能单纯通过微观的薪酬分配机制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因此,还要关注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国家应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收入,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及时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国家也要对国有单位特别是垄断行业进行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一方面,应积极推进企业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研究和解决造成分配不公的深层次问题;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人工成本预测预警等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工资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形成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消费者群体,是可持续消费需求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中产阶层虽然郑在产生并得到扩大,但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的差距还很大。一方面,中产阶层家庭占家庭总数的比重低,另一方面,我国中产阶层的消费率也不高。
  
  参考文献:
  1.洪银兴.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5).
  2.魏江.企业技术能力研究的发展与评述.科学管理研究,2000,(10).
  3.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经济研究,2007,(3).
  作者简介:赵东安,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博士生,江苏工业学院副教授;杨春,博士,江苏工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收稿日期:2008-05-14。
其他文献
<周易>的卦象是一个文化模式.它作为元美学的创造,向中国文化艺术的历史实践与思维过程推衍,形成了与易象模式具有同构性的审美文化模式,集中定点在具象的抽象、意象形象、阴
摘要:对世界范围内较为普遍存在的家族式管理模式,文章分析了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概念;通过案例深入研究了我国民营企业创业初期家族式管理模式的五个方面的优势。这对现阶段我国大多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民营企业即将进行的改制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改制;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模式    一、 家族式管理模式的概念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大变革时代的管理》中所说,“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却几乎完全是针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