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啄癖是养鸡生产中的一种常见病,无论鸡的品种和日龄大小,无论何种饲养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养鸡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了引起鸡啄癖的原因、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饲养过程中要掌握“预防为主”的原则,以便将损失降到最低。
【关键词】:啄癖 原因 防控措施
在养鸡生产中,啄癖的诱因是时时存在的,鸡啄癖随着规模化养鸡方式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养鸡生产中常见的病态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鸡生产的发展。生产中一旦出现鸡的啄癖,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啄癖的蔓延,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 啄癖的种类
(一)啄羽癖。常见于发育中的幼雏换羽期以及母鸡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多与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据报道,集约化养养殖有70%的鸡有轻微的啄羽恶习,其中较严重的约占30%-40%。啄羽有自啄和互啄之分,有些是几只鸡围攻一只鸡啄。一般啄羽的部位多见于腰背部、嗉囊、胸部,其次为头羽、翅羽和尾羽。
(二)啄肉癖。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生。互啄羽毛或啄脱落的羽毛,啄的皮肉暴露出血后,发展为啄肉癖。
(三)啄肛癖。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生。诱因是当母鸡产蛋过多,造成输卵管内油脂分泌物不足,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肛或肛裂出血,招致鸡群啄食。啄肛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鸡,诱因是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黏结所致。
(四)啄蛋癖。产蛋旺季种鸡容易发生。主要发生在产蛋鸡群,尤其是高产鸡群, 发生的原因多由于饲料缺钙或蛋白质含量不足,常伴有薄壳蛋或软壳蛋。
(五)啄趾癖。雏鸡易发生。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侵袭而发生病变的鸡或阳光直射下,脚趾血管极象小虫,引起鸡群互啄脚趾,导致出血和跛行。
(六)异食癖。各种营养不良的鸡易发生,例如鸡消化需要砂砾,如果缺乏,常引起啄异物癖。
2 啄癖病的原因
引起啄癖的因素很多,与鸡的品种、营养和内分泌、饲养管理、年龄( 雏鸡、性成熟时的公鸡易发生) 都有关系。
2.1品种方面
品种不同啄癖发生率有差异,如土种鸡性情好动,易发生啄斗行为;内分泌影响啄癖发生,母鸡比公鸡发生率高,开产后1周内为多发期,早熟母鸡比较神经质,易产生啄癖。施用少量孕酮,可减少啄癖发生。
2.2营养方面
1.日粮配合不当。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胱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不足或过高,造成日粮中的氨基酸不平衡,根据鸡的营养需要,雏鸡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保证有18%-20%,育成期保证有14%-16%,产蛋期为16%-18%。日粮中氨基酸不平衡,缺乏含硫氨基酸,易发生啄羽﹑啄蛋。
2.维生素缺乏。
日粮中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2 缺乏时会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使其生长减慢, 羽毛生长不良,引起啄毛或自食羽毛;生物素参与氨基酸代谢与神经营养过程,当不足时会影响内分泌活动,引起爪上发生皮炎,头部、眼睑、嘴角发生表皮角质化,诱发啄癖;泛酸缺乏时引起羽毛无光泽,口角眼睑皮炎、脚掌痛;烟酸缺乏也能引起皮炎和趾、骨粗短,往往也发生啄癖。
3.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矿物质元素不足或不平衡, 尤其是当Zn、Cu、Se、Co、Fe、Na、Ca、P 不足或Ca、P比例失调,食盐不足,硫含量不够等, 均可引起啄羽﹑啄肛﹑异食等恶癖。
4. 粗纤维的缺乏及沙砾。
粗纤维缺乏时,肠蠕动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恶习。通常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以2.5%-5.0%为宜;同时日粮应补砂砾,以帮助磨碎饲料,促进消化,2周龄内用2毫米砂砾,以后改用3毫米-5毫米,每周2次,每次每百只为500克砂砾。
5. 日粮供应不足。
由于日粮供应不足,使鸡处于饥饿状态,为觅食而发生啄食癖。喂料时间间隔太长,鸡感到饥饿,易发生啄羽癖。
2.3饲养管理方面。
如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高、光线太强或光线不适、温度和湿度不适宜、密度太大和互相拥挤等条件都可引起啄癖。
2.4饲养方式
舍饲或笼养的鸡群,易发生啄癖行为。笼养或舍饲的鸡饲料供应充足,无需觅食,缺乏运动,心理压抑,如欲求得不到满足,活动受限制,没有沙浴等,使鸡处于一种单调无聊的状态,以至鸡发生互啄,从而发生啄癖。
2.5疾病因素
球虫病、大肠杆菌、白痢、消化不良等疾病可引起啄羽、啄肛;患有慢性肠炎而造成营养吸收差会引起互啄;母禽输卵管或泄殖腔外翻引起啄癖;当禽发生消化不良或球虫病时,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物粘连、结痂,引起啄羽;体表创伤、出血或炎症等均可诱发啄癖。鸡体表患有羽虱、刺皮螨、疥癣虫等寄生虫病,因寄生虫刺激使皮肤发痒,鸡自啄,有时造成外伤出血,引起其他鸡追逐啄食,诱发啄癖。
2.6生理变化。
雏鸡在4周龄时绒羽换幼羽,群中的序列初步建立,11周性器官发育加强,18周全换为青年羽,并开始换为成年羽。换羽过程中,皮肤发痒,鸡只自啄羽毛会诱发群体啄羽行为。19周龄为第二性征形成旺期,21周龄临将开产,这些生理变化使鸡精神亢奋,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尤其在育成期进入产蛋期间,免疫、驱虫、选鸡、转群时频繁抓鸡,造成全群紧张,为开产准备而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照强度,育成日粮换为产蛋日粮,这一系列因素的累加,会使鸡惊恐不安,啄斗加剧。刚开产的鸡血液中所含的雌激素和孕酮含量高,公鸡雄激素的增长,都是促使啄癖倾向增强的因素。
3 预防措施
3.1合理配日粮
日粮中氨基酸与维生素的比例:蛋氨酸>0.7%、色氨酸>0.2%、赖氨酸>1.0%、亮氨酸>1.4%、胱氨酸>0.35%、每公斤饲料中维生素B2 2.6毫克、维生素B6 3.05毫克,维生素A 1200IU,维生素D3 100IU 等。如果营养性因素诱发的啄癖,可暂时调整日粮组合,如育成鸡可降低能量饲料,提高蛋白质含量,若粗纤维缺乏,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麸皮或青绿饲料,使粗纤维的含量达到5%,并保证给予充足的饮水。 3.2防止缺乏微量元素
若缺乏微量元素,可用相应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锰、亚硒酸钠、骨粉、磷酸氢钙、贝壳或石粉等进行补充和平衡。盐缺乏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如果啄癖发生,则可用1%的氯化钠饮水2天-3天,并增加饲料中氯化钠用量使其在3%左右。如日粮中鱼粉用量较高,可适当减少其用量;缺乏硫时,可连续4天在饲料中加入1%硫酸钠予以治疗,见效后改为0.1%常规用量。而在蛋鸡日粮中加入0.4%-0.6%硫酸钠就对治疗和预防啄癖有效。
3.3加强日常管理
不要长时间的空槽和缺水,定时喂日粮,最好用颗粒料代替粉料,以免造成浪费;防止因饥饿引起的啄癖。
1.适宜的温湿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免因环境不适而引起的拥挤堆叠、烦躁不安、啄癖增多,同时配足饮水器、饲槽。育雏的前1周,育雏器温度为32℃-35℃,以后每周可降低2℃左右,一直到20℃,相对湿度65%-70%;产蛋鸡应保持15℃-27℃之间,相对湿度为60%-65%。同时,注意通风透气,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愈通风愈好,严防有害气体的蓄积。
2.控制饲养密度。
不同品种、日龄、体质的鸡不要混养,鸡群中公、母鸡要分群饲养。蛋用雏鸡的饲养密度1周-3周龄为20只/平方米-30只/平方米;4周-6周龄10只/平方米-15只/平方米;育成鸡平养10只/平方米-12只/平方米,笼养条件下应保证每只鸡有270平方厘米-280平方厘米笼位。平面饲养时, 每群可养250只-300只;专业户以100只-250只为好。如饲养密度过大,鸡的活动空间减少,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和排粪也多,鸡舍空气污浊,除影响健康外,也容易发生啄癖。
3.4断喙
在适当时间给鸡断啄,一般雏鸡在6日-9日龄时进行首次断喙,上喙切掉二分之一,下喙切掉三分之一;在12周龄时进行第二次断喙,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K防止应激,这样可有效防止啄癖的发生。
3.5定时驱虫
患有体外寄生虫的鸡,可用1%敌百虫液清除寄生虫;选用合适的抗球虫药来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如盐霉素、氨丙啉等;做好蛋鸡的科学饲养管理,防止生理性和病理性脱肛,并及时隔离处理脱肛鸡只。
4 治疗措施
(一)如果发生啄癖时,立即将被啄的鸡隔开饲养,伤口上涂抹一层机油,煤油等,利用其难闻气味和难看的颜色使鸡只失去兴趣,防止此鸡再被啄,也防止该鸡群发生互啄。
(二)在饲料中加入1.5%-2%石膏粉可治疗原因不清的啄羽癖。缺盐引起的啄癖,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天-4天,但不能长期饲喂,以免引起食盐中毒。
(三)控制光照强度及光的颜色。光线强度以鸡能看到饲料和水即可,夏天应避免阳光直接射入鸡舍,1周-2周、生长期和产蛋期的强度各为23LX(光照强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是英文lux的音译,也可写为LX)6LX、6LX-12LX。光色也影响啄癖的发生,这是因为鸡的眼睛对光色的吸收强度和不同光波的反应不同,在灯光过亮或黄光、青光下,最易引起啄羽、啄肛和斗殴。灯光较暗或绿光、红光下,鸡群较安定。因此,夏季最好将鸡舍玻璃涂成红色,以减少啄癖的发生。
总之,鸡群发生啄癖的原因错综复杂,应认真分析病因,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啄癖 原因 防控措施
在养鸡生产中,啄癖的诱因是时时存在的,鸡啄癖随着规模化养鸡方式的不断发展,已成为养鸡生产中常见的病态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养鸡生产的发展。生产中一旦出现鸡的啄癖,应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啄癖的蔓延,否则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1 啄癖的种类
(一)啄羽癖。常见于发育中的幼雏换羽期以及母鸡产蛋高峰期和换羽期,多与含硫氨基酸、硫和B族维生素缺乏有关。据报道,集约化养养殖有70%的鸡有轻微的啄羽恶习,其中较严重的约占30%-40%。啄羽有自啄和互啄之分,有些是几只鸡围攻一只鸡啄。一般啄羽的部位多见于腰背部、嗉囊、胸部,其次为头羽、翅羽和尾羽。
(二)啄肉癖。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生。互啄羽毛或啄脱落的羽毛,啄的皮肉暴露出血后,发展为啄肉癖。
(三)啄肛癖。各种年龄的鸡均可发生。诱因是当母鸡产蛋过多,造成输卵管内油脂分泌物不足,过大的蛋排出时努责时间长造成脱肛或肛裂出血,招致鸡群啄食。啄肛也常见于发生腹泻的雏鸡,诱因是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染、黏结所致。
(四)啄蛋癖。产蛋旺季种鸡容易发生。主要发生在产蛋鸡群,尤其是高产鸡群, 发生的原因多由于饲料缺钙或蛋白质含量不足,常伴有薄壳蛋或软壳蛋。
(五)啄趾癖。雏鸡易发生。多见于脚部被外寄生虫侵袭而发生病变的鸡或阳光直射下,脚趾血管极象小虫,引起鸡群互啄脚趾,导致出血和跛行。
(六)异食癖。各种营养不良的鸡易发生,例如鸡消化需要砂砾,如果缺乏,常引起啄异物癖。
2 啄癖病的原因
引起啄癖的因素很多,与鸡的品种、营养和内分泌、饲养管理、年龄( 雏鸡、性成熟时的公鸡易发生) 都有关系。
2.1品种方面
品种不同啄癖发生率有差异,如土种鸡性情好动,易发生啄斗行为;内分泌影响啄癖发生,母鸡比公鸡发生率高,开产后1周内为多发期,早熟母鸡比较神经质,易产生啄癖。施用少量孕酮,可减少啄癖发生。
2.2营养方面
1.日粮配合不当。
日粮中蛋白质含量偏低,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和色氨酸、胱氨酸中的一种或几种含量不足或过高,造成日粮中的氨基酸不平衡,根据鸡的营养需要,雏鸡料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保证有18%-20%,育成期保证有14%-16%,产蛋期为16%-18%。日粮中氨基酸不平衡,缺乏含硫氨基酸,易发生啄羽﹑啄蛋。
2.维生素缺乏。
日粮中维生素缺乏,维生素B2 缺乏时会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使其生长减慢, 羽毛生长不良,引起啄毛或自食羽毛;生物素参与氨基酸代谢与神经营养过程,当不足时会影响内分泌活动,引起爪上发生皮炎,头部、眼睑、嘴角发生表皮角质化,诱发啄癖;泛酸缺乏时引起羽毛无光泽,口角眼睑皮炎、脚掌痛;烟酸缺乏也能引起皮炎和趾、骨粗短,往往也发生啄癖。
3.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日粮中矿物质元素不足或不平衡, 尤其是当Zn、Cu、Se、Co、Fe、Na、Ca、P 不足或Ca、P比例失调,食盐不足,硫含量不够等, 均可引起啄羽﹑啄肛﹑异食等恶癖。
4. 粗纤维的缺乏及沙砾。
粗纤维缺乏时,肠蠕动不充分,易引起啄羽﹑啄肛等恶习。通常日粮中粗纤维含量以2.5%-5.0%为宜;同时日粮应补砂砾,以帮助磨碎饲料,促进消化,2周龄内用2毫米砂砾,以后改用3毫米-5毫米,每周2次,每次每百只为500克砂砾。
5. 日粮供应不足。
由于日粮供应不足,使鸡处于饥饿状态,为觅食而发生啄食癖。喂料时间间隔太长,鸡感到饥饿,易发生啄羽癖。
2.3饲养管理方面。
如通风不良、有害气体浓度高、光线太强或光线不适、温度和湿度不适宜、密度太大和互相拥挤等条件都可引起啄癖。
2.4饲养方式
舍饲或笼养的鸡群,易发生啄癖行为。笼养或舍饲的鸡饲料供应充足,无需觅食,缺乏运动,心理压抑,如欲求得不到满足,活动受限制,没有沙浴等,使鸡处于一种单调无聊的状态,以至鸡发生互啄,从而发生啄癖。
2.5疾病因素
球虫病、大肠杆菌、白痢、消化不良等疾病可引起啄羽、啄肛;患有慢性肠炎而造成营养吸收差会引起互啄;母禽输卵管或泄殖腔外翻引起啄癖;当禽发生消化不良或球虫病时,肛门周围羽毛被粪便污物粘连、结痂,引起啄羽;体表创伤、出血或炎症等均可诱发啄癖。鸡体表患有羽虱、刺皮螨、疥癣虫等寄生虫病,因寄生虫刺激使皮肤发痒,鸡自啄,有时造成外伤出血,引起其他鸡追逐啄食,诱发啄癖。
2.6生理变化。
雏鸡在4周龄时绒羽换幼羽,群中的序列初步建立,11周性器官发育加强,18周全换为青年羽,并开始换为成年羽。换羽过程中,皮肤发痒,鸡只自啄羽毛会诱发群体啄羽行为。19周龄为第二性征形成旺期,21周龄临将开产,这些生理变化使鸡精神亢奋,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尤其在育成期进入产蛋期间,免疫、驱虫、选鸡、转群时频繁抓鸡,造成全群紧张,为开产准备而延长光照时间和增加光照强度,育成日粮换为产蛋日粮,这一系列因素的累加,会使鸡惊恐不安,啄斗加剧。刚开产的鸡血液中所含的雌激素和孕酮含量高,公鸡雄激素的增长,都是促使啄癖倾向增强的因素。
3 预防措施
3.1合理配日粮
日粮中氨基酸与维生素的比例:蛋氨酸>0.7%、色氨酸>0.2%、赖氨酸>1.0%、亮氨酸>1.4%、胱氨酸>0.35%、每公斤饲料中维生素B2 2.6毫克、维生素B6 3.05毫克,维生素A 1200IU,维生素D3 100IU 等。如果营养性因素诱发的啄癖,可暂时调整日粮组合,如育成鸡可降低能量饲料,提高蛋白质含量,若粗纤维缺乏,可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麸皮或青绿饲料,使粗纤维的含量达到5%,并保证给予充足的饮水。 3.2防止缺乏微量元素
若缺乏微量元素,可用相应的硫酸铜、硫酸亚铁、硫酸锌、硫酸锰、亚硒酸钠、骨粉、磷酸氢钙、贝壳或石粉等进行补充和平衡。盐缺乏时,在饲料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如果啄癖发生,则可用1%的氯化钠饮水2天-3天,并增加饲料中氯化钠用量使其在3%左右。如日粮中鱼粉用量较高,可适当减少其用量;缺乏硫时,可连续4天在饲料中加入1%硫酸钠予以治疗,见效后改为0.1%常规用量。而在蛋鸡日粮中加入0.4%-0.6%硫酸钠就对治疗和预防啄癖有效。
3.3加强日常管理
不要长时间的空槽和缺水,定时喂日粮,最好用颗粒料代替粉料,以免造成浪费;防止因饥饿引起的啄癖。
1.适宜的温湿度。
最大限度地降低舍内有害气体含量,严格控制温、湿度,避免因环境不适而引起的拥挤堆叠、烦躁不安、啄癖增多,同时配足饮水器、饲槽。育雏的前1周,育雏器温度为32℃-35℃,以后每周可降低2℃左右,一直到20℃,相对湿度65%-70%;产蛋鸡应保持15℃-27℃之间,相对湿度为60%-65%。同时,注意通风透气,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愈通风愈好,严防有害气体的蓄积。
2.控制饲养密度。
不同品种、日龄、体质的鸡不要混养,鸡群中公、母鸡要分群饲养。蛋用雏鸡的饲养密度1周-3周龄为20只/平方米-30只/平方米;4周-6周龄10只/平方米-15只/平方米;育成鸡平养10只/平方米-12只/平方米,笼养条件下应保证每只鸡有270平方厘米-280平方厘米笼位。平面饲养时, 每群可养250只-300只;专业户以100只-250只为好。如饲养密度过大,鸡的活动空间减少,同时呼出二氧化碳和排粪也多,鸡舍空气污浊,除影响健康外,也容易发生啄癖。
3.4断喙
在适当时间给鸡断啄,一般雏鸡在6日-9日龄时进行首次断喙,上喙切掉二分之一,下喙切掉三分之一;在12周龄时进行第二次断喙,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维生素K防止应激,这样可有效防止啄癖的发生。
3.5定时驱虫
患有体外寄生虫的鸡,可用1%敌百虫液清除寄生虫;选用合适的抗球虫药来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如盐霉素、氨丙啉等;做好蛋鸡的科学饲养管理,防止生理性和病理性脱肛,并及时隔离处理脱肛鸡只。
4 治疗措施
(一)如果发生啄癖时,立即将被啄的鸡隔开饲养,伤口上涂抹一层机油,煤油等,利用其难闻气味和难看的颜色使鸡只失去兴趣,防止此鸡再被啄,也防止该鸡群发生互啄。
(二)在饲料中加入1.5%-2%石膏粉可治疗原因不清的啄羽癖。缺盐引起的啄癖,可在日粮中添加1.5%-2%食盐,连续3天-4天,但不能长期饲喂,以免引起食盐中毒。
(三)控制光照强度及光的颜色。光线强度以鸡能看到饲料和水即可,夏天应避免阳光直接射入鸡舍,1周-2周、生长期和产蛋期的强度各为23LX(光照强度的单位是勒克斯,是英文lux的音译,也可写为LX)6LX、6LX-12LX。光色也影响啄癖的发生,这是因为鸡的眼睛对光色的吸收强度和不同光波的反应不同,在灯光过亮或黄光、青光下,最易引起啄羽、啄肛和斗殴。灯光较暗或绿光、红光下,鸡群较安定。因此,夏季最好将鸡舍玻璃涂成红色,以减少啄癖的发生。
总之,鸡群发生啄癖的原因错综复杂,应认真分析病因,有的放矢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