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绽放精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630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闹的场面的同时,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静的气氛”也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为不教之教的效果。所以,语文课堂追求一种 “静思”、“静听”、“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一、 静思默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批批个性飞扬、才华横溢的教师令语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不难发现,教师将课堂当做释放自己热情与才华的舞台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它彻底地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平衡。课堂上教师诗意描述、侃侃而谈、激情四射。然而教师说得多,势必会使学生学习的时间缩水。
  课堂不是教师秀自己的舞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真正精彩的课堂绝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和谐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琐碎的分析,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能获得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大江保卫战》:
  师:细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解放军官兵们是如何抗洪抢险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下面圈圈画画,还可以在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
  师:好多同学都用符号留下了读书的痕迹,现在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先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值得你感动,你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生1:“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里最让我感动,我觉得官兵们是那样的无所畏惧,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沙包,跳入水中,他们用汗水、血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一道“钢铁长城”,保住了大堤。
  师:多么“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多么感人肺腑的场面!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融入我们的感受,融入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一句)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2:“黄晓文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老师,我感动得直想哭,他完全不顾身体的疼痛,继续抗洪抢险,真是一个铮铮铁汉!
  ……
  这样的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它是在教师拥有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观念的基础上,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的最好诠释。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安安静静的课堂中,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二、静思默想——让学生用心感悟
  新课改之后以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主导课堂,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然而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课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确,多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学习,有着其他课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也只能是对语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如果没有细心感悟、反复品味,是不能领会其中的神韵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先播放精彩的录音朗诵,接着展示各种形态的茉莉花,然后演示与课文匹配的画面,最后以歌声结束课堂,课件播放占据了整节课。这“满堂电”不仅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忙乱中,学生不但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观念等是非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不着边际。因此,语文教学中感悟是绝不可少的!教师应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有位教师在教学《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画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 ”画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画画、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默读能力。
  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他们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三、静思默想——让学生学会倾听
  静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静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的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学生,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配乐范读了描写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语段,在悲切凄婉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聆听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逐渐枯竭,即使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雄奇的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接着师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学生此刻的心情难过、惋惜、遗憾、担心、生气……然后学生再用这些语气去读,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大瀑布即将消失了,它会留给我们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静思默想——让学生勤于动笔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让学生静写,一方面,给一点“静”的时空,让学生动笔,记下心中的疑问和独特的思考,这是自主发现与建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机、一片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这一刻的“静”,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学得积极扎实,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止中再填补、再创造。让学生会意静写,内化文本的内容,表达文本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正如美术中的留白,不是空寂,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与和谐。
  教学《长相思》,让学生动笔想象家园中的美好生活,学生在静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学《长城》,让学生动笔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詹天佑》的最后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笔想象外国人是怎样赞美詹天佑的,感受詹天佑的杰出。这样,适时适度的静心表达,恰恰能让学生荡起思想的涟漪,孕育感悟的灵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教学中,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正是让学生去进取追求,去感悟体验,去表达创造。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我国高职教育的起步时间较晚,在脱离学术型教育的过程中,逐渐找到发展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教育路子。为了和学术型教育撇清关系,在探索中实践先行,实践步伐远远快于理论。于是,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教育理论更多应是学术型教育的产物,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似乎并不需要教育理论的指导。在这种误解下,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较为滞后。  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近年开始出现,但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多集中在一些知名院校或研究所中
目的分析cN0单侧叶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及超声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
课堂教学管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叫“警察式”,控制过死,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过分紧张,谨小慎微,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是学生很守纪律,但实际上既不利于思维的发展,也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另一种是“放羊式”,过于轻松,教师不善于管理课堂,纪律松弛,学生倒是“自由”了,可是课堂纪律混乱,既不利于教授知识,又不利于良好习惯的养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神经变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但其内在的联系尚不十分清楚.α-synuclein可能起到联系基因和环境因素在PD中的
研究大鼠视觉发育可塑性可塑性关键期内视皮层LTP与大鼠生理年龄及视觉经验的关系,探讨视觉经验依赖性可塑性的突触机制和细胞机制.用低频刺激视皮层脑片Ⅳ层伴随突触后神经
研究高浓度钾和(或)谷氨酸对星形胶质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表达的影响.利用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观察connexin43(Cx43)表达的变化.结果:单独给予氯化钾(25 mmo
期末临近,学生投入了紧张的复习之中,后进生被作业分数搞得垂头丧气,教师也不断抱怨复习太累人。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让学生轻装上阵,让自己轻松自在,是教师最应该思索与践行的问题。  一、分层复习,各定目标,重振士气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不同的,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把班级学生分成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