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营造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闹的场面的同时,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静的气氛”也是不可缺少的。语文课堂上适度布设静“场”,能产生为不教之教的效果。所以,语文课堂追求一种 “静思”、“静听”、“静写”,让动静相宜,才能真正地让学生产生独特见解,闪现灵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一、 静思默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批批个性飞扬、才华横溢的教师令语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不难发现,教师将课堂当做释放自己热情与才华的舞台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它彻底地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平衡。课堂上教师诗意描述、侃侃而谈、激情四射。然而教师说得多,势必会使学生学习的时间缩水。
课堂不是教师秀自己的舞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真正精彩的课堂绝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和谐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琐碎的分析,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能获得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大江保卫战》:
师:细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解放军官兵们是如何抗洪抢险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下面圈圈画画,还可以在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
师:好多同学都用符号留下了读书的痕迹,现在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先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值得你感动,你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生1:“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里最让我感动,我觉得官兵们是那样的无所畏惧,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沙包,跳入水中,他们用汗水、血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一道“钢铁长城”,保住了大堤。
师:多么“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多么感人肺腑的场面!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融入我们的感受,融入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一句)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2:“黄晓文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老师,我感动得直想哭,他完全不顾身体的疼痛,继续抗洪抢险,真是一个铮铮铁汉!
……
这样的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它是在教师拥有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观念的基础上,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的最好诠释。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安安静静的课堂中,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二、静思默想——让学生用心感悟
新课改之后以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主导课堂,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然而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课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确,多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学习,有着其他课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也只能是对语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如果没有细心感悟、反复品味,是不能领会其中的神韵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先播放精彩的录音朗诵,接着展示各种形态的茉莉花,然后演示与课文匹配的画面,最后以歌声结束课堂,课件播放占据了整节课。这“满堂电”不仅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忙乱中,学生不但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观念等是非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不着边际。因此,语文教学中感悟是绝不可少的!教师应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有位教师在教学《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画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 ”画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画画、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默读能力。
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他们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三、静思默想——让学生学会倾听
静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静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的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学生,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配乐范读了描写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语段,在悲切凄婉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聆听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逐渐枯竭,即使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雄奇的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接着师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学生此刻的心情难过、惋惜、遗憾、担心、生气……然后学生再用这些语气去读,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大瀑布即将消失了,它会留给我们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静思默想——让学生勤于动笔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让学生静写,一方面,给一点“静”的时空,让学生动笔,记下心中的疑问和独特的思考,这是自主发现与建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机、一片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这一刻的“静”,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学得积极扎实,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止中再填补、再创造。让学生会意静写,内化文本的内容,表达文本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正如美术中的留白,不是空寂,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与和谐。
教学《长相思》,让学生动笔想象家园中的美好生活,学生在静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学《长城》,让学生动笔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詹天佑》的最后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笔想象外国人是怎样赞美詹天佑的,感受詹天佑的杰出。这样,适时适度的静心表达,恰恰能让学生荡起思想的涟漪,孕育感悟的灵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教学中,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正是让学生去进取追求,去感悟体验,去表达创造。
(责编陈剑平)
一、 静思默想——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批批个性飞扬、才华横溢的教师令语文教学焕发了新的生机。但不难发现,教师将课堂当做释放自己热情与才华的舞台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它彻底地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平衡。课堂上教师诗意描述、侃侃而谈、激情四射。然而教师说得多,势必会使学生学习的时间缩水。
课堂不是教师秀自己的舞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真正精彩的课堂绝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而是师生和谐对话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少一些琐碎的分析,少一些不必要的形式主义,做到“目中有人”,学生才能获得静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大江保卫战》:
师:细读课文第2~5自然段,思考:解放军官兵们是如何抗洪抢险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在自己特别有感触的词句下面圈圈画画,还可以在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
(教师留出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勾画、思考)
师:好多同学都用符号留下了读书的痕迹,现在肯定有很多话想说。谁先来说说什么地方最值得你感动,你为什么会被它感动?
生1:“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这里最让我感动,我觉得官兵们是那样的无所畏惧,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沙包,跳入水中,他们用汗水、血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一道“钢铁长城”,保住了大堤。
师:多么“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多么感人肺腑的场面!咱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融入我们的感受,融入我们的心。
(生齐读这一句)
师:好,我们继续交流。
生2:“黄晓文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老师,我感动得直想哭,他完全不顾身体的疼痛,继续抗洪抢险,真是一个铮铮铁汉!
……
这样的语文课拥有一份真实的精彩。它是在教师拥有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观念的基础上,在有效的课堂静态环境中,师生平等、和谐对话的最好诠释。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静止。安安静静的课堂中,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学生的智慧在萌芽,思维在发展,能力在提高。
二、静思默想——让学生用心感悟
新课改之后以多种信息于一体的多媒体主导课堂,丰富多彩的图片动画让人目不暇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此起彼伏,热闹活泼的互动层出不穷……然而学生静心学习语文的时间严重缺失,课本成了被遗忘的角落。的确,多媒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课堂学习,有着其他课型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也只能是对语言传统教学手段的一种补充,如果没有细心感悟、反复品味,是不能领会其中的神韵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爱如茉莉》一文时,先播放精彩的录音朗诵,接着展示各种形态的茉莉花,然后演示与课文匹配的画面,最后以歌声结束课堂,课件播放占据了整节课。这“满堂电”不仅浪费了时间,又严重干扰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内化积累,削弱了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在忙乱中,学生不但对文本的价值取向、做人的道德观念等是非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而且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吸收和内化也不着边际。因此,语文教学中感悟是绝不可少的!教师应给足时间,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与作者的心灵相碰撞,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辐射,想象才能自由放飞。有位教师在教学《沉香救母》第一、二自然段时,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圈画批注:用“——”画出表现沉香“有孝心”的词语,用“ ”画出有关句子,在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引导学生默读、思考、理解、感悟。这样,学生在默读时动动笔,圈圈、画画、点点、写写,促使学生读思结合,动脑又动手,提高默读能力。
与其说学生是在动笔默读,不如说是在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与其说学生是在批注,不如说是他们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得到情感升华,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
三、静思默想——让学生学会倾听
静听,是一种理解。有人说,教育就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静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教师的倾听,还是一种等待,给学生机会,不随便打断学生,也不轻易作出评价,让他们把话说完,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如在教学《大瀑布的葬礼》时,我配乐范读了描写大瀑布逐渐枯竭的语段,在悲切凄婉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地聆听 :“几年过去,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逐渐枯竭,即使在汛期,也见不到昔日雄奇的气势。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垂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接着师生交流阅读后的感受,学生此刻的心情难过、惋惜、遗憾、担心、生气……然后学生再用这些语气去读,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大瀑布即将消失了,它会留给我们什么呢?”学生议论纷纷。
学生在课堂上或听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读,或听同学讲故事,都是接受熏陶、感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静听”,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四、静思默想——让学生勤于动笔
语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课堂不仅要动脑、动口,还要动手。让学生静写,一方面,给一点“静”的时空,让学生动笔,记下心中的疑问和独特的思考,这是自主发现与建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反刍消化的时机、一片静心回味的余地。利用这一刻的“静”,学生自主梳理、整合,融会贯通。既避免“积食伤胃”,学得积极扎实,又能在这一“静”的休止中再填补、再创造。让学生会意静写,内化文本的内容,表达文本的情感,抒发自己内心的体验,正如美术中的留白,不是空寂,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默契与和谐。
教学《长相思》,让学生动笔想象家园中的美好生活,学生在静中感受战争的残酷;教学《长城》,让学生动笔想象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教学《詹天佑》的最后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笔想象外国人是怎样赞美詹天佑的,感受詹天佑的杰出。这样,适时适度的静心表达,恰恰能让学生荡起思想的涟漪,孕育感悟的灵光,流露出内心的情感。教学中,还学生一片静的时空,正是让学生去进取追求,去感悟体验,去表达创造。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