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存在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栽植的苹果园普遍存在栽植密度过大。行间接头,株间交叉,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密植园树形选配不当,整形技术不规范。树冠过高、过大,个体通风透光较差,树体结构不合理,生长不协调,主干低、中干细,中央领导干优势不明显;枝条或枝组多轴延伸,冠幅大,结果部位外移;大枝多而粗壮,角度偏小,小枝少而细弱。分布不均匀,营养枝和结果枝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造成果园光照差、成花难、结果晚、品质差、病虫害严重,田间操作管理不便,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滑,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改形是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提高优果率和商品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总体要求
通过隔株间伐,抬高主干,加粗中干,降低树高,缩小冠幅等措施培养合理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调整果园群体与个体关系,解决生长和结果矛盾,平衡营养,达到减少大枝,增加小枝;加大角度,均匀方位;减少级次,加大枝差;主枝单轴直线延伸,螺旋排列,不竞争,不轮生,不对生,不交叉:枝组大、中、小相间,下垂,松散,均匀分布,争取做到以新换旧,以小换大,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品优质,提高效益。
3 改形原则
(1)因地制宜,因树造形:
(2)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3)动态管理,灵活适度:
(4)简便易行,省工省时;
(5)冬季修剪与四季修剪相结合:
(6)大改形与配套管理相结合。
4 改形对象
(1)密度较大的果园
乔化园每667平方米栽植60株以上,矮化园667平方米栽植80株以上,并且枝条交叉严重,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作业困难的园子。
(2)主干太低的果园
主枝着生部位低,一般在80厘米以下,下强上弱,裙枝较多,冠下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
(3)枝条直立、树冠抱合的果园
主枝和结果枝组放任生长。枝条直立、拉枝不到位,造成长枝多,短枝少,花芽形成困难。
(4)小主枝过多和过大的树
中心干上着生的小主枝数量过多、过大,一般小主枝多在20个以上,部分小主枝粗度与中心干相近,或者粗度超过着生部位中干粗度1/2以上,骨干枝间势力不平衡,叶幕过厚,冠内光照不良。
(5)结果枝组过大的树
结果枝组体积过大,长度超过树形要求,分布过密,多头延伸,出现枝组交叉,交叉长度超过20%,严重影响主枝生长和树形结构。
(6)树冠过高的树
树冠高度超过标准树形要求的高度,且树冠上部留枝太多,长势强,上层遮光严重。
5 总体目标
(1)覆盖率:果园地面覆盖率75%,行间保留1.0~1.5米作业道。株间基本不相接。
(2)留枝量:冬剪后到萌芽每667平方米留枝5万~7万个,果枝与叶枝比1:3~4,生长季节果枝与叶枝比1:4~5。
(3)透光率:树冠透光率20%-25%(夏季中午树冠下的光斑占树冠投影面积的百分数)。
(4)667平方米产量:早塬1500~2000千克;灌区2000~3000千克。
(5)果实品质:优质果率80%以上,全红果率60%以上。
快速改变不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产要求的树形结构,最大限度地延长果树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年限。最大限度地获得单位面积果园产出的经济效益。
6 目标树形
6.1 改良纺锤形
适合667平方米栽植44~56(4~5米×3米)株的果园,树体结构为:干高80~90厘米,树高3米左右,冠径3米,中心干较直顺,基部错生3个永久性主枝,枝展1.2~1.5米,开张角度为90~100度,在其主枝两侧每20~30厘米各配一个中小型枝组,中心干的中上部选培7-9个生长中庸,插空排列。单轴延伸的水平小主枝,枝展1.0~1.2米,小主枝与主干粗度比为1:3~4。小主枝两侧每隔20~25厘米错生培养一个单轴呈下垂状中小型枝组,枝组之间留小枝组或结果枝,全树下宽上窄,呈塔形。
6.2 细长纺锤形
该树形适合667平方米栽植66~83株(2.5~2米×4米)的矮化苹果园。树体结构:干高90~100厘米,树高2.5~3.0米,冠径为行距的3/4,中心干直顺健壮,其主干上均匀配备14~15个小主枝,插空排列,螺旋上升,间距15厘米左右,开张角度90~110度,主枝长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少,长度0.5~1.2米。中心干与小主枝粗度比为3~4:1,小主枝两侧每隔15厘米左右错生培养一个单轴呈下垂状的小枝或结果枝组,主枝与枝组直径比为4-5:1,全树上下短,中部略长,呈细长纺锤形。
6.3 开心形
适用于树龄10年生以上。667平方米栽56株以下乔化苹果园;或改造为其他树形较困难的无中心干、层间光秃、间距较大的小冠疏层形的树:中心干遭病虫危害的树。因主干的高度不同,又分为低干、中干、高干开心形。
6.3.1 低干开心形适合于山地果园,干高1~1.2米,树高2~2.5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间距40~60厘米,主枝角度60~7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2~3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6.3.2 中干外心形适合于坡地果园,干高1.5米左右,树高3米左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主枝间距40厘米左右。主枝角度80~9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1~2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6.3 3 高干开心形 适合于平地灌区果园,干高1.8~2.0米,树高3~3.5米左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主枝间距30厘米,主枝角度80~9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1~2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7 改形技术
7.1 合理间伐
目前常见的株行距有2米×3米,2.5米×3米,2米×4米,3米×4米等,通过隔行挖除或隔一挖一等形式逐年进行间伐。将乔化果园每667平方米密度调减到33~55株,矮化果园调减到55~83株。
7.2 提干
即提高主干,打开底光,过低干开心形,中干开心形,高干开心形,将主干分别抬高至1米,1.5米,1.8米外,其它树形都要将主干至少抬高到80厘米以上,第1年先疏除大的辅养枝,疏除距地面较近的主枝或朝北方向的基部主枝。随后要分年逐步疏除对生和轮生的 主枝,使80厘米或100厘米以下不再保留主枝,习惯上称“脱裙子”。对保留下的主枝上面着生的大侧枝、背下和背上大枝组进行改造。
7.3 疏枝
7.3.1 纺缍形疏枝
(1)疏除中心干上过粗的小枝小主枝粗度达到或超过其中心干着生部位粗度1/2时,就疏除,小主枝的粗度保持中心干粗度的1/3~1/4为宜。
(2)疏除其它多余枝疏除轮生枝,对生枝,重叠枝和过粗侧生枝以及过大的结果枝组,保证小主枝的均匀,螺旋上升及单轴延伸。
7.3.2 开心形疏枝
(1)永久株。应考虑在中干1.2~2米范围内选留3~5个永久性的主枝,主枝上培养大、中、小错落分布下垂,缓放结果枝组,逐步形成立体结果层,其余的枝均作为辅养枝处理,随着枝组的形成而逐步疏除。
(2)临时株。不考虑树形,在提干、落头的同时,疏除影响永久株生长的大枝和所有营养枝,尽量保留果枝,确保改形前期产量。
7.4 控制树高与枝长
7.4.1 控高 对超高的树要及时落头,使树高控制在行距的80%。
7.4.2 控长控制小主枝的长度,达到株间不相交,行间有作业通道。具体为株间枝长为株距的一半,行间保留l一1.5米。控制的方法是:小主枝出现交叉时,采用弱枝带头,转主换头;枝龄偏大,过长的小主枝,采用以侧换主,以短换长。以新换老。
7.5 结合高接换头进行改形
通过压缩晚熟秦冠、中晚熟元帅系和金冠等品种面积,结合改形进行高接换优,增加早、中熟新优品种比例,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优化品种结构。
8 注意事项
8.1 在实施大改形前,应针对问题,制定改形方案
做到一园一策,分年逐步实施,2~3年达到改形要求,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严重影响树形、产量和效益。
8.2 大改形后,1必须加强果园综合管理
(1)注意保护伤口。选用伤口高效愈合剂涂抹伤口,或选用杀菌剂,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还可结合封剪油涂抹伤口。
(2)抹芽、拉枝。抓好翌年春季的抹芽工作并及时拉枝。
(3)刻芽。改形后,小主枝光秃带要进行刻芽(在隐芽口前约0.5~1厘米处刻芽)。
(4)涂白。初冬对主干到中心干中部进行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0.5千克,食盐0.15千克,石硫合剂原液0.5千克或硫磺粉25克,水4~5千克。
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栽植的苹果园普遍存在栽植密度过大。行间接头,株间交叉,群体通风透光不良:密植园树形选配不当,整形技术不规范。树冠过高、过大,个体通风透光较差,树体结构不合理,生长不协调,主干低、中干细,中央领导干优势不明显;枝条或枝组多轴延伸,冠幅大,结果部位外移;大枝多而粗壮,角度偏小,小枝少而细弱。分布不均匀,营养枝和结果枝比例失调等问题。由此造成果园光照差、成花难、结果晚、品质差、病虫害严重,田间操作管理不便,生产成本增加,效益下滑,果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大改形是改善果园通风透光,提高优果率和商品率的主要途径之一。
2 总体要求
通过隔株间伐,抬高主干,加粗中干,降低树高,缩小冠幅等措施培养合理树体结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调整果园群体与个体关系,解决生长和结果矛盾,平衡营养,达到减少大枝,增加小枝;加大角度,均匀方位;减少级次,加大枝差;主枝单轴直线延伸,螺旋排列,不竞争,不轮生,不对生,不交叉:枝组大、中、小相间,下垂,松散,均匀分布,争取做到以新换旧,以小换大,枝枝有效,叶叶见光,果品优质,提高效益。
3 改形原则
(1)因地制宜,因树造形:
(2)通风透光,增强树势;
(3)动态管理,灵活适度:
(4)简便易行,省工省时;
(5)冬季修剪与四季修剪相结合:
(6)大改形与配套管理相结合。
4 改形对象
(1)密度较大的果园
乔化园每667平方米栽植60株以上,矮化园667平方米栽植80株以上,并且枝条交叉严重,果园通风、透光条件差,田间作业困难的园子。
(2)主干太低的果园
主枝着生部位低,一般在80厘米以下,下强上弱,裙枝较多,冠下密闭,通风透光不良的果园。
(3)枝条直立、树冠抱合的果园
主枝和结果枝组放任生长。枝条直立、拉枝不到位,造成长枝多,短枝少,花芽形成困难。
(4)小主枝过多和过大的树
中心干上着生的小主枝数量过多、过大,一般小主枝多在20个以上,部分小主枝粗度与中心干相近,或者粗度超过着生部位中干粗度1/2以上,骨干枝间势力不平衡,叶幕过厚,冠内光照不良。
(5)结果枝组过大的树
结果枝组体积过大,长度超过树形要求,分布过密,多头延伸,出现枝组交叉,交叉长度超过20%,严重影响主枝生长和树形结构。
(6)树冠过高的树
树冠高度超过标准树形要求的高度,且树冠上部留枝太多,长势强,上层遮光严重。
5 总体目标
(1)覆盖率:果园地面覆盖率75%,行间保留1.0~1.5米作业道。株间基本不相接。
(2)留枝量:冬剪后到萌芽每667平方米留枝5万~7万个,果枝与叶枝比1:3~4,生长季节果枝与叶枝比1:4~5。
(3)透光率:树冠透光率20%-25%(夏季中午树冠下的光斑占树冠投影面积的百分数)。
(4)667平方米产量:早塬1500~2000千克;灌区2000~3000千克。
(5)果实品质:优质果率80%以上,全红果率60%以上。
快速改变不符合优质、高产、高效生产要求的树形结构,最大限度地延长果树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年限。最大限度地获得单位面积果园产出的经济效益。
6 目标树形
6.1 改良纺锤形
适合667平方米栽植44~56(4~5米×3米)株的果园,树体结构为:干高80~90厘米,树高3米左右,冠径3米,中心干较直顺,基部错生3个永久性主枝,枝展1.2~1.5米,开张角度为90~100度,在其主枝两侧每20~30厘米各配一个中小型枝组,中心干的中上部选培7-9个生长中庸,插空排列。单轴延伸的水平小主枝,枝展1.0~1.2米,小主枝与主干粗度比为1:3~4。小主枝两侧每隔20~25厘米错生培养一个单轴呈下垂状中小型枝组,枝组之间留小枝组或结果枝,全树下宽上窄,呈塔形。
6.2 细长纺锤形
该树形适合667平方米栽植66~83株(2.5~2米×4米)的矮化苹果园。树体结构:干高90~100厘米,树高2.5~3.0米,冠径为行距的3/4,中心干直顺健壮,其主干上均匀配备14~15个小主枝,插空排列,螺旋上升,间距15厘米左右,开张角度90~110度,主枝长度由下向上逐渐减少,长度0.5~1.2米。中心干与小主枝粗度比为3~4:1,小主枝两侧每隔15厘米左右错生培养一个单轴呈下垂状的小枝或结果枝组,主枝与枝组直径比为4-5:1,全树上下短,中部略长,呈细长纺锤形。
6.3 开心形
适用于树龄10年生以上。667平方米栽56株以下乔化苹果园;或改造为其他树形较困难的无中心干、层间光秃、间距较大的小冠疏层形的树:中心干遭病虫危害的树。因主干的高度不同,又分为低干、中干、高干开心形。
6.3.1 低干开心形适合于山地果园,干高1~1.2米,树高2~2.5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间距40~60厘米,主枝角度60~7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2~3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6.3.2 中干外心形适合于坡地果园,干高1.5米左右,树高3米左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主枝间距40厘米左右。主枝角度80~9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1~2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6.3 3 高干开心形 适合于平地灌区果园,干高1.8~2.0米,树高3~3.5米左右,在主干保留3~5个永久性主枝,主枝间距30厘米,主枝角度80~90度。每个主枝上各配1~2个大侧枝,侧枝之间用中小型结果枝组填充,主枝排列方位为东南方向处于低位,西北方向处于高位,结果枝组呈松散下垂状结果枝串。
7 改形技术
7.1 合理间伐
目前常见的株行距有2米×3米,2.5米×3米,2米×4米,3米×4米等,通过隔行挖除或隔一挖一等形式逐年进行间伐。将乔化果园每667平方米密度调减到33~55株,矮化果园调减到55~83株。
7.2 提干
即提高主干,打开底光,过低干开心形,中干开心形,高干开心形,将主干分别抬高至1米,1.5米,1.8米外,其它树形都要将主干至少抬高到80厘米以上,第1年先疏除大的辅养枝,疏除距地面较近的主枝或朝北方向的基部主枝。随后要分年逐步疏除对生和轮生的 主枝,使80厘米或100厘米以下不再保留主枝,习惯上称“脱裙子”。对保留下的主枝上面着生的大侧枝、背下和背上大枝组进行改造。
7.3 疏枝
7.3.1 纺缍形疏枝
(1)疏除中心干上过粗的小枝小主枝粗度达到或超过其中心干着生部位粗度1/2时,就疏除,小主枝的粗度保持中心干粗度的1/3~1/4为宜。
(2)疏除其它多余枝疏除轮生枝,对生枝,重叠枝和过粗侧生枝以及过大的结果枝组,保证小主枝的均匀,螺旋上升及单轴延伸。
7.3.2 开心形疏枝
(1)永久株。应考虑在中干1.2~2米范围内选留3~5个永久性的主枝,主枝上培养大、中、小错落分布下垂,缓放结果枝组,逐步形成立体结果层,其余的枝均作为辅养枝处理,随着枝组的形成而逐步疏除。
(2)临时株。不考虑树形,在提干、落头的同时,疏除影响永久株生长的大枝和所有营养枝,尽量保留果枝,确保改形前期产量。
7.4 控制树高与枝长
7.4.1 控高 对超高的树要及时落头,使树高控制在行距的80%。
7.4.2 控长控制小主枝的长度,达到株间不相交,行间有作业通道。具体为株间枝长为株距的一半,行间保留l一1.5米。控制的方法是:小主枝出现交叉时,采用弱枝带头,转主换头;枝龄偏大,过长的小主枝,采用以侧换主,以短换长。以新换老。
7.5 结合高接换头进行改形
通过压缩晚熟秦冠、中晚熟元帅系和金冠等品种面积,结合改形进行高接换优,增加早、中熟新优品种比例,加快品种更新换代步伐,优化品种结构。
8 注意事项
8.1 在实施大改形前,应针对问题,制定改形方案
做到一园一策,分年逐步实施,2~3年达到改形要求,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严重影响树形、产量和效益。
8.2 大改形后,1必须加强果园综合管理
(1)注意保护伤口。选用伤口高效愈合剂涂抹伤口,或选用杀菌剂,可选用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10%世高水分散颗粒剂,还可结合封剪油涂抹伤口。
(2)抹芽、拉枝。抓好翌年春季的抹芽工作并及时拉枝。
(3)刻芽。改形后,小主枝光秃带要进行刻芽(在隐芽口前约0.5~1厘米处刻芽)。
(4)涂白。初冬对主干到中心干中部进行涂白。涂白剂配方:生石灰0.5千克,食盐0.15千克,石硫合剂原液0.5千克或硫磺粉25克,水4~5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