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走的脚印化作美丽的教育画卷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236541236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脚印是思想的符号。不同校长的教育思想有异,其行走方式就不一样,留下的脚印也不相同。胸怀着美好办学理想和独特教育思想的校长,总要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特有的行走脚印,将理想和思想一步步地化作现实的、美丽的教育画卷。
  让历史群贤重返襟江校园
  ——开放式校史文化园的故事
  2010年襟江小学建校150周年。校庆活动要做哪些有意义的事?大家讨论时说到了很多——编一本校史书、建一个校史馆、演一台校庆节目、编一本校庆画册……我没有否定,但也不十分满意。校史书需要,但对小朋友的教育来说不是最具感染力的;校史馆可建,但检视很多学校的校史馆,平时对师生常是封闭的,为参观客人打开得多;校庆节目可以演,但让学生受教育的时空是有限的……怎样给全校师生留下激励性强、每时每刻都能感知并具有永恒意义的东西?我又请文化环境设计专家与班子成员一起研讨。“雕塑!”当专家吐出这两个字的时候,我兴奋地站了起来,大家也一致赞同,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于是我决定:把雕塑工程列为校庆的首要工程。我带领大家在150年校史中遴选了11位在国内外有巨大影响并能充分体现襟江精神的校长和校友,如:博爱之士龙璋,地质之父丁文江,文史宗师朱东润,水学泰斗郑肇经,杏坛女杰李洛英……我请国内一流的雕塑家在研读每个人物人生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塑像方案。方案出来后,我们反复讨论,不断完善,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雕塑作品如期完成,效果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每一尊塑像都巧妙地体现了人物特点,还配上映衬人物精神的石雕小品和介绍人物的精美文字。这些姿态和神韵各异的塑像,与校园美景融为一体,整个校园就成了一个开放式的校史文化园。师生每天漫步校园,仿佛行进在悠长的校史画卷中。栩栩如生的雕塑使人感觉过往的襟江群贤又重返校园了!驻足凝眸,对视神交,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心底静悄悄地发生着。校庆庆典那天,我们举行了隆重的开园仪式,来自四面八方的校友和宾朋在一个个塑像前激动万分。他们说,这是留给一代代襟江人永恒的精神财富!
  校史文化园建成后,我们对学生开设了一门校本课程——校史文化课。上课地点不在教室,而在校园景点上,在一尊尊塑像前。讲课者主要是经过培训的小小讲解员。当然,学习这门课程的主要方式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设计的各种活动。
  对学生发展具有尽可能大的教育价值,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当我们始终怀有这一理念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细密的思考和叩问:我们的学校有哪些资源能通过开发、转换变为对学生有意义的教育资源?我们用成人眼光看上去很有学术价值的事是学生喜欢、理解并能直抵他们心灵的吗?我们费心费力所创设的教育资源是学生每时每刻都能方便地获取的吗?我们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和校园景观对学生来说具有永恒的教育价值、审美价值吗?我们在校园中所留下的东西有多少能转化为激励学生不断向上向前的力量?……
  让校园的每一时空都流淌着美感
  ——巨型壁画的故事
  在襟江小学南校区大门东侧不到20米的地方,有一栋高7层的商住楼,2002年学校征地建校的时候,开发商已将这栋楼建好并卖出。大楼西山墙是不规则的灰色水泥墙,折了两折,分成三面,还有两扇难看的窗户正对着校园(见图片的左上角)。每一次走进大门,这高大而丑陋的山墙都给我一种压抑感,一直困扰着我,吃不香,睡不着。拆掉此房?住户已经入住,根本不可能!将门西移?不仅偏离了校园主轴线,还破坏了西南角已经设计好的天趣园,也不行!大家始终没有商量出一个好办法。这年春节,我带着未解的难题到上海父母处过年。车子进入上海市区后,我仔细观察马路两边的建筑。突然,远处有一栋特别的楼房闯进我的眼帘,那房子也是很不规则的,但远远看去,却像一幅立体漂亮的风景画。我请驾驶员把车停到楼下,原来这里是“家乐福超市”,建筑的外形原本难看,但上海人依据外形特点进行了包装,把整个建筑外墙画成了一幅立体的风景画。我欣喜万分:我校的那面山墙不也可以这样美化吗?春节一过,就请一位画家朋友到上海来实地考察,一起研究改造山墙的方案。画家看了之后直摇头,说我们要改造的山墙比这个超市高两倍,在这样高的墙上作画他是不敢的。还有,“家乐福超市”装饰时间不长,但从近处看,外墙装饰涂料已有剥落现象,我们的山墙那么高,风吹雨淋,用何种涂料作画才能经久不变?再有,我们的山墙上有两扇窗,不完整的画底怎么作画?这盆冷水没有把我的兴致浇灭,我想尽一切办法与西面有窗的住户协商,封掉了两扇窗;又请工程专家和外墙涂料厂的技术员与画家一起攻关,终于想出了解决一系列难题的办法。经过一个多月的协同奋战,神奇的景象终于在脚手架拆除的时候出现,一幅巨型壁画惊现在人们的眼前!蓝天白云下,一行白鹭展翅飞翔;远处,层层叠叠的青山蜿蜒起伏;近处,绿树、青草、碧水、红莲、白鸟,和谐交融,相映成趣……(见左图)走进校园的每一个人无不称奇,总要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来欣赏一番。如今这幅历经了9年风雨的壁画依然没有褪色,它不仅是让师生赏心悦目的风景,还是老师指导孩子观察作文、写生素描的好地方。
  其实,在我们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样的例子有好多——难看的西围墙被改造成瀑布飞流的山;图书馆里五根粗大的水泥柱被改造成五棵美丽的大榕树;难看的高架桥头被一幅意境深远的林荫大道图所代替……新校建成后,我在教师会上以这些变丑为美的故事为例,做过一次专题讲座。的确,教育如果有美感相伴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重要的教育目标,而这一目标必须在流淌着美感的软、硬环境中,通过充满美感的老师、借助富有美感的内容和手段来实现。为了使教育的全部时空都充满美感,我们需要大胆想象,需要不断创造,需要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做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要通过这样的努力,使襟江教育成为学生一生中最美丽、最美妙、最美好的记忆!
  像育树那样育人
  ——校园标识图的故事
  走进襟江小学南校区大门,你的眼球可能会被综合楼顶那造型独特而又极富美感的两棵相叠的“树”所吸引;再漫步校园,各种形态的“树”随处可见(见下图)。这一图标是怎么诞生的?
其他文献
摘要:检视当下素质教育,不难发现非本质的素质教育、曲解的素质教育、简单化比附的素质教育掺和其中,误区重重。这一偏移,不仅影响了素质教育的理性、力度、内在一致性,而且影响了社会对素质教育的景仰度。因此,有必要廓清是非,澄清素质教育“不是什么”以及“不是不是什么”,从“反证”中“证实”。通过多视角对那些“不是”的对应概念意义的把握和确证,亦就同时佐证了素质教育之“是”。这样有利于实施真正本质意义上的素
经历了数次的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笔者看到,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强势、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屡见不鲜:教师往往讲得口干舌燥、激情昂扬,而学生却听得索然无味、神情漠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可想而知,更谈不上进步或发展。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出现了偏差:一是教学目标虚设,内容泛化,学段不分,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二是教学目标过多,一堂
【编者按】  时下,小课题(个人课题)在一线教师的科研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不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的教育科研总让老师觉得没有接上“地气”。在推广、普及微型课题(小课题、个人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苦苦探寻一条整合教育研究与学科教学的有效途径,使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实践证明,“研究课”是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本文结合课例探讨了什么是“研究课”、“研究课”的基本特
董洪亮 让思想的步子慢下来  李洪祥 让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嬗变  李洪祥 用自己的方式读懂永远的乡愁  郭志明 语文应该怎样教  姚敬华 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转型升级的探讨  时 敏 构建情趣课堂 实现有效教学  施建东 为学生的发展开辟新天地  赵 敏 此时“无痕”胜“有痕”  顾桂荣 活用教材 精心预设 促进生成  罗翠红 步入课堂对话的更佳处  周卫红 阅读教学须“去伪存真”  汪竹芳 默读静
摘要:提升品质是校本课程得以持续、有效发展的必要追求,尤其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校本课程的生存就会出现问题,更遑论发展了。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是校本课程品质提升的三个关键点。  关键词:校本课程;准确定位;创立品牌;精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7-0041-03    校本课程持续、有效的发
2010年11月13日,随着高亢昂扬的颁奖曲的奏响,常州市实验小学吴娟芳老师激动地登上了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的颁奖台,从省教科院基教所王一军副所长手中领取了一份红彤彤的证书:江苏省教科院基地学校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一等奖。吴老师笑得特别灿烂,因为,这天是她43岁的生日。  吴老师还清楚地记得刚刚接受任务的情景——  “吴娟芳,这次基地学校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由你上啊!”“我行吗?”学科主任的电话让她百感交集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幼儿音乐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很多老师怕上音乐欣赏课,上学期我市幼儿园音乐学科基地进行好课选拔,音乐欣赏课占比极少。有的欣赏课由于教师没有完全理解音乐,把握教材,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为了提高教师驾驭音乐欣赏教学的能力,我们选择了其中的一个教学活动——中班音乐欣赏《拍蚊子》,由笔者负责展开了优化教学研讨,并在全市进行了优化教学和现场沙龙研讨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这样的思想指引下,语文课堂上的阅读教学,学生和教师围绕文本展开多层次的对话,已成了一种常态。然而,在大量的语文课堂上,这种对话式阅读教学往往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强调了学生的“主人地位”,强调了师生
现行的小学牛津英语教材《Fun with English》要求五、六年级学生具备初步的写作能力。写是书面表达和一种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小学英语学习中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将英语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结合,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一、挖掘插图内蕴,会话练笔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能使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摘要:校本课程是新课程建设和实施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校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却存在诸多错误的认识:认为课程开发仅仅是专家的事,是自上而下的,开发校本课程会挤压必修课的时间,实施校本课程会对学校秩序产生负面影响等等。这些都是伪命题,学校的“多样化”,必然要有课程的“多样化”与之相适应,学校实现特色化,就会实现最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校本课程;“伪命题”;特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