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继承先贤的优秀精神文化,锻炼创造性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此,教学大纲就明确规定:中学生要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由于文言文语言形式和涉及内容这两方面同现代语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学起来很困难。深奥难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好比就是“天书”,使人望而生畏。因而中学的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难点。所以,探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很有必要。在这里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以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首先要“读”,训练语感,加深记忆
初中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才开始接触文言文,因此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文言文语感,文言文让他们感到文字生疏,他们阅读文言文甚至无法停顿断句。因此,要学好文言文, “读”要摆在首位。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如试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试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地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地听。在学生的个人试读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是那样读。另外,教师可以抓住文言文中一些易错字的读音或节奏易错的句子或重要的段落或全文进行范读。如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选贤与能”一句中的“与”应读“jǔ”。 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分组或者分角色朗读,然后全班齐读。教师一边验收读的效果,一边点评,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借助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就是翻译,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不仅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整个过程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能力,甚至会导致事倍功半。因此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采取保留、增加、调整、替换、删减等方法。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并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还不能理解的语句,须向老师请教以彻底解决。根据以上要求,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
三、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看学生读过了多少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们能否在学习新的文言文课文时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实际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 “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四、立足课内,联系课外,形成知识的延伸
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达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单单靠课本上那有限的几篇课文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并不断向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核心部分,课外指导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补充。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或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等。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复习了已学知识。另外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将更有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当然不止以上几种。但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潮流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开拓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
一、首先要“读”,训练语感,加深记忆
初中生由小学进入初中后,才开始接触文言文,因此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更没有形成相应的文言文语感,文言文让他们感到文字生疏,他们阅读文言文甚至无法停顿断句。因此,要学好文言文, “读”要摆在首位。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多,如试读、默读、吟读、诵读、个人读、集体读等。例如在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试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地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地听。在学生的个人试读后,教师让其他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是那样读。另外,教师可以抓住文言文中一些易错字的读音或节奏易错的句子或重要的段落或全文进行范读。如有些字的读音,同我们今天语言中常见的读法不一样,这就需老师的范读,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的“便要还家”一句中,“要”不读“yào”而应读“yāo”。《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选贤与能”一句中的“与”应读“jǔ”。 通过老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掌握住音节停顿。这时再引导学生对照课文下的注释默读。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分组或者分角色朗读,然后全班齐读。教师一边验收读的效果,一边点评,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树立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借助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要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就是翻译,但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都是逐字逐句地翻译,不仅将一篇完整的文章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整个过程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加学生的能力,甚至会导致事倍功半。因此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采取保留、增加、调整、替换、删减等方法。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并按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还不能理解的语句,须向老师请教以彻底解决。根据以上要求,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
三、注重实践,实施迁移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看学生读过了多少文言文,而主要是看他们能否在学习新的文言文课文时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做到知识的“迁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课文实际和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作正向迁移,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如学了《桃花源记》,就可选《五柳先生传》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性格。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 “鲜”等等。当然,也可以将文言词语和现代汉语中不同义的词进行迁移,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训练。
四、立足课内,联系课外,形成知识的延伸
要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达到课标所提出的目标,单单靠课本上那有限的几篇课文是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并不断向课外延伸。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核心部分,课外指导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补充。所以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地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或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论语》;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等。这种做法不仅让学生扩大了阅读量,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并复习了已学知识。另外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将更有利于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这样就把课堂教学向课外扩展延伸了,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了很好的挖掘。
文言文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当然不止以上几种。但不管用哪种教学方法,我们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只要我们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潮流中,迈出我们最坚实的步伐,开拓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