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一体化”的文学史生产——从“绪论”看1950年代四部文学史对新文学的界定和梳理

来源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xiumu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1950年代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1953)、张毕来<新文学史纲>(第一卷)(1955)、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1955)和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1956)等四部现代文学史的<绪论>(1)作为突破口,围绕对新文学的性质界定和文学史过程的梳理这两个问题,通过比较分析各部文学史的具体的理论运用和表述方式,探讨二十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生产存在走向"一体化"的趋势,并进而分析这种现象的状态、因由和其内在
其他文献
针对目前多孔介质微观孔隙结构表征参数与宏观参数相关性低、数据分散的问题,分析了压汞法存在的不足,结合毛管束模型理论,提出了一种用多孔介质的宏观参数渗透率和孔隙度计
对嘉荫断陷淘淇河组、永安村组、太平林场组、渔亮子组进行露头剖面、单井相分析、粒度分析,结合地震剖面解释及取样测试分析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查明断陷主要有河流相、扇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