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比较法的运用

来源 :杂文月刊(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h0208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是人们确定事物异同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心理学认为:两种不同的对象彼此诱导和相互感应,可以提高各种感知效果,有利于活跃思维,激发智力,加深理解,提高记忆.
  “语文教学中的比较”,便是“将有可比意义的几篇文章或几处语段组合在一起进行求同求异的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比较法教学,对学生来讲,其实就是一个搜寻异同,肢解认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思维相互产生兴奋,“求同存异”的结果 就有可能发现“新大陆”,而知识的“正迁移”也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完成。难怪有人说,教学中的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求同存异的思维方法,用已知启发未知,以新知巩固旧知。
  比较法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可用,值得大力提倡,通过比较探究课的教学,我明白了以下几点:
  第一、可比点的确定。
  这是比较法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教学中的比较,首先便必须考察所比较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么相同或者相似,要么不同,只有确定了可比点,才有可能开展比较。
  古诗《钱塘湖春行》与现代散文《春》,这两篇文章的体裁不同,但抒写春天的云淡风轻、水涨草绿、花迷鸟叫,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充分说明了作者对春的感悟确是心有灵犀,它们的“可比点”正是文章作者对春描写的相似之处。如果教师在讲解《钱塘湖春行》时引入朱自清的散文《春》进行比较,学生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便会更加透彻,而且还增添了对美丽之春的喜爱之情。
  第二、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这是比较法教学得以深入的关键。寻找“可比点”,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能在比较的基础上 “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探求更深层的意蕴,这可以说是比较法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还是举《钱塘湖春行》为例。同学们寻找诗文与《春》的“可比点”时发现,白、朱二作者虽然所处年代相距久远,但是对春天的认识和感知却是不约而同的。经过分析、讨论之后他们明白:诗、散文中所体现的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正好表现了作者都有一颗接近大自然的心,说明了两位作者审美观的接近。不仅如此,教师还要通过“伤春”的例子(比如“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无奈和彷徨,),说明“咏春”人的心态,从而告诉学生一个这样的道理:“一切景语皆情语”,景随情变,情随景生。通过纵横比较,学生会明白诗、散文之中情和景的关系。
  第三、总结规律。
  运用比较进行单元教学时,要注意总结共同性的规律。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课本,每单元都有比较课文的篇目。人物主次、事件详略的安排,都是围绕主旨来确定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指导学生认识“根据主旨确定人物主次、事件详略、”这一普遍规律,从而运用到课文分析、平常写作中去。
  吕淑湘认为:“成功的揭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又说“课堂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如果不会活用,任何教法都会变成一个公式。”所以运用比较法也要灵活运用,这个“活”便要靠教师本身的教学实践,而这来源于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事实证明,无论是教还是学,运用比较这种方法,解决语文教学中的各类矛盾,其功效不可低估。当然,要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在具体操作中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比较的对象要注意代表性,力求使学生通过比较,对某个知识点或某个问题的学习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程度。
  其次,确定了比较对象和内容后,可提前让学生预习,而教师更应认真备课,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尽量做到胸有成竹。只有准备充分,才能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
  第三,要注意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度把握好比较内容的难度。语文教学要研究学生,研究教材,从整体结合上去把握,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怎样才能做到从语文教学整体结合上去把握,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
  首先要用比较法去研究学生。把所教班级与同年级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基础、环境条件、家庭的配合及是否喜欢学习语文等,都加以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差距,为语文课堂教学正确运用比较法准备好第一手材料。
  其次,要运用比较法去研究教材。一册书单元与单元之间文体是否相同,比如小说单元与说明文单元,知识的侧重点当然不同,即便是同类文体篇目的知识,也得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去比较分析。
  为了使学生理解得更为透彻,更加全面地把握好知识点,有时候我们还可以将篇与篇之间联系起来,用比较法进行教学。如我们学习《孔乙己》时,就可将它与《范进中举》联系起来。把《孔乙己》和《范进中举》的命题作比较,把两篇文章的作者鲁讯和吴敬梓的时代、寫作背景及个人风格作比较,把两篇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孔乙己和范进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作比较。通过文章的题目、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全方位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尽管两篇文章的命题方式不同,作者的时代和写作背景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但从具体内容来看,却有着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通过具体环境和具体人物前后的比较,深刻地活画出范进的发疯,孔乙己的“阿q”形象,都是封建社会所毒害下的“产物”。通过这样的比较,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知识点,而且对小说在表达上的共同点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学会运用比较法进行语文教学,将所教的东西理顺、编排、透视到每个知识网点上,再复杂的内容学生学起来也不难。适中,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达到教学目的。
其他文献
侵犯财产犯罪是各国重点打击的犯罪类型之一,各国刑法学研究者均对这一犯罪类型进行了重点研究。然而,财产犯罪侵犯的法益为何,国内外刑法学研究者对此尚未达成共识,仍在不断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严重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有30%~40%的湖泊和水库遭受不同程度富营养化的影响,严重制约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的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也日趋严重,主要河
<正> 鹅颈指畸形主要是手指的伸肌腱与屈肌腱肌力平衡失调而引起的近侧指间关节过仲和远侧指间关节屈曲。原因很多,它可以是先天性的,亦可以属于后天的因素,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犯罪衍生犯罪是普遍的现象,并在世界范围内呈现不断增长之势,因此,要有效预防犯罪,就不能只单纯针对原发性的犯罪,而必须重点阻隔、截断犯罪的衍生。本文旨在分析归纳犯罪衍
摘 要:本文简要论述了小学语文如何实施有效预习,旨在重视预习,加强预习的有效性,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进而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便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实现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是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学生预习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课堂效率。那么,小学语文如何事
<正> 近年来,人们爱讲“危机感”。古往今来的大量事实证明,没有点危机感,不知“福兮祸之所伏”,总是要坏大事的。适时适度的危机感,是十分必要的。“危机感”是否越多越好?
期刊
外来生物入侵性传播是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的四大威胁之一,海洋外来生物在新的适宜生存环境中的异常繁殖,会对近岸海域的生态系统带来灾难性破坏,甚至导致本土物种的灭绝,严重威
所谓"美",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价值。美学不是研究美的表面现象而是研究美的本质问题。探究美的本质首先要发现美的存在,从而欣赏美、认识美,再通
本文利用东亚酸沉降监测网站(EANET)2001年的观测资料(覆盖东亚地区10个国家)及MICS-ASIA模式比较计划第二阶段各模式的模拟结果,比较分析了东亚地区酸沉降的分布特征,给出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