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音乐教育的普及化,在现如今大部分的音乐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注重音乐的知识化,而忽视了音乐的艺术化;越来越注重乐理分析能力,而忽视了音乐活动能力;越来越注重音乐的专业性,而忽视了音乐的大众性。音乐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一项大众性的素质教育,是由内而外的一种情感的表现与表达,学生是否掌握乐理知识、是否认识音符,并不是我们评判学生是否懂音乐的唯一标准,而应该注重学生的感性体验,关注不同学生在音乐中的情感表达与运用,这才是我们一线音乐教育者需要去做的事。
将感性音乐经验作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喜欢音乐,但是并不喜欢音乐课。大部分时候,我们过于注重音乐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往往忽略了学生为何喜欢音乐。我们接触音乐往往从听觉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听觉,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喜欢,则是这个时候开始产生的。有了初步的喜欢,学生往往会有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动力,这是我们需要紧紧抓住的一点。我们来看一个课例片段。
课例:苏少版四年级《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这段音乐带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教师:这样的音乐适合在白天还是夜晚?(学生:夜晚。)教师:非常好!那你到能不能自己用一种步伐或者一个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的感觉呢?
这个片段看起来很简单,教师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提出一些要求,或是一些引导,这个问题没有特定的答案,或者是整齐划一的实践,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却非常投入。每个人都是在对音乐有所感觉或者自我体验之后才会有好感,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有感性的了解,有感觉之后,才会愿意进行进一步的理性学习。如果刚开始就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讲解,那么对于音乐的理解就始终限制在一个表面的理解上,而没有形成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音乐理解。有了感性的情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感性的音乐经验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标。
感性音乐活动作为教学内容,鼓励个性化表现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强调音乐实践,让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对音乐的直接经验与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实践并不是在音乐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一些动作,或者是根据音乐内容编创一场音乐剧等等,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对于音乐实践的理解,在我们的音乐课中,如何细致并且有效地落实这一理念,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课例片段: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二年级《喇叭配唢呐》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活动。首先请你来听一听这段音乐,你觉得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音乐?(播放音乐素材)教师:非常好!我们都能感觉到音乐传递给大家一个热闹的场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在什么时候演奏的?(学生观看抬花轿视频)教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这段音乐是在结婚的时候演奏的。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看视频,古时候结婚是由四个人抬着花轿,新娘坐在花轿里面的。一台花轿一共是五个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每五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同学站在老师发的呼啦圈内,扮演新娘的角色,其余四位同学在呼啦圈外抬花轿。
教师:接下来,老师想请每组同学自己来设计一个抬花轿的步伐,在教室里走起来。
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花轿步伐,而且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天性的释放,并且在团队的活动中能够懂得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且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音乐实践需要做的。给予学生最大空间的实践余地,保留孩子音乐实践的个性化呈现。不是将音乐简单地作为动作背景,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来,将实践音乐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来展示。
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教学基本要求,真正实现美育
音乐教育其实是一种美育,是艺术情感教育,主要为了让学生用音乐去表达,唤起内在的自我情感。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引发学生的自主情感,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情感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或者直接用以代替学生的情感。
课例片段:苏少版三年级《嘀哩嘀哩》
教师:今天的课开始之前,老师让大家先来听一段音乐。听完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觉得这是一首描写哪个季节的歌曲?请同学们围成圆圈站好。
教师:这首歌是《嘀哩嘀哩》,也叫《春天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要跟着这首歌曲一起走进春天。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彩色的丝巾发给大家,你可以根据手上的丝巾颜色来把它想象成一件春天的事物,然后通过丝巾表现出它的形态。拿到丝巾后,可以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教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所想的春天的事物?教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播放这个音乐,请你用手中的丝巾跟着音乐,来表现出春天的这个事物,让老师来猜一猜。教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老师为你们鼓掌!我们都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的事物都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老师想请你们手中的事物动起来。教师: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事物与其他同学的事物组合起来,到圆圈中间来表现,展示结束后,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组合起来的事物不能超过3样,而且彼此之间要有联系、要有交流,每一个组合不超过两个乐句。中间有同学在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在原地稍等一会,等到中间的同学展示结束,下一组同学可以进入圆圈展示。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音乐声中,学生可以创造出很多种春天的图画。在这样的活动下,再让学生去学唱这首歌曲,不仅不用强调情感,连声音都不用过多去强调,因为,音乐在学生的心里已經根深蒂固。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音乐,因为在音乐活动中,他们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情感,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每一个人在音乐中都有存在的价值。
以上笔者的一些观点,正是在强调感性音乐实践与个性化感性音乐表达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音乐学科是美育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与表达空间。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创造这种可以展示个性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收获完整的自我情感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且不可复制的个体,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在音乐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内在能量。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实施音乐实践的时候,一定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表现,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化展现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
将感性音乐经验作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学生喜欢音乐,但是并不喜欢音乐课。大部分时候,我们过于注重音乐的理性思考与分析,往往忽略了学生为何喜欢音乐。我们接触音乐往往从听觉开始,有了一定程度的听觉,便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喜欢,则是这个时候开始产生的。有了初步的喜欢,学生往往会有进一步了解音乐的动力,这是我们需要紧紧抓住的一点。我们来看一个课例片段。
课例:苏少版四年级《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
教师: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音乐,请你们听一听,这段音乐带给你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教师:这样的音乐适合在白天还是夜晚?(学生:夜晚。)教师:非常好!那你到能不能自己用一种步伐或者一个动作来表现这段音乐的感觉呢?
这个片段看起来很简单,教师并没有做什么,只是提出一些要求,或是一些引导,这个问题没有特定的答案,或者是整齐划一的实践,但是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却非常投入。每个人都是在对音乐有所感觉或者自我体验之后才会有好感,也就是说,我们要先有感性的了解,有感觉之后,才会愿意进行进一步的理性学习。如果刚开始就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讲解,那么对于音乐的理解就始终限制在一个表面的理解上,而没有形成情感的共鸣和个性的音乐理解。有了感性的情感共鸣,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感性的音乐经验才是我们音乐教学的目标。
感性音乐活动作为教学内容,鼓励个性化表现
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强调音乐实践,让学生可以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对音乐的直接经验与丰富的情感体验。音乐实践并不是在音乐的基础上简单地添加一些动作,或者是根据音乐内容编创一场音乐剧等等,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对于音乐实践的理解,在我们的音乐课中,如何细致并且有效地落实这一理念,需要我们花大量时间去思考和实践。
课例片段: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教程二年级《喇叭配唢呐》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体验一种不一样的活动。首先请你来听一听这段音乐,你觉得在什么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音乐?(播放音乐素材)教师:非常好!我们都能感觉到音乐传递给大家一个热闹的场景。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是在什么时候演奏的?(学生观看抬花轿视频)教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这段音乐是在结婚的时候演奏的。同学们有没有仔细观看视频,古时候结婚是由四个人抬着花轿,新娘坐在花轿里面的。一台花轿一共是五个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组合,每五个同学为一组,其中一同学站在老师发的呼啦圈内,扮演新娘的角色,其余四位同学在呼啦圈外抬花轿。
教师:接下来,老师想请每组同学自己来设计一个抬花轿的步伐,在教室里走起来。
在这样的一个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设计出各种不同的花轿步伐,而且每一组都有不同的表现,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天性的释放,并且在团队的活动中能够懂得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且表现出自己想要表现的东西,这才是我们的音乐实践需要做的。给予学生最大空间的实践余地,保留孩子音乐实践的个性化呈现。不是将音乐简单地作为动作背景,而是让学生参与到探索音乐的过程中来,将实践音乐作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来展示。
实现自主情感体验为教学基本要求,真正实现美育
音乐教育其实是一种美育,是艺术情感教育,主要为了让学生用音乐去表达,唤起内在的自我情感。我们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引发学生的自主情感,而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情感简单地传递给学生,或者直接用以代替学生的情感。
课例片段:苏少版三年级《嘀哩嘀哩》
教师:今天的课开始之前,老师让大家先来听一段音乐。听完说一说,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你觉得这是一首描写哪个季节的歌曲?请同学们围成圆圈站好。
教师:这首歌是《嘀哩嘀哩》,也叫《春天在哪里》,今天我们就要跟着这首歌曲一起走进春天。
教师:现在老师要把这些彩色的丝巾发给大家,你可以根据手上的丝巾颜色来把它想象成一件春天的事物,然后通过丝巾表现出它的形态。拿到丝巾后,可以先自己想一想,试一试。
教师: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所想的春天的事物?教师:接下来,老师继续播放这个音乐,请你用手中的丝巾跟着音乐,来表现出春天的这个事物,让老师来猜一猜。教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好,老师为你们鼓掌!我们都知道,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天的事物都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老师想请你们手中的事物动起来。教师:同学们可以将自己的事物与其他同学的事物组合起来,到圆圈中间来表现,展示结束后,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组合起来的事物不能超过3样,而且彼此之间要有联系、要有交流,每一个组合不超过两个乐句。中间有同学在展示的时候,其他同学在原地稍等一会,等到中间的同学展示结束,下一组同学可以进入圆圈展示。
(教师再次播放音乐,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在音乐声中,学生可以创造出很多种春天的图画。在这样的活动下,再让学生去学唱这首歌曲,不仅不用强调情感,连声音都不用过多去强调,因为,音乐在学生的心里已經根深蒂固。学生在这样的音乐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喜欢上了音乐,因为在音乐活动中,他们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音乐情感,是一种自我情感的表达与传递,每一个人在音乐中都有存在的价值。
以上笔者的一些观点,正是在强调感性音乐实践与个性化感性音乐表达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音乐学科是美育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更能凸显学生的个性化,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与表达空间。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创造这种可以展示个性化、面向全体学生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可以在音乐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收获完整的自我情感体验。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且不可复制的个体,每个孩子对音乐的理解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孩子在音乐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都是不可替代的内在能量。我们在设计教学环节、实施音乐实践的时候,一定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化表现,给予他们更多的个性化展现的课堂,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让音乐属于每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