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应用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我校从2006年开始“自然分材”教学研究。“自然分材教学就是教师让教学内容随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自然分化,并指导学生研究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学理论与实践形态。“自然分材”教学旨在弱生进步、优生更优、全体齐发展。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学校现已确定了“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模式,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自学、探究、应用、测评四个彼此联系、相互交叉的环节。为有效落实这些环节,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还设置了“指导教学书”、“小组合作”、“知者先行”、“信息沟通牌”等教学辅助策略。我所在的信息技术组在充分学习“自然分材”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围绕“自然分材·四环节”,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下面,我就“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谈谈自己的体会。
  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自然分材”强调“感情调节”、“情智相长”。情可生智,智能富情。愉悦的心情可以促进记忆与思维活动。无论教学之初,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设计激发动机、引发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
  例如,在讲授Flash课程《遮罩层》时,我创设这样情境:首先播放《大内密探》中“颁奖”的一段视频,在学生观看视频的同时,我提醒他们留意视频中的聚光灯效果。看完视频后,我提问:“同学们,在Flash中也可以实现聚光灯效果,你想试试吗?”“聚光灯”在焦点人物间随意晃动的电影效果,让学生羡慕不已,一想到自己也能制作这样的效果,个个都跃跃欲试,学生的设计与操作欲望得到了提高,本节的教学就由此而展开。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让学生身心愉快的情境,可以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整个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自学,养成学习习惯
  自学,即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依据教材或《指导教学书》进行独立学习,这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当然,自学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毫无目的的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般说来,教师的指导主要包括:①让学生带着问题学,②提供思路,要求学生完成逻辑体系。因此,教师课前要做足功课,从学生已学知识出发,找到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衔接点。同时,教师制定的自学任务不宜过难,要让学生的自学顺其自然,一气呵成。
  案例1,在讲授《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时,我让学生在10分钟内阅读完教材6~9页的内容,思考并写出下列问题的答案:①哪些信息技术用于学习?哪些用于生活?哪些用于生产?哪些用于研究?哪些用于国防?②举例说说信息技术对人类都有哪些不利影响。
  案例2,在讲授Flash课程《路径引导动画》时,课前,我在《指导教学书》上编写好瓢虫沿曲线爬行的操作步骤。自学时,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导教学书》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瓢虫爬行”动画的制作。
  多数情况下,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指导教学书》都能独立完成较为简单的任务。因此,凡能自学的内容,教师要尽量让学生自学,要相信学生,助其成长。在这点上,教师要信奉“相信学生、解放学生”的道理。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求学生独立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实际就是锻炼他们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过程,对培养其学习能力、养成主动学习习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探究,发挥主体作用
  探究,由交流、讨论、精讲三个二级环节组成,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交流与讨论由小组同学共同完成,精讲由教师讲授为主引导完成。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先交由小组同学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精讲共同得出结论,以上三个环节的结合是实现师生、学友互动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形式。
  例如,在讲授Flash课程《路径引导动画》时,我给出的探究任务是:可不可以绘制一个矩形(或椭圆)作为引导层,让瓢虫沿矩形(或椭圆)边沿爬行,我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将得出的结论与同桌交流、相互印证。在实施探究前,学生通过自学已初步掌握添加引导层、对象吸附到路径端点做运动的技能,但只是一个“照样画葫芦”的技能。然而,作为本节的重难点引导层与被引导的关系、引导路径非封闭,他们并没有深入理解。因此,将这两个知识点融于一个探究任务,抛给学生去讨论、去交流,最后由教师精讲共同得出结论。通过这样的探究历程获得的知识,比只靠教师示范讲解获得的知识效果更好、记忆更持久。
  在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下,让学生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并鼓励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团队意识都有好处,它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应用,形成学习能力
  应用,主要以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当堂练习为主。通过完成综合性较强的任务对探究结论进行验证与巩固,师生共同总结规律,确定方法,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应用与迁移。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一是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小结,二是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会联系生活实际,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例如,在讲授《图文混排》时,学生通过自学与探究已初步掌握绘制艺术字与自选图形技能技巧。在应用环节,我给出的任务是:设计制作一枚图章。将学到绘制环形艺术字、五角星、空心圆或空心矩形等技能技巧用于设计制作自己心仪的图章,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昂,完成任务也比较顺利。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并实现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精选相应的应用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已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新任务。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加深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总结技能技巧的使用规律与方法,能最终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形成学习能力。
  测评,提高教学质量   测评,主要由检测、评价组成,是“自然分材”教学模式的一个关键环节。其目的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总结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测时,我通常会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以选择题或填空题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完成题目来达成知识与技能的落实与过关。评价时,我通常会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评价与互动评价,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欣赏他人的作品,在评价中让他们互相启发、相互激发灵感,最后产生思维的碰撞,制作出更精美的作品。当然,只有自评与互评的课堂评价是不全面的,教师的点评也很必要,它让学生认识自己“学会”的过程是否合理有效,在学习中使用的方法是否得当,普遍存在的细节问题是否得到修正,与小组的合作是否成功。因此,有效的教学测评,对培养学生反思纠错能力、加深成果体验、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让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充实、更加灵活。
  辅助策略,细化教学环节
  1.《指导教学书》由教师课前编好,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效果评价标准等部分。一节课一份《指导教学书》,既是教师的教案,也是学生的学案,教学前要求学生先通读,然后以此为蓝本按步骤进行学习。
  2.知者先行,由于学习能力有差异,那么“吃不饱”现象就会存在。因此,制定适当的“知者先行”任务,让掌握了当下教学内容的学生不用坐等他人,继续前行。这对学生来说,可以多学精进;对教师而言,可以获得额外教学质量。
  3.小组合作,目的是以优生带动弱生,既激励优生,又促进弱生。优生帮助弱生的过程,也是分析问题、整理思路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知者先行”,也解决了教师全面辅导学生精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小组合作既锻炼了学生合作能力,也实现了弱生上进、优生更优、全体齐发展。
  4.信息沟通,借助网络教学平台时时接收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信息,教师既可以了解各个环节的进度,也可以了解哪些学生进入“知者先行”,哪些学生需要帮助。暂时不懂的学生可以通过发送消息、“举手”等方式表明自己需要帮助,免于举手“公示”的尴尬,既科学又人文。
  当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模式并非顺风顺水,它也存在不少问题,它需要我们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唯有这样才能让这种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应用得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其他文献
目前在综合性大学及师范类院校中,如何建立顺应不断变化的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进程发展的新时期高素质的舞蹈钢琴伴奏教师教学队伍建设、怎样提高舞蹈钢琴伴奏教师整体素质、增
山西省位于北纬41°~34°,东经115°~110°之间,形成一个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平行四边形。境内生态类型多样,北部区域无霜期只有130~140天,南部区域无霜期200天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特有的历史意义、民族内涵及精神财富需要更多人认识、了解、继承与发扬。因此,本文将以新时代下的大众传播
我国足仪次于美国的最大玉米种植和消费国。2011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3309.0万hm2,较上年增长2.09%;产量1.79亿t,较上年增长3.2%。而自2000年以来的10年间,山两玉米种植面积增长95.2%,远高于
为了研究"产后康"防治奶牛产后瘫对免疫机能的影响,选择了平均胎次为3,预产期为产前5 d的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分为健康组,病理组,治疗组和预防组4组,用试剂盒测定了血清中IgM,I
利用LabVIEw的多线程技术开发了冲击振动系统动力学实验台的控制系统,并设计了数据采集分析软件。该软件通过非NI的多功能卡实现了对2只两位三通电磁阀的换向控制及多个通道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