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
【机 构】
:
上海中医药大学岳阳临床医学院 200437;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20003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痈”和“疽”是中医外科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灵枢·痈疽》所载二者的区别被历代医家奉为圭皋,但后世医家在实际运用中却常混淆不清.通过对先秦至隋唐时期相关医学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梳理“痈”“疽”二者概念演变的大致脉络,发现此二者的区别除《灵枢·痈疽》所述内容外,还在于二者词性和字义不同,即“疽”仅用于疾病的名称使用上,均为名词;而“痈”字通过假借的方式使其字义逐渐丰富,除表示病名外,还用于特指某具体病灶、表肿胀、表壅滞和浮肿之意,既可为名词,亦可为形容词.二者在古籍中有着看似混乱,实则规律的运用.
其他文献
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恶性度极高.细胞色素P450 2El基因(CYP2E1)作为一种重要的Ⅰ相代谢酶参与多种致癌物的代谢,其位点多态性可影响自身表达[1].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CYP2E 1-1239位点多态性与小细胞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唐山工人医院和唐山市人民医院自2008年3月至2012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203例小细胞肺癌患者.406例对照为唐山地区
“五不翻”理论是我国唐朝高僧玄奘大师对佛经翻译的主要理论之一,是针对佛经梵昙语言本土化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保留原音不予翻译的方法.该方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佛教词汇的本意
主要利用梵汉对勘和比较的方法,讨论汉译佛经中的两组天竺药名——萨折罗娑(白胶香)和苜蓿,并简要辨析这些药物在印度佛教僧团医疗中的主要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