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小妇人之城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ich_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伏”,这是阆中人对阆中的介绍。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玄学的描述太过云遮雾罩,最直观的感受是阆中三面环水(嘉陵江),古城像一尊铜器被温养其中。的确,这在古代是很重要的战略要地,敌方进攻只能顺水而来,只要扼守住水道,城池就可安然无恙。而现在,一座城市有水且是活水,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想起,心里自然就会泛起某种温婉、湿润、水灵灵的感觉。但是,把这种美好感觉放到阆中古城,似乎又有些不妥,这水溯流而上是广元和陕西的略阳,往下经重庆入长江,对于城市来说,这水过于磅礴,过于奔放,不停留,少回环,也跟温婉联系不起来,如此,想把阆中比作江南小女子,显然有些不着调。
  江边有古榕,亭亭如盖,树下小酌,原本是很诗意的事情,但是为了防洪而筑的江堤线条过于生硬地破坏了这种诗意。而且菜品比较平庸,等吃完往回走,一路上却回忆不起自己到底吃了些什么。据说,阆中本地人是不喜欢在外边吃饭的,外地人惊讶于这一江的水和江边的榕树,但是本地人却对这些场景司空见惯了,兴趣自然就少了。到了傍晚,他们把临街的前门一关,然后穿过长长的走道,进入后院里的另一片天地。阆中人就在后院的小天井里摆一方小桌,炒几个小菜,自得其乐。
  在阆中的一些餐馆吃过饭,总体感受是阆中人仿佛不喜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感觉阆中人骨子里那种豪爽气少些;而相反,作为盆地气候,闷和潮是少不了的,所以,阆中又似乎温婉不起来。因此,我一直觉得阆中更像一个小妇人,穿着朴素,举止平常,甚至平淡,更在乎拣菜摘草的乐趣,而非大雅大俗的冲动。
  嘉陵江边,有中年男人兜售书籍,有诗集,有散文集,都是本地作者的作品。作品质量看起来较为一般。兜售自己身边作家的作品,原本是对于本土文士的看重和推崇,但也不能不说阆中人心里有一种无人能说破的自恋或者自怜,这或许也是小妇人特有的心态。
  大气似乎不足,小家又算不上碧玉,这或许就是阆中。
  
   一
  曾经的繁华毕竟已经成为烟云,水码头已经听不到水声。我曾经怀想在一间木板的小屋里,一张木板的床上,侧耳倾听江上渔歌声沿着一级一级长着青苔的石阶而上,但这的确是一份奢望。
  据说,水码头曾作为嘉陵江青龙帮帮会头目的住所,其前世可追溯至明朝,且代代有修缮。而现在是一家客栈。
  跟其他的民居一样,水码头一头临街,一头面水,基本是一个长方形,或者说水码头就是当地民居的放大版。因其长,而分为多进,有小厅,有天井,有二层小姐绣楼,有雕花会客大堂。天井九个,厢房数十间,中庭植银杏,叶落满地,中秋有桂花,花穿窗棂。
  文字的表述似乎过于风雅,其实站在前青龙帮帮会所在地,还是会有某种压抑感。或许因为阆中三面被水隔断,土地并不那么容易获取,在修房造屋的时候必然不能过于写意,相反,紧凑和朴实的风格倒隐约可见:虽是木楼,却并不高大,虽有客厅,也并不宽敞,虽是雕花窗棂,却说不上精致入微,即便有看似华贵的外表,但仍显出小心谨慎包裹自己的内敛或心态。
  青龙帮帮主大概没有去过如上海之类的大都市,眼界可能算不上太开阔,所以建筑也不具备大开大合之势,特别是敞亮感不足,如果是阴天,不点灯大概很难看清脚下的门槛;也似乎并没有受到江南文化的熏陶,那种精致小雅之风调也无从体现。只是作为一方人物,在动土木的时候,手笔比周围人气魄要大,这是肯定的。但是,却仍在骨子里透出某种乐于偏安的心态。
  古城里的张家古院、杜家大院算是气势比较大的,可比肩于水码头,其风格大致一般。
  
  二
  阆中的张桓侯祠俗称张飞庙,算是比较有名的一处景点。全国的张飞庙有好几处,每一座庙背后都有张飞墓,庙与墓是连在一起的。但阆中的墓看起来要正宗一些。河北涿州是张飞的老家,据说,涿州的张飞墓是从阆中张飞墓捧了一捧土回去建庙修坟而成。重庆云阳也有张飞庙和墓,世人所传张飞头在云阳、身在阆中,实际推测起来有些不可信。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要把张飞的头从阆中偷运到重庆云阳,且要保存完好,难度可想而知。张飞庙里有许多名人政要题写的牌匾,但也有莫名其妙的,比如,其中一块匾额题的是“灵奥无边”,说是某屠夫协会送的。历史上的张飞本是一个文化人,书法尤其是八分体(隶书)写得颇见功底,都是拜罗贯中之赐,被塑造成了一个黑脸屠夫。可见,传说比历史更深入人心。
  张飞作为北方人,且带兵打仗,骨子里自然有着一种天然的豪气,但是入川之后,却似乎并没有把他性格中粗犷的东西带给阆中。至少,张飞给阆中的影响并不常见诸于史册。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内在气质其实很难发生改变,即便猛如张飞者,也未必能使一方人文有所变化。足见阆中这种勇猛不足、精细欠奉的小妇人性格,实在是根深蒂固。
  
  三
  贡院,即乡试之所,取意为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全国最有名的贡院可能要算南京的江南贡院,而阆中这偏远之地也有贡院,是因为顺治九年壬辰(1652),“全川未靖,补行辛卯科乡试,围设保宁府”,“ 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在保宁,至康熙二年癸卯(1663)始移成都”。贡院是考举人的地方,作为士子,考上了举人之后必然会奔进士这一理想而去。一般来说,一个相对安静的地方更适合读书、考试,小小的阆中历史上总共出了四名状元就是例证。中状元叫大魁天下,那是何等荣耀,梁颢82岁中状元作为一个真实的案例是有据可查的。
  阆中出了四名状元,说起来很荣耀,但是四名状元在历史上都寂寂无名,换而言之,这些状元在性格上、气质上,都显得平庸,既少大江东去的豪壮,也缺丝竹江南的细腻,随大流者当然无大成。
  这也许不能怪那些状元们,作为阆中这方水土养出来的读书人,其性格少冲动、多守成,连水码头上的青龙帮都不能惊天动地,何况一些本就信奉中庸之道的读书人?
  
   四
  在阆中,还有一样东西不能不提,就是醋。阆中历史上又叫保宁,保宁醋与山西老陈醋并驾齐驱。阆中的醋酸中自带三分香气,尤其是各类果醋。所以,外地人到了阆中,找个小小的醋吧坐下来喝一小杯,算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前些年去阆中,满街都是醋吧,只要天色尚早,都可以进去安静地品上一品。现在醋吧似乎少了,改成了醋泡脚,小小的长方形的屋子里,两排沙发面对面,把脚泡在一桶醋里,颇有享受之感。不过无论是喝醋还是泡醋,醋终归是醋,体验到的都是一种小妇人的朴实。
  当地人说起阆中都比较自豪,说阆中与丽江、都江堰是中国三大养生福地。但是,阆中给人的感觉总不是那么形象鲜明——阆中不具备丽江东巴文化的神秘感,阆中也缺乏都江堰因水而起的道家气,其实很难说阆中有什么突出的特质,就像一个普通妇人,总让人在回忆的时候想上半天。
  阆中似乎很讲究风水学,古城里有一座专门的风水博物馆,风水博物馆里介绍阆中的地理位置,说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面围合,前有水口,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态,言下之意,这是天下难得的风水宝地。但是这有些让人怀疑,因为古城的小街小巷像一把扇子的骨,由中心点向外辐射,每一条小巷都通向江边,而且似乎都由高到低。所以如果稍加留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下坡。从疏通水道的角度看这是有道理的,古城积水总要找个流向,而最好的流向就是江中。但是从传统的风水的角度看,流水穿堂而过,是不聚财的表现,是风水师们所忌讳的。
  不过从风水的地理位置角度来看,或许也能看出阆中人性格的某些源头——阆中古城呈封闭或半封闭状态的地形,这似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阆中人守成的天性。
  一座相对守成的城市,或许不太宜于现代发展,却似乎宜于外地人闲云野鹤。
其他文献
为了加快专业教学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使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在以后工作中的竞争能力,让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和应用外语,用外语
没到迪拜之前,只从地图上看,以为它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从香港坐上舒适的、全世界最豪华的阿联酋航空公司的飞机,就想象着究竟是怎样的国家才能拥有如此一流的飞机和服务。阿联酋航班上空中小姐的服饰非常特殊,她们头戴一顶耀眼的红色小圆帽,脸上蒙着白纱,露出的大眼睛流光顾盼,身着土黄色的制服,浑身上下尽现伊斯兰服饰风格。飞机上的装置都极具人性化设计,每个座位前的靠椅背上都装有一台液晶小电视和一个遥控器,人们可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建立在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与工作组织之间的关系,自然是最重要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我国,国家、集体和个人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并不能消除不同利
本文对公共艺术发展史上的著名作品《倾斜的弧》进行了介绍,并从作品本身和作品的影响力出发,分析、讨论了公共艺术的内涵、价值及其对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影响。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失误。研究这些失误,是为了更好地掌握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使高中文言文教学在全面、深刻理解《课标》的基础上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新课程;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0)08-0124-02    文言文中结晶着
生活是教育的原点,生活力作为青年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劳动及劳动教育紧密相连。劳动教育将生活、实践、教育进行有机整合,具有生活性、实践性和教育性。通过对劳动教育的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