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石油短缺是个无需争议的事实。但近来由于伊拉克问题造就的紧张局势,人们对国际油价上涨对中国经济的不利方面被过分扩大了。实际上,油价上涨可能正在给中国提供一个新的战略机会。先“死”的可能是中国的竞争者
从战略意义上看,石油涨价并非就是威胁、挑战。实际上,涨得越高,我们的战略机会越大。
石油涨价对我国的石油上游产业而言是有利的。因为中东石油每桶成本在5~7美元,而我们,比如我国的主力油田大庆,每桶成本需15~17美元。因为很多油井都到了开采后期。油价在适当高位,我国的石油产业才有参与的机会。至于下游资产占主要比重的“中石化”,原材料涨价对他们的压力增大,这是不需要论证的。但这不意味着下游产业没有机会。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两个旅行者在旅途中碰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蹲下系鞋带。另一个人问他:“你系鞋带干什么,你打算跑过老虎吗?“蹲着的人回答:“我用不着跑过老虎,只要跑过你就行了。”跑过竞争者就安全。石油涨价可能正在给中国一个跑过竞争者的机会。
在我们国家的周边集结着一个过剩的、庞大的石油石化下游产业生产能力,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过去我们石油、石化生产能力的发展受到困扰,主要来自这些生产能力的竞争。在三大基础材料生产中,钢材、水泥的产量我们早就是世界第一了,只有乙烯还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那么在石油涨价情况下,谁先死?谁最先被“老虎”吃掉?不是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内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作支撑。下游市场即或因价格上涨而紧缩,但需求量仍足以支持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还有机会。加入WTO还没到允许海外成品油自由进入的5年期限。而我们的竞争对手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可能“死”了就爬不起来了。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长期有利的重大历史机遇。高油价可能提供战略储备建仓的有利时机
近来,很多人们在关注石油问题时呼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其实,石油的战略储备问题早在2000年中央工作会议时就已决定,2001年3月又将它明确写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十五”计划,并公开向全世界宣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来就不是为应对“短缺”而建的。这是一种应对重大国际政治、军事危机的政府储备,而不是为企业应对国际市场价格风险而建的储备。石油战略储备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就像核武器,可能一辈子都不用,但不能没有。
由于石油战略是买来长期不用的,不可能像商业用油那样“高进高出”,因而其建仓成本就需要格外斟酌。比如说买5000万吨油,不仅高买价需要长期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机会成本会很大。因为这5000万吨油款的利息也要不断地增加。20元一桶的油与10元一桶相比,机会成本就要高一倍。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建仓机会。
当前,由于美国对伊拉克开战这突发事件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以及国际大资本的炒作,国际油价可能会持续走高。高油价肯定会对我国经济有影响。但石油价格即便涨到每桶40~50美元甚至更高都并不可怕。因为高价位可能会给中国提供一个“草船借箭”机会,一个以低廉成本建立战略储备的机会。
高油价反而有建立储备的机会。为什么?因为高油价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是中国在这个价位上买油。而基本的石油供给和需求平衡关系并不支持这种高价位。没有客观物质基础,油价上去了很快还会落下来。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买油,而是卖油,那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油价涨到40美元一桶时我们先卖出5000万吨,因为期货市场上是可以先卖后买的,等价格降低到20美元一桶时我们再买回1亿吨。与此前的5000万吨“沽单”平仓后,我们手里还有5000万吨“多单”。这5000万吨的成本是多少?是零。每桶价格是零。
当然,上述所说的市场是指期货市场。国际油价形成有其特殊性。目前的国际油价是一种间接定价方式,是通过期货价格来确定现货价格的。
在这种博弈中,我国和那些经济大国相比,拉高油价对谁的风险更大?对方。而不是我们。脱离实物供求关系,把油价过度拉高是需要极其昂贵的资金成本的。除非风险市场上的投机资本有足够多、且可长期使用的资金作支持,能把这种高价位支撑若干年而不在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我们的经济可能承受不了。但是这个假定的前提是谁有这样近乎无限多的资金,谁能长期承受这样大的投机成本。实际上,国际油市上的投机资本即或有心实现这样一个局面,国际金融资本也不能支持。因为巨额信贷资金陷在石油期货市场上长期脱不出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也承受不了这种巨大风险。因此,由于基本的实物供求关系作用,油价总会在某个时候降到合理的位置。而且一降就会一下子降很多。那个时候,说不定中国就有了不要钱的5000万吨油,也许1亿吨。这种“草船借箭”可能给我们带来零成本的战略储备。当前价格形势能够承受石油涨价的影响
高油价肯定会对石化及下游产业产生不利影响。但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有利于应对这种局面的的经济运行形势下。这个形势就是低物价。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物价的低位运行使我们能够承受得起石油涨价带来的影响。在物价连续14个月负增长之后,2003年1月,我国的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仅为0.4%。这个微弱正增长的背景是前期成品油上涨25%。物价涨幅0.4%意味着我国仍处在远离通货膨胀的区间,意味着我们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能够承受石油涨价的代价。而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威胁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可能要比我们大得多。高油价也许正在给我们提供一个重大的战略机会。只要我们把握得好,“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油价上涨可能会对汽车需求形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大。因为在我国的成品油市场中,真正短缺的主要是柴油,而汽油是过剩的。200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00多万吨。由于生产构成中“柴汽比”的限制,进口那么多石油,提取柴油后我们还得想办法把多余的汽油卖到国际市场上去。因此,目前的汽车增长并不直接带动原油进口量的增长,至少现在我们没有这个短缺危机。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油品进口构成来缓解油价压力。例如石瑙油是重要化工产品。它在石油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却为生产石瑙油进口了大量原油。所以有专家提出来应该调整进口产品结构,多进口一些石油的下游产品,直接进口石瑙油能够大比例地缩小原油进口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煤炭液化、气化,发展核能取代石油,提供更清洁廉价的能源。中国已形成应对石油短缺的对策体系
在应对石油短缺的讨论中,很多人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充分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对目前的形势没必要紧张过度。
首先,世界不缺油。现在有很多事实支持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不缺油。实际上,不管打不打仗,石油的实物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大体平衡。现在判断,石油供应甚至略大于求。目前有很多报道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又来了,这是没有根据的。伊拉克现在出口的石油只是完成“石油换食品”计划的那么一点,它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只有0.2%,微不足道。而且全世界的油、气资源供给量很充分。实际上在过去一两年中,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并非只有对伊开战一件事。作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俄罗斯的一些做法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无法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此外还有巴拿马运河提价12%,委内瑞拉两次政治危机(一次总统政变,一次工人罢工),中东的巴、以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对油价的影响都不比对伊开战小。但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是影响油价的短期因素。目前,全世界的石油供给能力不是短缺,而是过剩。这才是影响油价的长期因素。最近若干年来,我们听得最多的消息是石油输出国主动增产或减产以调节油价。当石油输出国组织还可以用增、减产量来影响油价,也就是说全世界的石油供求关系仍主要受供给政策影响的时候,这个世界并不缺油。只有人们经常听到美国打算对私人汽车实行汽油配给制度,或者日本政府打算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石油代用品的技术开发时,石油短缺才真的到来了呢。
其次,中国不缺对策。目前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至少包括6个层次。这6个层次:
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减少对油气的依赖。譬如煤炭的气化、液化利用,继续开发核电等。
二是建立资源储备,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储量,恢复和保持生产能力与后备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即“采储比”。
三是建立战略储备。
四是逐步建立需求大户的企业义务储备。
五是培育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譬如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者远期合约交易制度。
六是建立期货储备,譬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战略储备只是其中之一。
从战略意义上看,石油涨价并非就是威胁、挑战。实际上,涨得越高,我们的战略机会越大。
石油涨价对我国的石油上游产业而言是有利的。因为中东石油每桶成本在5~7美元,而我们,比如我国的主力油田大庆,每桶成本需15~17美元。因为很多油井都到了开采后期。油价在适当高位,我国的石油产业才有参与的机会。至于下游资产占主要比重的“中石化”,原材料涨价对他们的压力增大,这是不需要论证的。但这不意味着下游产业没有机会。
有个故事可以说明问题。两个旅行者在旅途中碰到了一只老虎。其中一个人马上蹲下系鞋带。另一个人问他:“你系鞋带干什么,你打算跑过老虎吗?“蹲着的人回答:“我用不着跑过老虎,只要跑过你就行了。”跑过竞争者就安全。石油涨价可能正在给中国一个跑过竞争者的机会。
在我们国家的周边集结着一个过剩的、庞大的石油石化下游产业生产能力,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我国的台湾省。过去我们石油、石化生产能力的发展受到困扰,主要来自这些生产能力的竞争。在三大基础材料生产中,钢材、水泥的产量我们早就是世界第一了,只有乙烯还严重短缺,需要大量进口。那么在石油涨价情况下,谁先死?谁最先被“老虎”吃掉?不是我们。为什么?因为我们国内有很大的市场需求作支撑。下游市场即或因价格上涨而紧缩,但需求量仍足以支持我们的生产能力。我们还有机会。加入WTO还没到允许海外成品油自由进入的5年期限。而我们的竞争对手没有这个条件。他们可能“死”了就爬不起来了。这个机会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长期有利的重大历史机遇。高油价可能提供战略储备建仓的有利时机
近来,很多人们在关注石油问题时呼吁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其实,石油的战略储备问题早在2000年中央工作会议时就已决定,2001年3月又将它明确写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的“十五”计划,并公开向全世界宣布。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个中长期发展战略是一个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
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中国能源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来就不是为应对“短缺”而建的。这是一种应对重大国际政治、军事危机的政府储备,而不是为企业应对国际市场价格风险而建的储备。石油战略储备是一种防御性的威慑力量,就像核武器,可能一辈子都不用,但不能没有。
由于石油战略是买来长期不用的,不可能像商业用油那样“高进高出”,因而其建仓成本就需要格外斟酌。比如说买5000万吨油,不仅高买价需要长期占用大量资金,而且机会成本会很大。因为这5000万吨油款的利息也要不断地增加。20元一桶的油与10元一桶相比,机会成本就要高一倍。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建仓机会。
当前,由于美国对伊拉克开战这突发事件对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以及国际大资本的炒作,国际油价可能会持续走高。高油价肯定会对我国经济有影响。但石油价格即便涨到每桶40~50美元甚至更高都并不可怕。因为高价位可能会给中国提供一个“草船借箭”机会,一个以低廉成本建立战略储备的机会。
高油价反而有建立储备的机会。为什么?因为高油价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是中国在这个价位上买油。而基本的石油供给和需求平衡关系并不支持这种高价位。没有客观物质基础,油价上去了很快还会落下来。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买油,而是卖油,那情况可能就不一样了。比如说,油价涨到40美元一桶时我们先卖出5000万吨,因为期货市场上是可以先卖后买的,等价格降低到20美元一桶时我们再买回1亿吨。与此前的5000万吨“沽单”平仓后,我们手里还有5000万吨“多单”。这5000万吨的成本是多少?是零。每桶价格是零。
当然,上述所说的市场是指期货市场。国际油价形成有其特殊性。目前的国际油价是一种间接定价方式,是通过期货价格来确定现货价格的。
在这种博弈中,我国和那些经济大国相比,拉高油价对谁的风险更大?对方。而不是我们。脱离实物供求关系,把油价过度拉高是需要极其昂贵的资金成本的。除非风险市场上的投机资本有足够多、且可长期使用的资金作支持,能把这种高价位支撑若干年而不在乎。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我们的经济可能承受不了。但是这个假定的前提是谁有这样近乎无限多的资金,谁能长期承受这样大的投机成本。实际上,国际油市上的投机资本即或有心实现这样一个局面,国际金融资本也不能支持。因为巨额信贷资金陷在石油期货市场上长期脱不出来,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也承受不了这种巨大风险。因此,由于基本的实物供求关系作用,油价总会在某个时候降到合理的位置。而且一降就会一下子降很多。那个时候,说不定中国就有了不要钱的5000万吨油,也许1亿吨。这种“草船借箭”可能给我们带来零成本的战略储备。当前价格形势能够承受石油涨价的影响
高油价肯定会对石化及下游产业产生不利影响。但目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有利于应对这种局面的的经济运行形势下。这个形势就是低物价。
从国民经济整体看,物价的低位运行使我们能够承受得起石油涨价带来的影响。在物价连续14个月负增长之后,2003年1月,我国的物价指数上涨幅度仅为0.4%。这个微弱正增长的背景是前期成品油上涨25%。物价涨幅0.4%意味着我国仍处在远离通货膨胀的区间,意味着我们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关系能够承受石油涨价的代价。而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威胁对其他发达国家来说可能要比我们大得多。高油价也许正在给我们提供一个重大的战略机会。只要我们把握得好,“鹿死谁手”还说不定呢。
油价上涨可能会对汽车需求形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像一般估计的那样大。因为在我国的成品油市场中,真正短缺的主要是柴油,而汽油是过剩的。2002年,我国石油进口量达到7000多万吨。由于生产构成中“柴汽比”的限制,进口那么多石油,提取柴油后我们还得想办法把多余的汽油卖到国际市场上去。因此,目前的汽车增长并不直接带动原油进口量的增长,至少现在我们没有这个短缺危机。
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油品进口构成来缓解油价压力。例如石瑙油是重要化工产品。它在石油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却为生产石瑙油进口了大量原油。所以有专家提出来应该调整进口产品结构,多进口一些石油的下游产品,直接进口石瑙油能够大比例地缩小原油进口量。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发展煤化工,煤炭液化、气化,发展核能取代石油,提供更清洁廉价的能源。中国已形成应对石油短缺的对策体系
在应对石油短缺的讨论中,很多人对中国石油战略储备不充分感到忧心忡忡。其实,对目前的形势没必要紧张过度。
首先,世界不缺油。现在有很多事实支持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不缺油。实际上,不管打不打仗,石油的实物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大体平衡。现在判断,石油供应甚至略大于求。目前有很多报道说,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又来了,这是没有根据的。伊拉克现在出口的石油只是完成“石油换食品”计划的那么一点,它在世界石油贸易总量中所占比重只有0.2%,微不足道。而且全世界的油、气资源供给量很充分。实际上在过去一两年中,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因素并非只有对伊开战一件事。作为重要的油气生产国,俄罗斯的一些做法已经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无法控制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此外还有巴拿马运河提价12%,委内瑞拉两次政治危机(一次总统政变,一次工人罢工),中东的巴、以武装冲突不断升级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对油价的影响都不比对伊开战小。但所有这些因素都只是影响油价的短期因素。目前,全世界的石油供给能力不是短缺,而是过剩。这才是影响油价的长期因素。最近若干年来,我们听得最多的消息是石油输出国主动增产或减产以调节油价。当石油输出国组织还可以用增、减产量来影响油价,也就是说全世界的石油供求关系仍主要受供给政策影响的时候,这个世界并不缺油。只有人们经常听到美国打算对私人汽车实行汽油配给制度,或者日本政府打算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石油代用品的技术开发时,石油短缺才真的到来了呢。
其次,中国不缺对策。目前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至少包括6个层次。这6个层次:
一是在技术进步基础上调整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减少对油气的依赖。譬如煤炭的气化、液化利用,继续开发核电等。
二是建立资源储备,譬如封存部分已探明储量,恢复和保持生产能力与后备资源之间的合理比例关系,即“采储比”。
三是建立战略储备。
四是逐步建立需求大户的企业义务储备。
五是培育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譬如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者远期合约交易制度。
六是建立期货储备,譬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等。战略储备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