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努力做到:衣着得体,仪态端庄,语言文明,举止大方,温文尔雅,欢乐歌唱……”60名沛县第四中学的学生在主席台上,庄严地举起拳头,神情庄重,他们知道,他们是代表着沛县13万中小学生向社会公开的承诺。
这是2008年2月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一、只待新雷第一声,望帝春心托杜鹃——新理念新思路
2007年8月,江苏省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专门主持召开了沛县德育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德育观念与德育手段已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德育发展形势,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才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会走路吗?”郑恒良局长此语一出,四座皆惊。难道,学生走路还有什么新说法? “同志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的学生走路的形象,耸肩缩脖走, 勾肩搭背走, 推搡喧哗走,踩踏绿地走,违反交通走……学生走路的形象体现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折射着我们德育工作的成败。推而思之,我们的学生还会说话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唱歌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做事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走路、说话都不会,那我们还奢谈什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常态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入手,讲究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生活德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啊!”
郑局长的一席话,奏响了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序曲。“新·心”德育活动是“五新”德育活动和“五心”德育活动的统称。“五新”即:展文明新仪、讲文明新语、唱文明新歌、走文明新路、做文明新事;“五心”即:抱怀仁之心(对人)、秉公正之心(对事)、持洁静之心(对物)、怀感恩之心(对世间)、彰进取之心(对学习、工作)。“新·心” 德育秉承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走进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切入点,以“净化师生心灵,提高道德素养,优化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开展以“新·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德育活动,从师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唤醒师生的自我思考,打造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新形象。
2007年10月,“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成立,郑恒良局长亲自任课题主持人。课题组在全县中小学广泛调查中小学存在的德育问题并把解决这些德育问题做成了德育实践课题。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一个是以教育局书记为组长的理论组,负责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活动指导。一个是以教育局德育办主任为组长的实践组,负责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一个是以分管德育的副局长为组长的督查组,负责活动的督查与深化。
2008年2月,“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徐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沛县教育局党委全体成员出席了启动仪式,全县中小学校长、中心校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5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的意见》。
“新·心”教育系列德育活动通过“行政手段,课题引领”的方式,在沛县中小学高调高位推进。 随后,“新·心”德育被批准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课题引领——个性体验——校本模式”。课题组通过调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从课题研究的高度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体验德育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讲究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推广“新·心”德育的方式上,采取“校本德育”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全县各中小学根据各校各班各人的特点与实际各订方案,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流水高山心自知——新举措新形式
1.体验课程,体验式教材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继承和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与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结合学生德育实际编写了《沛县中小学生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规范》,这本小册子成了全县中小学通用的“县本”德育教材,各校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还在每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课。学规范,习规范,内化行为,形成习惯,成了沛县“新·心”德育体验课程的宗旨。
例如,沛县实验小学校本德育教材《“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的姿容要求是:要自信行走,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行走时不穿拖鞋背心,不化妆,不戴首饰,不染黄发,不烫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耸肩缩脖,不手插裤兜,不东张西望,不急跑猛追;不踢物行走,不边吃边行,不看书行走,不勾肩搭背……“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空间、时间、场合、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文明行走的规范与范式,真正把规范落实到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2.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
沛县“新·心”德育坚持“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的方针,使用校本体验式德育教材,不再是单纯的说教,不再是教师和家长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创新德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德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推广“新·心”教育的过程中不搞全县一刀切,各校结合自身情况,深刻领悟“新·心”德育的内涵实质,积极制订“新·心”德育系列活动计划和方案,并上报县教育局“新·心”德育课题研究组。各校在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再进一步细化、实施,落实到各班级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对各校活动进行调研,边研究边指导边推进。
3.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
沛县“新·心”德育活动坚持“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的校本模式,充分发掘各校的德育资源,体现出各个学校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实效性。
例如,正阳小学通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感恩教育,赢得了外出打工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城镇中心校通过“新·心”德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 促进了学生和老师、家长、社会的交流,建立起了和谐的情感沟通模式,成效显著。栖山中学借助本镇市级德育基地资源,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学生感同身受,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沛县初级中学通过开展“我校学生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自身的言行重新审视的机会,活动虽小,效果显著。湖西中学各班举行的“如何看待有偿拾金不昧、有偿为人带路行为”辩论会使高中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心”德育活动通过各个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得到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例如,结合新·心”德育活动中“展文明新仪”的要求,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针对较多中学生留长发、怪发、染彩发的现象,鸳楼中学初一(5)班班主任以发型为突破口,召开了“理美丽发型展文明新仪”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发型大讨论,开展美丑大辩论,举行标准发型比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4.创作、传唱新歌谣
江苏沛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新·心”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作、传唱新歌谣,这项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
以沛县歌风小学为例,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传唱的或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歌曲,或是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人歌曲,甚至还传唱灰色歌谣。于是,歌风小学以开展“新·心”德育活动为契机,抓住学生喜欢唱、喜欢编儿歌的心理特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编写“新·心”德育为内容的儿歌评选活动。该校把“新·心”德育的内容逐条细化,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并制定出学习计划,然后编写出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童谣。各班积极响应,创作出很多关于“新·心”德育的儿歌。
如,讲文明新语的儿歌,“文明新语记心上,时刻运用不能忘,虽说只是一句话,体现社会新风尚”;展文明新仪的儿歌, “在校校规遵守好,在家家训要记牢,努力学习求进步,将来报国都有招。”再如关于安全的儿歌,“玻璃黑板真新颖,易碎似刀提个醒;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到;不追逐,不打闹,争当文明小标兵”;等等。歌风小学把这些征集来的“新·心”德育儿歌在学校广播站定期广播,在校报、黑板报上发表,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诵,人人践行。随后,学校又开展了为文明歌谣、童谣谱曲的活动,把音乐教师和音乐感比较强的同学组织起来,进行组词、谱曲,最后创作出五首适合于同学们传唱的校园歌曲,其中包括有着昂扬向上的旋律的校歌《起点》——“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含苞待放的地方,朗朗的书声,动听的歌声,矫健的身影,谆谆的叮咛,是我们永久的记忆。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人生远航的起点,文明守纪,勤奋求真,好学善思,灵活创新,是我们永久的遵循。我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这些活动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现在校园里到处能听到文明的话语,看到文明的行为。
三、唯见新月吐蛾眉,一片冰心在玉壶——新跨越新起点
为了深化活动,沛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生“新· 心”德育知识竞赛、礼仪展示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知识竞赛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组别,各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中小学共540名学生参加竞赛。竞赛的内容涉及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礼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几方面。在全县中小学“新·心”德育礼仪展示大赛中,全县各镇中小学、县直学校、各民办学校踊跃报名,共计58组节目参加了竞赛。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节目内容新颖,学生表演大方,各校用心设计,采用礼仪展示、默剧、小品、相声、快板、合唱等形式,从校园、家庭、社会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全县中小学生清新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推进了沛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新·心”德育的进一步开展。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形象焕然一新,全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生中染黄发,打耳坠的现象绝迹了;成人歌曲、灰色歌谣被新歌曲(谣)取代了;说话文明礼貌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自“新·心”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变得懂事了,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了;社区群众反映,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群众,社区精神文明也有很大改观。在“徐州市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沛县歌风小学曹婕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称号;沛县第三中学于扬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提名奖。沛县王店中学学生谢长玉被评为“沛县十佳道德模范”;有156名学生获得“沛县美德少年”称号。2009年11月1日上午,沛县三河尖矿校四年级二班庞厚举、孔译、王舒三位同学途中捡到一万元立即交到派出所,在民警同志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失主。2009年11月14日,沛县龙固中学15岁学生王传翔和小伙伴在徐州云龙湖游玩时,冒着严寒,跳入冰冷的湖水,将落水女子救出,徐州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2009年12月,徐州市第二届中小学德育论坛暨“新·心”德育现场会在沛县举行,各市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德育办主任,市直学校校长、德育办主任等参加了论坛。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作了沛县开展 “新·心”德育活动的主题发言,沛县部分学校作了经验介绍,5所学校的学生作了礼仪展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会议高度评价了沛县德育工作。2010年5月13日,徐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沛县召开,沛县初级中学的学生礼仪展示、特色艺术教育展示等深受与会领导的赞赏。沛县教育局被授予“徐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风翻翠浪催禾穗,秋放殷红著树梢。”可以说,江苏沛县的“新·心”德育,打造了一座全新的育人平台,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育人模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育人蹊径,已经收获了和正在收获着丰硕的果实。“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江苏沛县的“新·心”德育,正如雨后春草,蓬勃生长,充满生机,向着更广阔的空间辐射,期待绿遍天涯。
责任编辑/冬晴
这是2008年2月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的一幕。
一、只待新雷第一声,望帝春心托杜鹃——新理念新思路
2007年8月,江苏省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专门主持召开了沛县德育工作研讨会。会议就“德育观念与德育手段已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德育发展形势,德育工作该如何开展才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的话题展开激烈讨论。
“我们的学生现在还会走路吗?”郑恒良局长此语一出,四座皆惊。难道,学生走路还有什么新说法? “同志们有没有观察过我们的学生走路的形象,耸肩缩脖走, 勾肩搭背走, 推搡喧哗走,踩踏绿地走,违反交通走……学生走路的形象体现着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折射着我们德育工作的成败。推而思之,我们的学生还会说话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唱歌吗?我们的学生还会做事吗?如果我们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走路、说话都不会,那我们还奢谈什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常态下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细节入手,讲究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生活德育,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才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根本啊!”
郑局长的一席话,奏响了沛县“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序曲。“新·心”德育活动是“五新”德育活动和“五心”德育活动的统称。“五新”即:展文明新仪、讲文明新语、唱文明新歌、走文明新路、做文明新事;“五心”即:抱怀仁之心(对人)、秉公正之心(对事)、持洁静之心(对物)、怀感恩之心(对世间)、彰进取之心(对学习、工作)。“新·心” 德育秉承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以“走进师生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为切入点,以“净化师生心灵,提高道德素养,优化生命质量”为目标,通过开展以“新·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系列德育活动,从师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采取感性的、体验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唤醒师生的自我思考,打造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新形象。
2007年10月,“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成立,郑恒良局长亲自任课题主持人。课题组在全县中小学广泛调查中小学存在的德育问题并把解决这些德育问题做成了德育实践课题。课题组成员分成三个小组,一个是以教育局书记为组长的理论组,负责理论研究、调查分析、活动指导。一个是以教育局德育办主任为组长的实践组,负责活动的开展与实施。一个是以分管德育的副局长为组长的督查组,负责活动的督查与深化。
2008年2月,“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隆重举行。徐州市教育局有关领导、沛县教育局党委全体成员出席了启动仪式,全县中小学校长、中心校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等500余人参加了大会。会议下发了《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广泛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的意见》。
“新·心”教育系列德育活动通过“行政手段,课题引领”的方式,在沛县中小学高调高位推进。 随后,“新·心”德育被批准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的突出特点是“课题引领——个性体验——校本模式”。课题组通过调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德育问题进行分类归纳,从课题研究的高度解决学生的德育问题。在解决学生德育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体验德育的方式,让师生在自己所需要的活动中去经历、去感悟,讲究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在推广“新·心”德育的方式上,采取“校本德育”的模式,不搞一刀切,全县各中小学根据各校各班各人的特点与实际各订方案,百花齐放,异彩纷呈。
二、总把新桃换旧符,流水高山心自知——新举措新形式
1.体验课程,体验式教材
体验课程是21世纪德育课程改革的新走向,体验德育已经成为继承和超越传统德育的新范式之一。体验式德育教材是对传统德育教材困境与问题的积极回应,是当代具有活力和魅力的德育教材新样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新·心”德育研究课题组结合学生德育实际编写了《沛县中小学生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规范》,这本小册子成了全县中小学通用的“县本”德育教材,各校在此基础上又编写了“校本”德育教材,还在每班每周安排一课时的“新·心”德育文明礼仪课。学规范,习规范,内化行为,形成习惯,成了沛县“新·心”德育体验课程的宗旨。
例如,沛县实验小学校本德育教材《“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对学生的姿容要求是:要自信行走,精神抖擞,充满活力。行走时不穿拖鞋背心,不化妆,不戴首饰,不染黄发,不烫发,不穿奇装异服;不耸肩缩脖,不手插裤兜,不东张西望,不急跑猛追;不踢物行走,不边吃边行,不看书行走,不勾肩搭背……“走文明新路”文明礼仪规范几乎覆盖了学生所有空间、时间、场合、情境,为学生提供了文明行走的规范与范式,真正把规范落实到了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
2.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
沛县“新·心”德育坚持“生活即德育,德育即体验”的方针,使用校本体验式德育教材,不再是单纯的说教,不再是教师和家长居高临下的灌输,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创新德育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体验德育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大大提高了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在推广“新·心”教育的过程中不搞全县一刀切,各校结合自身情况,深刻领悟“新·心”德育的内涵实质,积极制订“新·心”德育系列活动计划和方案,并上报县教育局“新·心”德育课题研究组。各校在课题研究组的指导下再进一步细化、实施,落实到各班级和个人。课题组成员对各校活动进行调研,边研究边指导边推进。
3.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
沛县“新·心”德育活动坚持“一校一方案,一班一主题”的校本模式,充分发掘各校的德育资源,体现出各个学校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实效性。
例如,正阳小学通过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活动,使学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感恩教育,赢得了外出打工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城镇中心校通过“新·心”德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的“三进’活动, 促进了学生和老师、家长、社会的交流,建立起了和谐的情感沟通模式,成效显著。栖山中学借助本镇市级德育基地资源,开展“新·心”德育系列活动,学生感同身受,提高了德育的有效性。沛县初级中学通过开展“我校学生不文明行为调查报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对自身的言行重新审视的机会,活动虽小,效果显著。湖西中学各班举行的“如何看待有偿拾金不昧、有偿为人带路行为”辩论会使高中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新·心”德育活动通过各个班级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得到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例如,结合新·心”德育活动中“展文明新仪”的要求,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针对较多中学生留长发、怪发、染彩发的现象,鸳楼中学初一(5)班班主任以发型为突破口,召开了“理美丽发型展文明新仪”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进行发型大讨论,开展美丑大辩论,举行标准发型比赛,举办身心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4.创作、传唱新歌谣
江苏沛县教育局在全县中小学开展“新·心”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创作、传唱新歌谣,这项活动是如何开展的呢?
以沛县歌风小学为例,该校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传唱的或是一些缠绵的爱情歌曲,或是一些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成人歌曲,甚至还传唱灰色歌谣。于是,歌风小学以开展“新·心”德育活动为契机,抓住学生喜欢唱、喜欢编儿歌的心理特征,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以编写“新·心”德育为内容的儿歌评选活动。该校把“新·心”德育的内容逐条细化,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内容下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要求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学习,并制定出学习计划,然后编写出朗朗上口的儿歌或童谣。各班积极响应,创作出很多关于“新·心”德育的儿歌。
如,讲文明新语的儿歌,“文明新语记心上,时刻运用不能忘,虽说只是一句话,体现社会新风尚”;展文明新仪的儿歌, “在校校规遵守好,在家家训要记牢,努力学习求进步,将来报国都有招。”再如关于安全的儿歌,“玻璃黑板真新颖,易碎似刀提个醒;拐弯处,莫急跑,以防对方来撞到;不追逐,不打闹,争当文明小标兵”;等等。歌风小学把这些征集来的“新·心”德育儿歌在学校广播站定期广播,在校报、黑板报上发表,做到人人皆知,人人皆诵,人人践行。随后,学校又开展了为文明歌谣、童谣谱曲的活动,把音乐教师和音乐感比较强的同学组织起来,进行组词、谱曲,最后创作出五首适合于同学们传唱的校园歌曲,其中包括有着昂扬向上的旋律的校歌《起点》——“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含苞待放的地方,朗朗的书声,动听的歌声,矫健的身影,谆谆的叮咛,是我们永久的记忆。美丽的歌风校园,是我们人生远航的起点,文明守纪,勤奋求真,好学善思,灵活创新,是我们永久的遵循。我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走向成功,走向辉煌。”
这些活动深深地触动了孩子们的心灵,现在校园里到处能听到文明的话语,看到文明的行为。
三、唯见新月吐蛾眉,一片冰心在玉壶——新跨越新起点
为了深化活动,沛县教育局组织了全县中小学生“新· 心”德育知识竞赛、礼仪展示大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知识竞赛分中学组、小学组两个组别,各镇中学、中心小学,县直中小学共540名学生参加竞赛。竞赛的内容涉及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礼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几方面。在全县中小学“新·心”德育礼仪展示大赛中,全县各镇中小学、县直学校、各民办学校踊跃报名,共计58组节目参加了竞赛。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节目内容新颖,学生表演大方,各校用心设计,采用礼仪展示、默剧、小品、相声、快板、合唱等形式,从校园、家庭、社会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展示了全县中小学生清新向上的精神面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效地推进了沛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素养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新·心”德育的进一步开展。
“新·心”德育系列教育活动开展以来,沛县中小学师生文明礼仪形象焕然一新,全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提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学生中染黄发,打耳坠的现象绝迹了;成人歌曲、灰色歌谣被新歌曲(谣)取代了;说话文明礼貌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了。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自“新·心”德育活动开展以来,学生变得懂事了,懂得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了;社区群众反映,活动不仅教育了孩子,也教育了家长、群众,社区精神文明也有很大改观。在“徐州市美德少年”评选活动中,沛县歌风小学曹婕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称号;沛县第三中学于扬获得“徐州市美德少年”提名奖。沛县王店中学学生谢长玉被评为“沛县十佳道德模范”;有156名学生获得“沛县美德少年”称号。2009年11月1日上午,沛县三河尖矿校四年级二班庞厚举、孔译、王舒三位同学途中捡到一万元立即交到派出所,在民警同志的帮助下,很快找到了失主。2009年11月14日,沛县龙固中学15岁学生王传翔和小伙伴在徐州云龙湖游玩时,冒着严寒,跳入冰冷的湖水,将落水女子救出,徐州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
2009年12月,徐州市第二届中小学德育论坛暨“新·心”德育现场会在沛县举行,各市县区教育局分管局长、德育办主任,市直学校校长、德育办主任等参加了论坛。沛县教育局局长郑恒良作了沛县开展 “新·心”德育活动的主题发言,沛县部分学校作了经验介绍,5所学校的学生作了礼仪展示,孩子们的精彩表现赢得了阵阵掌声。会议高度评价了沛县德育工作。2010年5月13日,徐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沛县召开,沛县初级中学的学生礼仪展示、特色艺术教育展示等深受与会领导的赞赏。沛县教育局被授予“徐州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风翻翠浪催禾穗,秋放殷红著树梢。”可以说,江苏沛县的“新·心”德育,打造了一座全新的育人平台,建构了一个全新的育人模式,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育人蹊径,已经收获了和正在收获着丰硕的果实。“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江苏沛县的“新·心”德育,正如雨后春草,蓬勃生长,充满生机,向着更广阔的空间辐射,期待绿遍天涯。
责任编辑/冬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