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面积法证题

来源 :今日中学生(初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积法是利用几何面积公式证题的一种证明方法.运用此法证明涉及等腰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相关的部分题目,既省时简捷,又让人一目了然.
  一、解答涉及等腰三角形问题
  例1 如图1,已知△ABC中,AB=BC=AC,P为BC上一点,PD⊥AB,PE⊥AC,BF⊥AC,垂足分别为D、E、F.求证:BF=PD+PE.
  证明:连接AP.
  ∵ S= S+ S,
  ∴AC•BF=AB•PD+AC•PE.
  ∵ AB=BC=AC,
  ∴ BF=PD+PE.
  评注:此题若用常规证法,则需要过点P作PG⊥BF于G,利用全等三角形及矩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二、解答涉及平行四边形问题
  例2 已知,如图2,在ABCD中,E、F分别为AB、AD上的点,且BF=DE,又BF、DE相交于点G.求证:CG平分∠BGD.
  证明:作CK⊥BF,CH⊥DE,垂足分别为K、H,连接CE、CF.
  ∵S=BF•CK=S,S=DE•CH=S,
  又 BF=DE,∴CK=CH.
  ∴ Rt△CKG≌Rt△CHG.(HL)
  ∴ ∠CGK=∠CGH,即CG平分∠BGD.
  评注:此题若按常规证法,则很难证明CK=CH.
  三、解答涉及菱形问题
  例3 如图3,菱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AB,OF⊥BC , OG⊥CD, OH⊥AD,垂足分别为E、F、G、H,求证:OE=OF=OG=OH.
  证明:由菱形ABCD知:AB=BC=CD=AD,OA=OC,OB=OD,
  ∴ △OAB≌△OCB≌△OCD≌△OAD,
  ∴S=S=S=S.
  ∴ AB•OE=BC•OF=CD•OG=AD•OH.
  ∴OE=OF=OG=OH.
  评注:此题若用常规证法,则需要结合菱形的性质,利用全等三角形性质或角平分线的性质进行证明.
  四、解答涉及四边形问题
  例4 已知,如图4,在四边形ABCD中,AB=DC,AC=BD,AD≠BC,求证:AD∥BC.
  证明:作AE⊥BC,DF⊥BC, 垂足分别为E、F,则AE∥DF.
  ∵AB=DC,AC=BD, BC=CB,
  ∴△ABC≌△DCB.(SSS)
  ∴ S=S .
  ∴BC•AE=BC•DF,
  ∴ AE=DF.
  ∴四边形AEFD为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 AD∥BC.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HSC)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大鼠(MCAO/R)脑组织C-FOS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制作MCAO/R模型;免疫组化双标记法鉴定HSC
目的纯化已表达艰难梭菌(CD)细胞毒素B羧基末端受体结合区(CD3)的基因,并检测其免疫原性。方法PCR克隆目的基因到表达载体pET22b(+),重组质粒转化到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金
基于对螺旋区随机堆积的RNA二级结构的预测和密码子偏性计算, 建立了pBV220载体中外源基因高效表达的判别模型.该模型认为,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其5′端-30~39区域,以及3′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