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降雨条件下3种土壤坡面的侵蚀过程及颗粒组成

来源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ir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选取南方红壤侵蚀区3种典型的侵蚀土壤坡面和3场具有代表性的天然降雨,在同等试验条件下对其产流产沙规律及降雨前后坡面土壤颗粒组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侵蚀条件下,3种土壤的径流量表现为紫色土〉花岗岩红壤〉第四纪红黏土;产沙量表现为花岗岩红壤〉紫色土〉第四纪红黏土;通过降雨前后3种土壤表面的颗粒组成比较发现,3种土壤表面颗粒均有粗化的趋势。大量细颗粒的流失,是造成土壤退化乃至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崩岗是一种发育在中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水土流失地貌类型,侵蚀量巨大,危害严重。为回顾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崩岗研究的发展历程,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统计分析1966—
目的:探讨糖尿病胃粘膜变化的相关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糖尿病模型组,造模成功10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胃粘膜细胞色素C(cytC)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模型组大鼠于造
目的: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出现神经系统受累的机制、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方法:通过对近期我院收治的2例以颅神经病变为首发表现的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
紫色土的植被恢复是中国植被恢复难题之一。为了研究龙须草植被改善紫色土生境的效果,将引种龙须草后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相结合,寻找最适宜紫色土地区生态恢复的龙须草植被恢复模式。设置3种龙须草植被恢复地模式(人工恢复地I、Ⅱ和自然恢复地Ⅲ),于2010年7月中旬在湖南松林村进行野外调查。通过群落分类双向指示种分析和群落排序冗余分析表明:1)土壤全氮量、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坡位和恢复模式
本文针对3G移动视频监控系统面临实时性高、运算量大、带宽低的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DaVinci技术和3G网络传输为基础的解决方案。该方案完成了系统硬件详细设计和软件模块化详细设计,实现了OSD字幕的前端添加功能,并解决了在3G无线带宽抖动下采用自适应帧码率和QoS机制,使视频图像流畅稳定。本设计的测试结果表明,能够在3G低带宽下流畅地进行移动视频监控。
近年来,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在基础设施领域内的投入力度,我国公路施工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由于从业单位的增加,使得市场竞争也日趋严峻,从而造成公路施工项目将面临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