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都熟悉“孟母三迁”的典故,常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这说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同时孟子还有一个故事叫“断织喻学”,讲的是孟子小时学习中断,孟母引刀剪裂正在织机上布匹,以此训诫他不可中途而废。孟子能成为儒学的代表人物,我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标杆,固然离不开他入学后博学勤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的母亲——孟母。我从孟子的这两个故事里读出学校教育背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今天我们教育大潮中需要来之学生家长的一股强劲的风,学校和家庭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教育方舟“中流自在行”。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通力配合。在教育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历来是缺一不可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乡村,有许多家长在这一点上还真是忽视了。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余下没有他们要做的事了。这样就带来了教育的误区,也成为影响乡村中学教育的一大弊病。我校地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的学生群体,更需要关爱,更需要有父母的情感多投入。
但是从现状来看,孩子缺少关爱、内心孤独、性格孤僻,情绪偏激、难于管理、学习成绩糟糕等等,情况堪忧。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预期,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动力;他们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我们要让家长们明白,在教育上,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第一任老师。他们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不可或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此我认为必须得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教育的不缺失,学生的学业和良好的品德同步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實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确实是力不从心、能力有限,形成一种很尴尬的家庭教育氛围。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二、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1.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长能跟上来,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更是特别要求。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星期天回家请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懒,不能静下来做学习上的事,上课有一些玩玩具,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别多。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家长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如果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5加2等于零”的现象,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很多家长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就会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我们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是建立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的,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3.定期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我们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家访,班主任要对六类学生重点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4.家长例会
我校已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初、高中各个年级都有分支机构,每个班级都有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这样充分利用家长会和班级家长微信群,让老师和家长形成长效的交流机制。我校为家长服务的举措从门口的门卫开始到普通老师,从班主任到中层领导,到校级领导,只要有家长来访,一定要做到有人接待,针对学生,了解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达到提高认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概况,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有必要通过家长掌握家庭状况,能透析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我们试想如果父母过多的干涉,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因材施教,不去和家长交流,懒得家访,同样会浪费很多精力,也会给家长造成许多困惑。只有学校的教育,少了家庭的配合,我们不能高质量完成育人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家校合作,联合起来,及时沟通,共同育人,才能共同促进,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
5.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给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写一封感恩信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通过阅读书信,了解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许多家长也因此学到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在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建设工作方面及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想法有待于去探索。如举办家长培训讲座,设立家长开放日等。为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老师亲密接触,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课活动可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安排,听完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政教处、教务处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教师。今后我们一定在目前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求实进取,以热爱美的生活为底蕴,以创造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追求美的人格为己任。力争把家校抓得更实、抓出自己的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为创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做恰当的感恩教育,提高其认识,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场所。初中部每个年级的一个心理健康老师,接受学生的问询,定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虽然有的家长远在异乡他地,我们通过交流让其多回乡看看,回家同孩子多接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单位:滨海县獐沟中学)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通力配合。在教育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历来是缺一不可的。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乡村,有许多家长在这一点上还真是忽视了。他们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那么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余下没有他们要做的事了。这样就带来了教育的误区,也成为影响乡村中学教育的一大弊病。我校地处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有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其中还有不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贫困家庭的孩子。这样的学生群体,更需要关爱,更需要有父母的情感多投入。
但是从现状来看,孩子缺少关爱、内心孤独、性格孤僻,情绪偏激、难于管理、学习成绩糟糕等等,情况堪忧。父母对孩子的学习预期,往往是孩子的学习动力;他们的行为习惯,就是孩子们学习的对象。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我们要让家长们明白,在教育上,他们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第一任老师。他们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不可或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孩子成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好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在此我认为必须得家庭和学校两方面共同发力,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教育的不缺失,学生的学业和良好的品德同步提高。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實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习总书记在2016年12月12日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讲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样的家教,就有什么样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大部分家长认为“病要大夫看,孩子要教师教”,孩子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与己无关,他们只负责从经济上、生活上满足子女的需要,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了学校,孩子出了问题就怪学校和老师,一味感叹孩子没遇上好老师,甚至指责学校误人子弟。当然也有一些家长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确实是力不从心、能力有限,形成一种很尴尬的家庭教育氛围。这种状况充分说明学校与家庭、老师和家长没有形成一种联系制度,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没有成为一个整体,家庭教育责任严重缺位。
二、家校联合,形成合力
1.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阐述自己的教育思想,希望家长能跟上来,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更是特别要求。孩子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星期天回家请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显得特别懒,不能静下来做学习上的事,上课有一些玩玩具,下午打瞌睡的也特别多。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星期天家长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让孩子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如果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5加2等于零”的现象,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互动,很多家长体会到了老师的苦心,就会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家长委员会
家长委员会是学校教育走向民主和开放的必然要求,它标志着学校教育形态的变化。我们学校家长委员会成员是建立在班级家长委员会的基础上的,它主要是由学校聘请关心学校,热心教育事业,在教育方面有经验的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不但适时地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而且还参与学校规划决策的讨论,日常的教学管理,并且随时可以把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学校。
3.定期家访
家访是学校和家长联系的重要渠道,我们学校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家访,班主任要对六类学生重点家访,家访过程中要作好家访记录,面对面分析问题,总结经验,不埋怨、不指责、不批评,切实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同时,家访要了解家庭背景,人员结构,家访过程中要有礼有节,不能告状式家访,家访时,一定要让孩子在场,教师要有诚心和爱心要多表扬孩子的进步,真正起到教师、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合作关系。
4.家长例会
我校已经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初、高中各个年级都有分支机构,每个班级都有家长委员会的家长代表。这样充分利用家长会和班级家长微信群,让老师和家长形成长效的交流机制。我校为家长服务的举措从门口的门卫开始到普通老师,从班主任到中层领导,到校级领导,只要有家长来访,一定要做到有人接待,针对学生,了解情况,给出合理的建议,达到提高认识,形成合力,促进学生学习。在这过程中,家长需要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概况,老师们的用心良苦;老师有必要通过家长掌握家庭状况,能透析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我们试想如果父母过多的干涉,会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大的压力,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我们的老师不能因材施教,不去和家长交流,懒得家访,同样会浪费很多精力,也会给家长造成许多困惑。只有学校的教育,少了家庭的配合,我们不能高质量完成育人这一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家校合作,联合起来,及时沟通,共同育人,才能共同促进,以达到高质量发展目标。
5.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母亲节、感恩节开展了孝敬教育,比如给妈妈送一束康乃馨,给妈妈写一封感谢信,给帮助过我们,关心我们的人写一封感恩信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与家长进行沟通,以增进彼此的情感,了解各自的内心需求,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家长和老师通过阅读书信,了解孩子的心理、精神需要等,许多家长也因此学到了一些与孩子沟通的技巧。
在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的建设工作方面及研究,我们取得了一点成绩,摸索出了一些经验,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还有许多新的想法有待于去探索。如举办家长培训讲座,设立家长开放日等。为密切家校联系,增进亲子关系,学校可以每周确定一个“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近距离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与老师亲密接触,发挥全体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拓展家庭教育的空间。听课活动可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安排,听完后由家长填写《家长观摩教学反馈表》,政教处、教务处收集整理后反馈给相关教师。今后我们一定在目前的基础上,扬长避短,求实进取,以热爱美的生活为底蕴,以创造美的环境,拥有美的心灵,追求美的人格为己任。力争把家校抓得更实、抓出自己的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新途径,为创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我们老师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可以做恰当的感恩教育,提高其认识,给学生带来学习动力。我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场所。初中部每个年级的一个心理健康老师,接受学生的问询,定时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虽然有的家长远在异乡他地,我们通过交流让其多回乡看看,回家同孩子多接触,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作者单位:滨海县獐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