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打开心扉

来源 :教师·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跟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偏见,付出爱心,打开自己和学生心扉,不因外在因素影响判断力,倾其所有接受每一颗稚嫩的童心。教育者就应该蹲下身子,竖起耳朵,不受距离差距丧失平衡性,尽其所能聆听学生每一声话语;伸出温暖双手,逐开学生的笑颜,不以师道尊严错过学生萌发期,竭其所能浇灌每一个幼苗,使其茁壮成长。笔者以教育者对学生偏见为例,谈谈如何打开自己和学生的心扉。
  【案例一】:被忽视的男生
  我任教的班内有个男生陆某,文化课成绩一直没有起色,尤其到了初三,性格也变得古怪,有时脾气一上来,表现得特别倔强,可是陆某的美术成绩很好,是我的美术课代表。一次的“生活中的标志”美术设计课,安排同学们为班级设计班徽,由于我的不小心,甚至是粗心大意,让陆某将全班同学设计好的班徽作品交给班主任来挑选。结果,班主任当着陆某的面,在进行挑选的时候,连看都不看他的作品。这样的举动使陆某很生气,脾气也上来了,在下一节的“招贴”美术设计课上,陆某就是不愿意与其他同学分组合作,并且让其他与其合作的同学感到失望,使得美术课一度中断,当时我很生气。但是,我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走过去,轻轻地问:“你今天怎么了?”结果,陆某很委屈地对我说:“上次将全班设计的班徽交给班主任挑选时,班主任当着我的面,跳过我的作品,连看都没看上一眼。老师,你评评理,叫人生气不生气?”一边说还一边表现出很难过的样子,眼睛里含着委屈的眼泪。此时,我才真正知道缘由。课后,我仔细看了陆某的作品,觉得真的不错,设计得很有创意,有必要与班主任沟通。事后,我告诉他:“你的作品被选中了,班主任对你设计的班徽作出了高度评价。”一场风波才得到平息,一团即将被泯灭童心的火焰又重新燃起。同时我认为这也是一个教育的契机,利用放晚学的机会,我对陆某进行了耐心的教育。
  【自我点评】我认为,作为一名教育者,必须付出爱心,对待同学必须一视同仁,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尤其要关心,更要付出爱。对于这些内心敏感而脆弱的学生来说,真爱特别重要。平时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微小的细节,都是不能忽视的,我们不能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伤痕。老师啊,也许您的一点关注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啊!让老师的爱心,成就学生的一生幸福。
  【案例二】:林同学不承认打碎玻璃
  “林同学,请你站起来,这窗子玻璃断定是你打碎的,你怎么不老实承认啊?”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怒视着林某,厉声地问。这个林同学,是我班最调皮的学生,是一匹难以驯服的烈马,今天正好让我抓住把柄,当然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来整整他,治治他那股“邪气”。事情是这样的:一天放晚学的时候,只有林某和高某最后离开教室,而那高某是一个很稳重的优秀男生,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直觉告诉我这次“玻璃破碎事件”百分之百是林某所为。但是林某不愿意承认,我只能“将目光转移到坐在前排的高某,声音变得温和,脸上不再有怒视:“高同学,玻璃是不是林同学打碎的?”。高某站起来,脸顿时红到耳根,启启嘴,欲言又止。此时,林某慢慢地站起来,看上去还有点胆怯: 老师,是我打碎的,跟高同学无关。”此时,我大发雷霆:“你终于承认了,真是不可救药,明天叫上家长,带上50元钱来算作赔偿,另外,必须做一个深刻的检查。”第二天早上,发现我的办公桌上压了一封缄了口的信,是林某的父亲写的,信下面压了50元钱。信的内容只有一行字:老师,求你一件事,并请你为我孩子守住秘密,不要在班上公开高某“打碎玻璃”的秘密。事后,我找到了高某,才知道了一切:那天晚学后,高某在等待林某完成作业时,自个儿在教室里玩篮球,不小心打碎了玻璃。
  【自我点评】“玻璃破碎事件”伤害了两位学生,问题出在我身上,是我的思维定势、偏见和愤怒让“烈马”林某害怕说出真相;是我的处事方式、武断和溺爱让“良驹”的高某无法面对现实。 “玻璃破碎事件”让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憾,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同一片蓝天下飞翔的小鸟,同一个花园中盛开的鲜花,理应受到同样的洗礼。教育的失误往往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人生幸福。因此,教育者应该闭上眼睛,静静地思考,用爱心打开自己心扉,同时开启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心灵。
  《论语》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作为教师,忠于教育而近仁,宽容学生而近道。爱和付出能得到回报,而真诚的关爱更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作为一名教师你拥有的是真心还是假心?区别方法是教育者是否为受教育者的人生着想,为受教育者的终身幸福着想,这种发自内心的关爱,一种为学生终身幸福而施的爱。如果采用没有爱的教育,那将会扼杀学生欢乐的童心,会泯灭学生萌发的潜在意识和特长,而老师最终得到的是终生遗憾,这就是关爱带来的收获。学生都是天真活泼的,教师绝对不能做“模拟领导”,实施虚伪的教育。
  总之,让教育者闭上眼睛,放弃偏见,付出爱心,打开心扉,蹲下身子,竖起耳朵,伸出双手,展开美丽笑颜,教育将成为帮助学生幸福的美事。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山观中学)
其他文献
语文课堂上的活动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载体。我认为语文课设计的活动要促使每一个学生提高语文素质,必须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积极参加语文活动。决不能仅仅让一部分学生在“活动”而让大部分学生袖手旁观。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会使语文变得鲜活、变得丰富。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到学生生活实际的过程,这是学生把课本知识内化之后的一种体现。实现了从课堂走进生活,达到课堂演绎生
“国学”是一个宽泛的名词,它对现代人的意义,应当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补给,在学习的基础上理解《弟子规》,不仅要在思想上有所认识,而且要在言行上有所实践及改变。  一、“入则孝”——感恩之旅启程  ⒈亲爱我,孝何难?  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就是在“孝道”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现如今的父母看着自己家的“小太阳”,无一不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中怕摔了”。但是家长无私的付出,换来的又是什么呢?幼儿
他,大气而不失细致,率真而不失优雅,任何一个走近他的人,都会被一种独特的力量所感染,这种力量源自他对教育的感受与激情,更源自他敏锐的精神触觉和洞察力。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1981年,带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证的周建中老师,揣着青春、梦想、激情,在乡村中学地理讲台上一干就是二十六年。起初,受过正规师范教育“科班”的他,面对一群“娃娃脸”,多次“头破血流”,多次郁闷与彷徨:教师适合我吗?但他始终
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面对着“活”的人、“活”的事、“活”的物,要想更好地发挥英语的语言功用,就要求学生活学英语、学活英语、学英语活,而这一切又要求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以陶行知先生“活”的思想为指导,给学生活的英语课堂。下面本文就围绕陶行知先生“活”的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做几点阐述:  一、 选用“活材料”  陶行知先生认为以活的东西来教育学生,不但会激发其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活泼的思维,
九月一日,又到开学季,天上的太阳十分亮堂,路旁杨树依然青翠,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十五岁的我被一纸通知牵引进湖北省麻城师范学校的东大门。这一天注定有些宿命,我从一名中学生成为一名准教师,好像这一辈子都走不出学校的大门。  十年后,时钟跨过千岁,有的同学功成身就口头还叨叨:“作为男人今生两大错,投身教育是钻错了大门,立业语文是钻错了小门。”我不像他们一样愤世嫉俗,年近而立我都不见立,思想依然幼稚。我热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以下简称“我校”)校名源自《诗经》周南篇,由著名革命教育家朱剑凡于1905年创办。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教,有名师荟萃:朱剑凡、徐特立、周震鳞、杨昌济、杨树达等;学,有英才辈出:杨开慧、向警予、蔡畅、丁玲、廖静文等。作为1985年湖南省率先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之一,自2002年连续8年获评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2009年获评全国心理辅导特色学校。2010年成立心理教研组,
方勇,一个干练而响亮的名字,一个睿智而大胆的校长,一个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人。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大物理系,历任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醴陵市教育局副局长、醴陵四中校长等职,现任湖南省醴陵一中校长。曾获得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等荣誉称号。任醴陵一中校长六年来,始终将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他认为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
写景类文章多以描述地理环境、山川风貌、名胜古迹为中心,发现美、感悟美多为写景类文章的主题。以往,学生已学过不少写景类文章,但是,在学了多篇写景类文章后,我们发现,学生能读能背,也掌握了写景类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却没有形成写景文“类结构”。为了培养学生的结构意识和学习能力,我在统观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了第三单元的《泉城》《九寨沟》《田园诗情》和第七单元的《雾凇》,这四篇典型的写景类课文组
偶遇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教科中心副主任、特级教师黄生英的博客——田野拾穗。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博客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法国大画家米勒的名作《拾麦穗者》:金黄色的麦田,远方的谷堆,近处零星洒落的麦穗,姿态优美的拾麦穗者。安详,和美,宁静,悠远。  博客首页的左下角,有她的一张照片:白衬衣,漂亮的丝巾,和阳光一般灿烂的笑容,优雅的转身。  曾有人说过,博客是一个通向他人内心深处的窗口。如果真想了解一个人
寒假期间,我认真阅读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掩卷沉思,感慨颇多。第56号教室因雷夫·艾斯奎斯的工作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孩子们因为有这样的老师学会了遵守规则,为他人着想以及自我教育与目标实现。第56号教室的学生大多来自移民家庭,贫困无知,英语甚至不是他们的母语。就是这样一些孩子在一个伟大的老师的引导下,成绩优异,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