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一次体会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惊喜是在今年四月的一堂观摩课上。
别样的课文,别样的困惑
在我去年教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杨万里的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和学生们。这首诗正文是这样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带领孩子们苦苦追寻的那个问题是:这是一首送别诗吗?
正方回答:“是的!”大家一看,真是的。不信你看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明摆着哩!
可如果老师再一问:“这真是一首送别诗吗?”
反方回答:“不是的!”大家一看,真不是。不信你看诗文,作者赞美的是西湖六月的风光,赞美的是那一望无际、一片碧绿的荷叶,赞美的是在那朝阳映照下的别样红的荷花。至于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话别之语,竟一字也无从觅取。送别?压根儿就没提这话儿!
瞧,人家李白的赠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多么深厚哪!
再看,人家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多么感人哪!
难道杨万里的诗跑题了?杨万里也能有错?据说,这可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呀!编者也眼花了?要不然也不能编到教材里来呀!肯定还是我们没读懂!
于是乎,老师也罢,学生也罢,竞相展开想象的翅膀,极其煽情地猜想着:诗人一定是借景抒情,借用西湖最美的六月时光里的最美的景色,来表达他和好友林子方之间的感情如何深厚和美好——像荷叶那样多、那样绿,像荷花那样红、那样艳,像朝阳那样光辉灿烂、那样充满希望。也有的同学说,作者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有意不去触动那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情到深处,不思量,自难忘”!
最让大家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竟挖空心思地从网上搜寻到资料,发现此刻的林子方刚刚接受朝廷重用,即将赴任。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中大家接着来猜想,此时的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说什么呢?林子方此时此刻正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可以为国效力、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往俗了说,他现在是皇帝眼中的红人,人生仕途上正红红火火,前途一片光明,可不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吗?“天”乃天子,“日”更可以比喻朝廷了。林子方接的是皇帝的信任、朝廷的重任,可不是“接天”、“映日”吗?而“无穷碧、别样红”不正是杨万里在祝愿林子方的前途无限美好,一片光明吗?正文当中,一个“别”字没有,却道出了无限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这样的送别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真是“别样”的送别,“别样”的诗呀!
这样的解释看似完美,但只能是“悟”情的结果,毕竟没有真凭实据。
此外,本课诗文还存有其他疑惑之处:
如,“四时”指一年四季,“六月”怎么就“不与四时同”了呢?难道真像有的资料反映那样古时有一年“五时”之分,而“六月”不在四时之列?(资料反映: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季夏。古时为了将四时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关系相对应,把六月——季夏从四时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时节。《吕氏春秋》、《史记》、《春秋繁露》对这样的计时历法均有记载。但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
再如,“晓”乃“天明”,天刚亮的意思。怎么就“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呢?“映日”与“晓”在时间上似乎不够一致,不够准确。这些疑惑,困扰着同学们,也困扰着我和我的同事们。然而,因为手头资料匮乏,教参上更没有交待,疑惑便迟迟无法解开。有的老师说,既然无法查出真相,那就干脆放弃,不用多想了。
然而,问题的存在,却始终使我耿耿于怀。直到有一天,智慧之光突然降临!
杨万里原来还有这一手
2011年4月21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南京市下关区教育局承办的第六届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市天妃宫小学隆重开幕。江苏省特级教师海安县海陵小学的徐金贵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使我眼前一亮。我在同时开设的几节观摩课中选听了徐金贵老师的课。
徐金贵老师的教学看起来非常朴实,亲切、随和,却扎扎实实,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诗情画意的品悟理解融会贯通,循循善诱,一气呵成。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抒情议论,赞美西湖六月风光;后写景,描写荷叶、荷花之美。徐金贵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带领孩子们理解后两行写景的部分,后理解前两行抒情、议论的部分。在谈到关于送别的话题时,徐金贵抛出了与我们同样的话题,引导孩子们讨论:这是送别诗吗?这像送别诗吗?杨万里没搞错吗?
在同学们陷入激烈的争论而无法求出解答时,最令我期待的环节出现了。感慨和惊喜随之而来。徐金贵老师所用来化解我们心中谜团的办法和途径竟只需读一首诗即可!杨万里原来还有这一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徐金贵老师问学生:“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杨万里不是说瞎话,他们出来早,但送的时间长,一直送到太阳出来。”
原来这真是送别诗!至此,一切都已水落石出,问题随即迎刃而解。
徐金贵引导说:“这感情多深哪,送了一程又一程……那么,诗人却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份美丽的壮观的气势磅礴的荷花美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天天涯若比邻……”
徐金贵老师说:“好一个心胸开阔的杨万里呀!你觉得杨万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同桌说过,指名说,借景抒情:“朋友啊,我们的友谊就像这荷花……不要因离别而伤感……”
徐金贵引导说:“现在你就是诗人,友人就要离去,你们来到湖边,你不禁咏起了一首小诗……”女同学齐诵。
徐金贵引导说:“你与诗人在西湖边相互勉励。祝福,不禁咏起一首小诗……”男同学齐诵。
徐金贵引导说:“你与友人分别了,各自猛然回头,看到满池荷花,你不禁精神一振……”一齐吟诵!全班齐诵!
到此,一节精彩的观摩课在朗朗的诵读高潮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别样”的课文,“别样”地教
回顾近一年来围绕这一课的探讨和反思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分。虽然我曾经被这篇“别样”的课文困惑了许久,然而因为我的坚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今年再教这课,我和我的新一届五年级学生们将会轻松很多,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享用一年的辛苦换来的成果。
不过,在教材中,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样“别样”的课文相信并不是个案。只要我们愿意钻研,我们在别的课文中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引领孩子们经历这一探索的历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如何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要遵循知识技能习得的规律,教给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灌输答案更为重要。
“别样”的课文就要“别样”地教。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困惑用“以诗解诗”的办法即可解决,让学生通过阅读作者的同主题作品来解决产生的疑惑。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自身坚持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也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积累。
至于对古诗词教学来说,究竟是用“读诗解诗”的办法好。还是“配画学诗”的办法好?是“大量阅读”的办法好,还是“读写结合”的办法好?是“吟诵结合”的办法好,还是“实践活动”的办法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不一而足。最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突出课堂上学生学的地位。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幸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遵循多元智能发展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情境,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情感智能、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同步发展,不断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发现人的价值。而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源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领会,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真善美,去创造美好人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针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道路上,为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像那六月中的西湖一样美不胜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校长)
别样的课文,别样的困惑
在我去年教学五年级的一篇课文——杨万里的七绝《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有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和学生们。这首诗正文是这样的: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我带领孩子们苦苦追寻的那个问题是:这是一首送别诗吗?
正方回答:“是的!”大家一看,真是的。不信你看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明摆着哩!
可如果老师再一问:“这真是一首送别诗吗?”
反方回答:“不是的!”大家一看,真不是。不信你看诗文,作者赞美的是西湖六月的风光,赞美的是那一望无际、一片碧绿的荷叶,赞美的是在那朝阳映照下的别样红的荷花。至于送别之意、惜别之情、话别之语,竟一字也无从觅取。送别?压根儿就没提这话儿!
瞧,人家李白的赠别诗《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汪伦对李白的情谊多么深厚哪!
再看,人家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对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多么感人哪!
难道杨万里的诗跑题了?杨万里也能有错?据说,这可是流传千古的佳作呀!编者也眼花了?要不然也不能编到教材里来呀!肯定还是我们没读懂!
于是乎,老师也罢,学生也罢,竞相展开想象的翅膀,极其煽情地猜想着:诗人一定是借景抒情,借用西湖最美的六月时光里的最美的景色,来表达他和好友林子方之间的感情如何深厚和美好——像荷叶那样多、那样绿,像荷花那样红、那样艳,像朝阳那样光辉灿烂、那样充满希望。也有的同学说,作者是环顾左右而言他,有意不去触动那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情到深处,不思量,自难忘”!
最让大家想不到的是,一位同学竟挖空心思地从网上搜寻到资料,发现此刻的林子方刚刚接受朝廷重用,即将赴任。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中大家接着来猜想,此时的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些什么。说什么呢?林子方此时此刻正受到朝廷的重用,他可以为国效力、施展自己的满腹才华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了。往俗了说,他现在是皇帝眼中的红人,人生仕途上正红红火火,前途一片光明,可不就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吗?“天”乃天子,“日”更可以比喻朝廷了。林子方接的是皇帝的信任、朝廷的重任,可不是“接天”、“映日”吗?而“无穷碧、别样红”不正是杨万里在祝愿林子方的前途无限美好,一片光明吗?正文当中,一个“别”字没有,却道出了无限的深情厚谊,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呀!这样的送别难道不是最高的境界吗?真是“别样”的送别,“别样”的诗呀!
这样的解释看似完美,但只能是“悟”情的结果,毕竟没有真凭实据。
此外,本课诗文还存有其他疑惑之处:
如,“四时”指一年四季,“六月”怎么就“不与四时同”了呢?难道真像有的资料反映那样古时有一年“五时”之分,而“六月”不在四时之列?(资料反映:六月是夏季的最后一个月,称为季夏。古时为了将四时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关系相对应,把六月——季夏从四时中脱离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时节。《吕氏春秋》、《史记》、《春秋繁露》对这样的计时历法均有记载。但也有人对此并不认同。)
再如,“晓”乃“天明”,天刚亮的意思。怎么就“映日荷花别样红”了呢?“映日”与“晓”在时间上似乎不够一致,不够准确。这些疑惑,困扰着同学们,也困扰着我和我的同事们。然而,因为手头资料匮乏,教参上更没有交待,疑惑便迟迟无法解开。有的老师说,既然无法查出真相,那就干脆放弃,不用多想了。
然而,问题的存在,却始终使我耿耿于怀。直到有一天,智慧之光突然降临!
杨万里原来还有这一手
2011年4月21日,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南京市下关区教育局承办的第六届教育家论坛在南京市天妃宫小学隆重开幕。江苏省特级教师海安县海陵小学的徐金贵老师执教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使我眼前一亮。我在同时开设的几节观摩课中选听了徐金贵老师的课。
徐金贵老师的教学看起来非常朴实,亲切、随和,却扎扎实实,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诗情画意的品悟理解融会贯通,循循善诱,一气呵成。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抒情议论,赞美西湖六月风光;后写景,描写荷叶、荷花之美。徐金贵采用了变序教学法,先带领孩子们理解后两行写景的部分,后理解前两行抒情、议论的部分。在谈到关于送别的话题时,徐金贵抛出了与我们同样的话题,引导孩子们讨论:这是送别诗吗?这像送别诗吗?杨万里没搞错吗?
在同学们陷入激烈的争论而无法求出解答时,最令我期待的环节出现了。感慨和惊喜随之而来。徐金贵老师所用来化解我们心中谜团的办法和途径竟只需读一首诗即可!杨万里原来还有这一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徐金贵老师问学生:“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说:“杨万里不是说瞎话,他们出来早,但送的时间长,一直送到太阳出来。”
原来这真是送别诗!至此,一切都已水落石出,问题随即迎刃而解。
徐金贵引导说:“这感情多深哪,送了一程又一程……那么,诗人却给我们留下这样一份美丽的壮观的气势磅礴的荷花美景,这是为什么呢?”学生说:“天天涯若比邻……”
徐金贵老师说:“好一个心胸开阔的杨万里呀!你觉得杨万里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同桌说过,指名说,借景抒情:“朋友啊,我们的友谊就像这荷花……不要因离别而伤感……”
徐金贵引导说:“现在你就是诗人,友人就要离去,你们来到湖边,你不禁咏起了一首小诗……”女同学齐诵。
徐金贵引导说:“你与诗人在西湖边相互勉励。祝福,不禁咏起一首小诗……”男同学齐诵。
徐金贵引导说:“你与友人分别了,各自猛然回头,看到满池荷花,你不禁精神一振……”一齐吟诵!全班齐诵!
到此,一节精彩的观摩课在朗朗的诵读高潮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别样”的课文,“别样”地教
回顾近一年来围绕这一课的探讨和反思历程,我不禁感慨万分。虽然我曾经被这篇“别样”的课文困惑了许久,然而因为我的坚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问题得以解决。那么,今年再教这课,我和我的新一届五年级学生们将会轻松很多,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享用一年的辛苦换来的成果。
不过,在教材中,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样“别样”的课文相信并不是个案。只要我们愿意钻研,我们在别的课文中同样会发现很多类似的问题。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值得我们关注的不仅是这些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引领孩子们经历这一探索的历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我们首先要教会学生的应该是如何发现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方式,更要遵循知识技能习得的规律,教给方法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比灌输答案更为重要。
“别样”的课文就要“别样”地教。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样的课文在教学中出现的理解上的困惑用“以诗解诗”的办法即可解决,让学生通过阅读作者的同主题作品来解决产生的疑惑。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自身坚持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也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积累。
至于对古诗词教学来说,究竟是用“读诗解诗”的办法好。还是“配画学诗”的办法好?是“大量阅读”的办法好,还是“读写结合”的办法好?是“吟诵结合”的办法好,还是“实践活动”的办法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无定法,不一而足。最重要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突出课堂上学生学的地位。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幸福学习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遵循多元智能发展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尽可能地提供丰富的情境,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的情感智能、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等多元智能同步发展,不断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发现人的价值。而我们语文老师更应该做的就是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阅读的源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去领会,去探索,去发现,去追求真善美,去创造美好人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针对教材和教法的研究道路上,为了“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理论与实践,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要我们长期坚持这样做,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一定会像那六月中的西湖一样美不胜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淮阴实验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