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学习在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c1A2B3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学习成为研究热点。民办高校结合自身学生英语学习特点,将新的移动学习模式应用到教学中,将课前、课堂、课后的学习行为有效结合。相关测试、调查问卷和四级考试结果表明:移动学习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英語学习成绩,帮助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 移动学习;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构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1-0066-03    
  2018年6月,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互联网+时代,各类学习平台迅猛发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围墙”课堂,混合学习模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在办学水平上取得了一定进步。随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转型期的到来,民办高校应从规模建设上逐步转移到内涵建设上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心,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大学英语是每一个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必学科目,是高校中学习人数最多、开课时间最长的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更应抓住信息技术变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变轨超车”。信息技术的变革,尤其是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为“移动学习”的应运而生打下了便捷广泛的硬件基础。
  一 移动学习概述
  (一)移动学习定义及特点
  国外较具代表性的学者Alexzander Dye对移动学习做出了较具体的定义: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1]。相较传统课堂,移动学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不受时空限制。学习不再局限于四面围墙的课堂,学生在教室、图书馆、路上、车站等任何地点都可以浏览资源随时学习。第二、满足师生互动需要。由于时间和班级人数限制,传统课上的师生互动十分有限;而通过移动设备,不仅能够提高师生互动频率,而且在不断地即时反馈中实现“以评促学”。第三、学习方式和内容个性化。学生可在移动平台上选取适合自身难度且感兴趣的内容完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任务。第四、智能性。这一点主要与移动技术相关。智能软件能够实现学习时间和学习正确率的数据跟踪,让学习过程直观化。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的移动学习研究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Wireless Andrew研究项目[2]。随后,高等院校和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开始投入研究,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SLL项目研究、欧盟的“MOBIlearn”行动项目和英国学习与技能发展处的“m-Learning”研究项目;移动学习在欧美大学已成为常态,如美国普渡大学自己建立的Boilercast网站,用于上传教学音频,芬兰Helsinki大学的Uniwap移动项目,方便师生随时访问学习资源,日本德岛大学开发的BSUL环境,帮助师生在短时间内实现分发材料、提交作业、创建报告等任务[3]。
  国内关于移动学习的研究起步较晚,戴斯蒙德·基更博士在题为《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移动学习》的学术报告中,首次将移动学习的概念介绍到中国[4]。随后,国内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移动学习进行阐述,并将移动学习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教学创新。叶成林[5]、薛建强、方海光[6]从移动学习的理论和发展进行了综述,杨丽芳[7]、张洁[8]分别从词汇、听说层面探讨移动学习的有效性;苗宁[9]、付星[10]探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英语移动学习。将移动学习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结合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
  二 移动学习与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笔者在民办高校已从事三年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读写课程和听说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民办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自信,主要原因在于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较差,可以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在高中阶段就未达到合格标准,因此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第二,学生自律性较差,学习动机不强。多数学生习惯了“填鸭式”传统教学模式,认为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通过考试和课程考核取得毕业证,仅有少部分同学能意识到英语学习的终身性,以及英语学习对将来专业学习的帮助。在这样学习目标的驱动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都会大打折扣。第三,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班级人数多是导致互动率低最直接的原因,学生遇到困难无法得到教师及时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成就感下降渐渐失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一部分学生从未想过与老师交流,依然按部就班地被动听讲,因此,“哑巴英语”和课堂沉默现象在中国普通大学十分普遍。大学生多为90后,崇尚个性和新鲜事物,将移动学习与传统课堂结合,无疑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因此,将移动学习和民办高校大学英语结合十分必要。
  (二)可行性
  智能手机在民办高校学生中的普及率已达到100%,这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硬件基础。现实生活中,学生利用手机查单词、背单词、听英文歌曲、获取新闻随处可见,足以说明学生对移动学习的青睐。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也为二者相结合提供了保障。“翻转校园”app能够实现上传课程资源、建立个人题库、在线测评、提供学情分析等技术功能,为移动学习的实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在笔者执教民办高校,“翻转校园”app在学生中已全面使用,学生已初步接受利用这款平台进行课堂测验,这提供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三 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
  移动学习贯穿于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各个环节,让学习者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化为主动积极地接受新知识,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我们运用到的移动平台包括:翻转校园,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可可英语(学生版和教师版)。师生需共同下载并应用这些平台;其中,公众号为教师个人创建,要求学生关注并置顶以便第一时间收到信息。移动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   下面笔者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课本unit 4 How to Make a Good Impression (如何留下好印象)进行说明。
  (一)课前——移动任务
  上课前两至三天,教师将课前任务清单以文章形式發布至公众号。任务一,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教师截取《傲慢与偏见》电影中主人公第一次见面的片段,学生需归纳出对每位主人公的第一印象并做记录,在课堂上汇报发言。任务二,关于如何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列举出至少3条建议(英文)。任务三,预习本单元生词,朗读并尝试记忆,单词音频文本一并放在文章中。传统课堂上为了节约时间,无法重复多次播放音视频,学生无法理解也就草草了事继续进行下一步讲解;而将这些内容以公众号文章形式发布,不仅在个人移动设备上更直观地呈现,学生也可提前反复多次观看,大大缩短了课堂上在这一环节的投入时间。
  (二)课中——师生互动反馈
  课中以教师讲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首先教师进行数据反馈:教师在微信公众号后台可以查阅所发布文章的阅读人数、阅读时长、视频观看不同时长的学生人数,以此对课前完成任务的完成情况有整体了解。虽然无法掌握具体哪名学生没有完成任务或完成质量不高,但将数据在课堂上反馈能够引起学生的一定重视,如若完成度不够可对相应班级设置一定的惩罚措施,激励学生完成任务。二、翻转校园测验。通过翻转校园题库对单词的预习进行5分钟左右测验,根据每题的正确率掌握学生预习情况。三、展示汇报师生互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课前关于视频问题的回答和个人建议进行讨论并整合,每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进行汇报,由教师进行点评给出建议。教师继续通过提前准备的问题考查学生对“第一印象”的理解,在充满互动的氛围中完成“warm-up”环节。教师可快速进入课文讲解环节,包括篇章结构、重点词汇及用法等。这样合作讨论学习的模式既能有效地组织课堂,又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三)课后——巩固提高
  课堂结束后,每个小组将自己的汇报结果以word文件或ppt形式上传至班级QQ群文件,以便教师查阅并记录平时成绩。小组汇报采取“多劳多得”的给分标准,作业中需标明每位成员的贡献百分比。QQ班级群文件可长期保存资料,也方便学生随时打开进行后续复习。教师通过公众号发布与本单元主题“第一印象”相关的拓展阅读一篇,巩固本周主题,增加学生阅读量。学生在课后移动学习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班级QQ群与同学交流或在翻转校园讨论区发布问题,与师生交流。
  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一模式同样适用于四级辅导。四级练习主要依托可可英语软件展开,课前任务和课后作业都能通过可可英语进行,可查看学生任务耗时和正确率;同时四级备考专的每个专项里都有配套题库。
  四 移动学习模式实证研究
  笔者于2019年3月-6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移动学习模式教学实践,所教授班级为大二学生,即将面临6月份的四级考试。该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课文和四级辅导。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已参加过一次2018年12月份的四级考试。
  研究目标和问题:本文通过构建课前-课中-课后“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验证移动学习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拟回答两个问题:1. 移动学习模式是否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2. 移动学习模式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对象和工具:研究对象为教师所带大二班级的学生,专业分别为造价、车辆。所有对象都参与了期末考试和四级考试。4个班级的教学内容一致,每周4个课时,一学期16周课。通过测试、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并研究数据。测试包括前测和后测,问卷调查分为三步:1. 调查学生移动学习的频率,是否都完成了每次移动学习任务。2. 调查学生通过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情况。3. 数据分析:将同时参加了2018年12月和2019年6月四级考试的学生成绩进行对比。
  研究过程:前测成绩为学生上学期即2019年1月份期末考试成绩,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已录入保存成绩。从2019年3月到6月14日进行一个学期的新教学模式实践,学期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成绩为后测成绩。两次期末考试试卷题型相同,包括听力、阅读、句子翻译和写作四个类型,其中句子翻译需运用课文重点词汇短语,写作话题与本学期课文主题相关,两次试卷难易比例相同,符合当学期教学内容和难度,可以保证试卷的信度和效度。课程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针对问卷内容的合理性与项目组成员进行了讨论修改。共发放问卷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问卷率97%。
  结果分析:
  (一)测评成绩分析
  通过对比前测后测成绩,我们发现四个班级的平均分均有所提高:造价1班前后测平均分分别为64.67和73.16;造价2班平均分由67.45提升至73.16;车辆1班分别为60.6和68.42;车辆2班由54.33提高到60.67分。在只有教学模式改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基本认为学生成绩的提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新的学习模式。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学生的移动学习包括课前移动任务、课后拓展阅读、软件单词背诵、平台上传作业等情况,针对使用频率进行问卷调查,问题选项从A 到E 分别代表“全部”“经常”“有时”“很少”“从不”。结果显示,全部和经常完成移动任务的学生占64.7%;只有11.8%的学生选择很少和从不进行移动学习,可见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移动任务。
  第二,移动学习是否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结果如表1所示。每个班级半数以上同学都能做到自我监督完成任务,但是能够真正做到完全自主学习的人数比例较少,毕竟实现自主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通过一定时间的习惯来养成。
  第三,根据移动学习的频率问卷结果,我们将全部使用移动学习的学生和有时使用的学生进行对比。经过信息收集,前者48名学生和后者50名学生中分别有26名和32名学生第一次没有通过四级考试,继续参加了2019年6月的四级考试。我们将这两组学生的四级成绩进行对比。数据表明,能够全部使用移动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平均分由392.2提高至421.6,提高了7.4%,相比之下,有时使用移动学习学生分数提高较少。   五 结语
  综合上述教学实践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学生的前后测成绩和两次四级考试成绩对比,移动学习模式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有效激发课堂活力,应用于考试辅导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移动学习模式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第二,移动学习频率越高,学生的成绩提升越明显。第三,短时间内的移动学习难以促成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移动学习模式为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策略。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移动学习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的挑战。第一,教师的信息技术手段成為是否能有效开展移动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提前熟悉并全面掌握在线学习软件的操作方法;需具备运营和管理微信公众号的能力,学习如何发布一篇高质量的、有吸引力的文章,包括学习资源的整理、制作和对任务清单、视频和文字信息的合理排版;第二,教师要努力提升知识储备。学生在移动学习模式下接触到的知识不再限于课本,这就要求教师要增加自己的词汇量、提升写作能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等;第三,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在移动学习模式下,教师的主体地位被颠覆,变成了课程的“总设计师”,学生才是课程的“实践者”。教师只有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学习任务,遴选出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才能更好地组织、引导学生,让课堂活起来。
  参考文献:
  [1]薛建强.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发展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6-179.
  [2]胡锦芬.移动学习模式在应用型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构建与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9(2):112-116.
  [3]王军.移动学习在高校的应用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18-120.
  [4]桂清扬.学习的未来从E-Learning到M-Learning——戴斯孟德·基根博士新著解读之一[J].中国远程教育,2003(04):74-76.
  [5]叶成林.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开放教育研究,2004(3):25-28.
  [6]方海光.移动学习的系统环境路线图[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4-20.
  [7]杨丽芳.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2(4):54-58.
  [8]张洁,王以宁.移动技术促进英语听说教学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3):72-77.
  [9]苗宁.基于微信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策略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6(3):136-140.
  [10]付星.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48-149.
  (责任编辑: 姜海晶)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护理与配合,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的介入手术患者
[摘 要] 地方应用型院校“金课”建设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与基础。“金课”建设不是一个单纯的教学论问题,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对地方应用型院校内部治理阻滞“金课”建设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进而探索改进院校内部治理的路径,有利于为“金课”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生态。   [关键词] 地方应用型院校;内部治理;教学;金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摘 要]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流程的改造,强调师生权责对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思维能力和人格素养。对于资源有限的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来说,有其适切性,但受民办高校自身的特性制约,需要在掌握理念精髓的基础上,灵活调适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 民办高校;思政课;对分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1
目的:探究在中晚期异常妊娠引产患者中实施精细化护理联合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将近期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异常妊娠引产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实施精细化护理联合心理护理
目的:分析研究138例四肢骨折患者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价值.方法:纳入病例是2017年11月至2019年05月收治的138例四肢骨折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69例采纳常规护理干预,观察
[摘 要] 大学英语的教学要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本文尝试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为例,在跨文化交际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教材中所涉及的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并探讨了将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结合。   [关键词] 跨文化教学;《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
目的:探究全面护理模式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肺部感染预防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期间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患者80例,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常规护理的对照
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外科(FTS)护理对高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手术应激及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筛选出64例拟采用LC治疗方案的年龄≥80周岁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两组,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邢台玩具童车出口企业数量有所增加,由去年同期的6家增加到10家,除推车以外的玩具童车出口批次金额大幅增长,批次达到139批,货值达286.5万美元,较去年同比
目的 评价连续性护理干预和自由体位相结合的手段应用在初产妇自然分娩当中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到我院进行分娩的66例出产妇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随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