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艺苗:穿T恤听古典音乐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i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田艺苗很忙。
  唱片业不景气,越来越多机构倒闭,唱片公司改走经济路线,古典音乐就更是式微。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田艺苗的古典乐乐评,读者却很广。从2002年至今,十年间,田艺苗在不少媒体开设了多个音乐专栏,乐评集出版了一本又一本,印数一再增加。
  看起来,听古典乐的越来越少,跳“江南Style”的越来越多。但田艺苗的“穿T恤听古典音乐”讲座,仍然次次满场。
  谁还需要欧洲两三百年前的流行乐?
  “你去大剧院看演出就会发现,演奏家都是年轻的,观众却大多头发斑白了。”田艺苗忆起父辈的古典乐情结,感触颇深,“如果说我们是从小被父母逼着练琴走上这条道路的话,那他们才是真的爱。下乡劳动的时候坐在拖斗上唱《图兰朵》;‘文革’了去垃圾堆里捡抄家剩下来的古典唱片听……当音乐和他们苦难的生活连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成为一种深刻的记忆。再听到熟悉的曲子,那个年代就又回来了,所以他们对古典乐真的非常有感情。”
  一旦离开这样特定的生活背景,听着罗大佑们长大的一辈人,便与古典音乐渐行渐远。欧洲两三百年前流行的东西,还能不能够表达现代人的个性与感情,显然是个问题。更何况,古典音乐本身就未必代表着个性或感情。“像巴赫那时,音乐表达公共的感情;到了肖邦、李斯特,他们觉得有必要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严格意义的古典时期,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早期,那时的音乐个性并不突出。一般宫廷贵族需要哪些礼节性的音乐,就请音乐家写一个。”田艺苗说。
  不过,“复古”正是眼下当红不让的潮流。几百年前的流行音乐,被时间酵母酝酿出别样的风味。说起来,古典音乐在西方的处境,与京剧昆曲在中国的情况多有相似——民间仍然有年纪较大的人,当作生活习惯一般去欣赏;进入庙堂演出时,却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去品味。
  “昆曲一个完整的本子要三四天才能演完,依依呀呀的唱腔,铺得那么长,我们小时候未必会喜欢这样的音乐。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你就会觉得能够欣赏它的美。那种几百年前的节拍,古雅的韵味,和现在日新月异的节奏很不一样。”在田艺苗看来,“这就是复古吧。”
  正如复古的时装并不是叫人从头到脚穿上当年的衣冠鞋履,隔了几百年的时光再回来,古典音乐也早就不是它从前的样子。但这其中那些微妙的改变,那些现代元素的丝丝融入,却恰恰满足了时人的需要。
  “人活在现代,感情就是现代的感情。”田艺苗说,“我不支持原样照搬,古典音乐还是要用现代的方式来演绎。像古尔德,他是用机械化和数理学的东西来呼应巴赫的感情,特别有新意,有个性,将巴赫弹出当下的感觉。我觉得古典音乐的演绎需要个性化,需要时代感。这样古典音乐才能继续流传下去,不然就是一潭死水。”
  “穿T恤听古典音乐”
  对音乐的喜好常常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纯粹也直接。李海鹏曾经对田艺苗说:“古典音乐对我来说就像一个屏障一样。我很烦的时候,打开巴赫,就感觉它像一个屏障,隔开了世俗的生活。”
  这或许是其他音乐力有不逮的方面,但对于古典音乐的接受程度而言,却未必是好事。屏障将世俗挡在身外,也不免令音乐本身产生距离感。越来越多古典音乐被运用于典雅堂皇的高档场合,成为体现身份层次的奢侈品,像华服,像珠宝,装饰感越来越强。人们穿起燕尾服去衬托一种艺术欣赏的仪式感,与其同时,许多本该被同时吸纳的内容信息、弦外之音,却通通被忽略。
  2010年前后,写了十多年乐评专栏的田艺苗结集出版了自己的乐评著作《温柔的战曲》。写乐评的田艺苗并不喜欢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随性而行的她也并不急于推销自己。反倒是成书之后,引来许多读者的建议,“你光有书,没有音乐,我们怎么来欣赏音乐的好?不如你来开讲座吧!”她想,“那也不错,你们说开讲座,我就开一个试试看吧。”随后,就有了“穿T恤听古典音乐”。
  起这样的名字,当然是有抗衡仪式感、权威感的意思在:古典音乐并不是一定要穿礼服去听才行,穿T恤为什么就不能进音乐厅?——但田艺苗也不希望“穿T恤”这个放下身段的举动,成为另一种“摆姿态”、另一种“装”。一方面,她很理解“礼服观众”的心态:“很多人觉得有必要用一种仪式感去尊重古典音乐,这也没错。”但另一方面,她深信“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的繁文缛节”:“艺术的本质是质疑所有繁文缛节,质疑规则甚至道德和感情,寻找真理。艺术家要推翻很多约定俗成的东西,他要用最直接最纯粹的方式去思考去写作。我们这个年代提倡贝多芬,为什么?他就是一个袒胸露臂冲进圣殿的人,他的音乐是直指人心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音乐是完全贴近生活的东西。它其实可以是生活中的一种工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今天我很累,本来想睡一觉,睡了还是觉得累,但如果听一段音乐就好像人一下子振奋起来了,或整个放松了。这是最明显的一种功效。音乐就是在你心里干涸的时候,有东西会流进去。”田艺苗希望“穿T恤”这个举动不只是针对音乐,也是为自己扫除浮面的虚饰,“只有这样做你才能真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古典音乐被她讲得很好玩
  经过两年多的尝试,“穿T恤听古典音乐”的线下讲座已陆续在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等地举办。书店、图书馆、大学、音乐厅,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兴致勃勃前来,领受古典音乐的魅力。
  在上海音乐学院里,田老师教的是作曲理论,难免枯燥。但在古典音乐讲座上,走的却是公共推广的道路,用大家能够接受的方式。乐理知识她也会讲到,但绝不会是课堂型——“比如聊音乐结构,我会讲:‘它像三明治,第一段会出现面包,中间则会变化,出现蔬菜或者牛肉,变成别的素材,到了第三段又会回到面包的素材。’用这样的方式让大家了解。”
  比起结构,她更在意“音乐到底在表达什么”:“结构也是一种音乐表达。很多人会说,这段是‘命运在敲门’,这段是‘月光’,这段是‘暴风雨’。其实贝多芬原来写这些音乐的时候是没有标题的,都是出版商为了促销,故意标上去的。所以你说这个音乐像什么,其实并不准确。为什么一定是‘命运在敲门’,不能是‘命运在敲窗’呢?把意思说死了,也就没意思了。音乐首先是模仿,模仿自然界,模仿人的心理活动和感情。但是要听出在模仿之外,它的艺术规则。模仿必须要建立在规则和思维上,才能体现出深刻的感情。这样去讲的话,大家就可能对音乐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
其他文献
闽北是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土地,在土地革命战争艰难困苦年代,红军在彭德怀、方志敏、粟裕等同志率领下,先后多次进军闽北,支援闽北红军开辟与巩固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