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专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44例,88例采用氟康唑预防IFD(氟康唑预防组),56例采用泊沙康唑预防IFD(泊沙康唑预防组),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泊沙康唑的安全性.结果:氟康唑预防组IFD发生率为20.4%(18/88),泊沙康唑预防组为7.1%(4/56),两组IF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
【机 构】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广东广州51012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泊沙康唑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治疗中初级预防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11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血液专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144例,88例采用氟康唑预防IFD(氟康唑预防组),56例采用泊沙康唑预防IFD(泊沙康唑预防组),比较两组IFD发生率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评估泊沙康唑的安全性.结果:氟康唑预防组IFD发生率为20.4%(18/88),泊沙康唑预防组为7.1%(4/56),两组IF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泊沙康唑组轻度不良反应发生率(23.2%)低于氟康唑组(3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9).氟康唑预防组死亡12例,泊沙康唑预防组死亡4例,两组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81).结论:泊沙康唑初级预防IFD的效果优于氟康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氟康唑且可以耐受,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缓解治疗中有望成为初级预防IFD一线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 评估滨州市糖尿病患者社区健康管理现状和血糖控制情况,为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4-9月,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滨州市2个县(区)18周岁及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采用复杂抽样加权调整方法计算糖尿病患病率、管理率和控制率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滨州市6777名成年居民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3%(标化后患病率为6.9%).757例糖尿病患者中,有338例是本次调查新确诊的病例.全部患者中,仅有332例(43.9%)纳入
目的 从社会关系、健康状况的视角分析我国居民社会信任感的影响因素,为提高我国居民社会信任感提供相应的建议.方法 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我国社会信任感的总体情况,对可能影响社会信任感的自变量进行x2检验,最后将P<0.05的自变量进行二分类层次logistic回归.结果 通过二分类层次logistic回归得出年龄、经济水平、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居住地类型、政治面貌、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亲戚关系、邻里关系对社会信任感存在正向影响(P<0.05),农村居民的社会信任感高于城市.结论 社区可以通过为社区
目的:研究microRNA-143(miR-143)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以及过表达miR-143对AML细胞系U-93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验证miR-143和长链非编码RNA MALAT-1之间的靶向关系,探讨miR-143在AML发病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RT-qPCR法检测AML患者骨髓中miR-143的表达.在U-937细胞系中过表达miR-143,采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通过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