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古代有一个一统中国、创建一言九鼎皇帝制度的秦始皇,清远则有富有革命历史传奇的秦皇山。它是否与秦始皇有关联,至今无从考证,但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党组织及其领导下的武装队伍在秦皇山区建立起革命根据地,成为粤桂湘边区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中心地区和边纵队、连江支队、连支三团领导机关的常驻地,为粤桂湘边区和清远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不朽功绩,却永存史册。
从清远出发,沿着清(远)四(会)一级公路西行约20公里,再转滨江二线(X409),经太平镇政府驻地北行10多公里,就进入了群峰起伏、生态良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光诱人、鸟语花香的秦皇山区,前后时间不到一小时。
秦皇山区以山地为主,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4.2公里,最高峰为南部的雪帽顶(857米),地处广(宁)四(会)清(远)结合部,进可攻,退可守,位置十分重要,这是当年粤桂湘边区工委选择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秦皇山区,原设有秦皇镇,1994年评划为革命老区,2002年5月并入太平镇。
进入秦皇山区后,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集雨面积65.3平方公里、库容量达1053立方米的大秦水库,它的功能现在虽然主要只用于农业生产和发电,但沿库边漫步,或泛舟库中,心旷神怡,真不愧是休闲的好去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顺着崎岖的山路,再往前约10公里,到达山心村及其相邻的大坪村。这里是秦皇山区的腹地,是秦皇山这片红色热土的心脏。
站在位于山心村边,2001年8月建成的用水泥洗石米砌筑、高9.1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秦皇山根据地纪念碑前,我们既默默地向献身于这片土地、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烈士致敬,也为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而深感欣慰。因为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人民的解放,为祖国今天的强大铺设了地基;因为他们的付出,为革命老区建设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精神动力,为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今天的奔康和明天的辉煌夯实了基础。瞭望四周,瞭望秦皇山区,又不禁使人想起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开展革命斗争的幕幕往事:1946年8月,广四清区队派出由苏陶任中队长兼指导员的12人独立中队回到秦皇山区后,按照群众的要求,短期内展开了枪决危害人民的山心保长的“除害拔钉”行动,使苏陶部队得到壮大发展,很快建立秦皇山游击根据地;1947年2月至10月,苏陶部队在广四清区队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先后二次粉碎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清剿”,出现了“政府征兵,红军添丁”的大好形势,使秦皇山根据地开始向外围拓展;1948年1月广四清联区政务委员会在南冲成立,随后在秦皇山区成立山心、秦皇2个乡政府,组织农会和民兵,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斗争,形成“一人被拉,万人去保”、“一人被杀,万人报仇”、“谁要收多租和息,大家就要把他罚”的万众一心局面。1948年1月1日,国民党清远县新任县长廖琪采用碉堡联队、远道奔袭的战术兵分三路,进剿以秦皇山为中心的广清边游击区,我人民武装经过三次夜袭江屯、二次将石坳头碉堡夷为平地,先后毙敌6人,俘敌36名,争取投诚23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59支,终于在2月初,再次取得捍卫根据地斗争的胜利;1948年3月,苏陶部队升格为广四清边大队后,活动范围由秦皇山口发展到太平乡以北十三保一带,接着又派部挺进笔架山,开辟新区;1949年8月,苏陶部队在秦皇山组建为连江支队三团,准备迎接清远的解放……
位于大坪村的廖氏宗祠重建于1995年,旧宗祠建于清代中后期,在革命年代被国民党军队烧毁。这座坐东南向西北的小院,虽然不是很显眼,但当年的中共清远县委、苏陶部队的领导机关就常驻在这里,苏陶等领导就是在这里渡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1948年10月,梁嘉率领粤桂湘边区领导机关也进驻这里,指挥领导边区的革命斗争,筹建粤桂湘边纵队。1949年10月13日中午,为配合解放大军,边纵司令兼政委梁嘉亲率连江支队三团主力,从太平洞口围向县城进军,在回澜歼灭国民党六十三军的一个营部和一个整连,俘敌营长以下官兵1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火箭筒等大批军用物资。黄昏时候到达清城,与大军商议后马上成立军管会,分别由苏陶、冯华任正副主任,开展接收接管、维护社会治安、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等工作。10月20日,正式成立中共清远县委和人民政府,云昌遇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李海涛、苏陶为副书记,黄信明为副县长。从此,揭开了清远历史的新一页。
走进秦皇山区,有百看不厌的自然风光、领略不尽的风土人情、听不完的革命故事和写不完的精彩!
走进秦皇山区,你会深切地体会到老区人民的热情,老区人民的深情和老区人民的期盼!
从清远出发,沿着清(远)四(会)一级公路西行约20公里,再转滨江二线(X409),经太平镇政府驻地北行10多公里,就进入了群峰起伏、生态良好、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风光诱人、鸟语花香的秦皇山区,前后时间不到一小时。
秦皇山区以山地为主,东西长约14公里,南北宽约4.2公里,最高峰为南部的雪帽顶(857米),地处广(宁)四(会)清(远)结合部,进可攻,退可守,位置十分重要,这是当年粤桂湘边区工委选择在这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秦皇山区,原设有秦皇镇,1994年评划为革命老区,2002年5月并入太平镇。
进入秦皇山区后,首先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集雨面积65.3平方公里、库容量达1053立方米的大秦水库,它的功能现在虽然主要只用于农业生产和发电,但沿库边漫步,或泛舟库中,心旷神怡,真不愧是休闲的好去处,旅游开发前景广阔。
顺着崎岖的山路,再往前约10公里,到达山心村及其相邻的大坪村。这里是秦皇山区的腹地,是秦皇山这片红色热土的心脏。
站在位于山心村边,2001年8月建成的用水泥洗石米砌筑、高9.1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秦皇山根据地纪念碑前,我们既默默地向献身于这片土地、献身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革命烈士致敬,也为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而深感欣慰。因为他们的付出,换来了人民的解放,为祖国今天的强大铺设了地基;因为他们的付出,为革命老区建设注入了无限的活力和精神动力,为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今天的奔康和明天的辉煌夯实了基础。瞭望四周,瞭望秦皇山区,又不禁使人想起革命先辈们在这片热土开展革命斗争的幕幕往事:1946年8月,广四清区队派出由苏陶任中队长兼指导员的12人独立中队回到秦皇山区后,按照群众的要求,短期内展开了枪决危害人民的山心保长的“除害拔钉”行动,使苏陶部队得到壮大发展,很快建立秦皇山游击根据地;1947年2月至10月,苏陶部队在广四清区队的指挥下,互相配合,先后二次粉碎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清剿”,出现了“政府征兵,红军添丁”的大好形势,使秦皇山根据地开始向外围拓展;1948年1月广四清联区政务委员会在南冲成立,随后在秦皇山区成立山心、秦皇2个乡政府,组织农会和民兵,发动群众开展反“三征”和减租减息斗争,形成“一人被拉,万人去保”、“一人被杀,万人报仇”、“谁要收多租和息,大家就要把他罚”的万众一心局面。1948年1月1日,国民党清远县新任县长廖琪采用碉堡联队、远道奔袭的战术兵分三路,进剿以秦皇山为中心的广清边游击区,我人民武装经过三次夜袭江屯、二次将石坳头碉堡夷为平地,先后毙敌6人,俘敌36名,争取投诚23人,缴获机枪3挺、长短枪59支,终于在2月初,再次取得捍卫根据地斗争的胜利;1948年3月,苏陶部队升格为广四清边大队后,活动范围由秦皇山口发展到太平乡以北十三保一带,接着又派部挺进笔架山,开辟新区;1949年8月,苏陶部队在秦皇山组建为连江支队三团,准备迎接清远的解放……
位于大坪村的廖氏宗祠重建于1995年,旧宗祠建于清代中后期,在革命年代被国民党军队烧毁。这座坐东南向西北的小院,虽然不是很显眼,但当年的中共清远县委、苏陶部队的领导机关就常驻在这里,苏陶等领导就是在这里渡过了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1948年10月,梁嘉率领粤桂湘边区领导机关也进驻这里,指挥领导边区的革命斗争,筹建粤桂湘边纵队。1949年10月13日中午,为配合解放大军,边纵司令兼政委梁嘉亲率连江支队三团主力,从太平洞口围向县城进军,在回澜歼灭国民党六十三军的一个营部和一个整连,俘敌营长以下官兵1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火箭筒等大批军用物资。黄昏时候到达清城,与大军商议后马上成立军管会,分别由苏陶、冯华任正副主任,开展接收接管、维护社会治安、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等工作。10月20日,正式成立中共清远县委和人民政府,云昌遇任县委书记兼县长,李海涛、苏陶为副书记,黄信明为副县长。从此,揭开了清远历史的新一页。
走进秦皇山区,有百看不厌的自然风光、领略不尽的风土人情、听不完的革命故事和写不完的精彩!
走进秦皇山区,你会深切地体会到老区人民的热情,老区人民的深情和老区人民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