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阶梯”式教学解决化学学习障碍点的实践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water_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阐述“思维阶梯”式教学的主要教学流程,以“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为例,详细介绍“课题引入、问题引导、逻辑推理、兴趣激发、宏微符联系”等五个思维阶梯的设置与教学过程,帮助学生突破化学新课学习中的障碍点,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关键词: 思维阶梯式教学; 学习障碍点; 化学教学; 学科素养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8)8005504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区属普通高中学校,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化学学习普遍存在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新课教学中十分重视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指导,坚持探索以“思维阶梯”式教学解决他们的学习障碍点,取得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1 “思维阶梯”式教学
  思维阶梯式教学的关键是设置系列思维阶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分步骤、缓慢而有序地攀登知识巅峰。教师一般需在仔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学生认知规律,梳理学生可能存在的理解困难问题(学习障碍点),精心设置阶梯与针对性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与反馈的基础上完善发展,最终达到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主要教学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思维阶梯式教学主要流程
  其中,设置系列思维阶梯是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点的关键环节。教师在设置阶梯过程中一般需依次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教材重点、难点是什么?课时教学的线索是什么?学生理解中可能存在的困难是什么?需要设置哪几方面的思维阶梯?如何设置教学思维阶梯?思维阶梯设置如何做到科学恰当?教学效果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等等。通过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寻找相互之间的对接点和落差点,设置系列思维阶梯,确保教学顺利、高效开展。下面以上科版高一教材中“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1]的课时教学为例做说明。
  2 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分析
  2.1 教材分析
  本課时的学习以原子结构内容为基础。从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关系来看,教学需牢牢把握“结构决定性质”的规律(暗线)。同时,课时的教学核心线索就是“电子”(明线)。在这样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自然得到了本课时教学的重点是“电子在原子核外是怎样运动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有哪些?如何表述原子结构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如何通过核外电子排布推测元素性质?”等四个主要内容,教学的难点是理解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及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述。
  2.2 学生认知分析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学习并了解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知道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高速旋转,但学生不清楚电子的具体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中可能有下列疑问,了解原子结构为什么要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电子的运动为什么是分层的?分层的依据合理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何在?要解决这些疑问,教学中一定要牢牢把握教学的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要研究电子的运动、排布及表述?让学生明白研究原子结构目的是为推测、理解元素的性质。
  3 思维阶梯设置与教学过程
  在分析教材与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设置系列思维阶梯展开教学,确保教学过程的流畅性、知识的逻辑性、理解的层次性和学习的过程性。课堂以“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贯穿始终,紧紧围绕“电子”这一知识线索,以问题推进的方式循序渐进多角度地设置思维阶梯展开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课题引入、问题引导、逻辑推理、兴趣激发、宏微符联系”等五个思维阶梯。
  3.1 课题引入阶梯——为什么要研究电子
  由于前面学习的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没有涉及电子分层排布的问题,直接介绍分层排布会让学生感到很突兀。为此,笔者设置了以下引入阶梯帮助学生一步步揭开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回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史(建立理论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观念)→对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的质疑与分层模型的提出(建立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为什么要研究原子结构(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引入教学线索)→为什么要研究电子的运动与排布(建立电子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意识铺垫,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前面我们学习了“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发展史”。在科学实验和科学发现的推动下,科学家们陆续提出了各种有关原子结构的模型,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逐渐清晰。从英国科学家道尔顿提出的近代原子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实心球模型”开始,在汤姆生发现电子后,进而提出了具有简单结构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在元素放射性的发现和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事实基础上,卢瑟福进而提出了原子具有原子核的“行星模型”。
  根据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我们得到原子结构可分为几个部分?
  (两个部分: 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思考: 我们研究原子结构的目的是什么?
  (推测元素的性质)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核会发生变化吗?
  (不会,是核外电子。)
  对。因此,就化学学科而言,电子的运动成为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那么,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1.3揭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面纱”。
  根据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你认为电子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
  (绕原子核高速旋转。)
  但有科学家对此模型提出质疑。电子在绕原子核高速旋转的过程中,根据经典的电磁场理论,电子将会发射出电磁波,电磁波具有能量,这样电子的能量将不断减小,轨道半径就会越来越小,最终会掉落到原子核中。显然,事实并非如此。说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还存在缺陷。玻尔是卢瑟福的学生,在受到一些启发后进一步提出了“玻尔模型”。请同学们观察模型图示(如图2),结合相关材料说出卢瑟福模型与玻尔模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3.2 问题引导阶梯——电子如何分层排布   此环节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条规律: 分层排布。分层(分类)的思想非常重要,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分层(分类),如根据年龄大小可以把人分为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儿童等;根据学历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等;根据成绩表现可分为优、良、中、待提高等等。
  (1) 怎么分层?依据是什么?(根据能量大小不同。)
  (2) 能量高低怎么判断?(离核距离的远近,近低远高。如发射地球卫星一样,能量越高,卫星离地球就会越远;生活中也是这样。比如,一个人从出生、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伴随成长,孩子离父母的距离将越来越远,能量越来越大。)
  (3) 分哪几层?(目前分七个电子层,分别是K, L, M, N, O, P, Q。从K层到Q层,离核的距离越来越远,能量越来越高,电子的稳定性越来越低,电子的活泼性越来越高。具体如图3所示。)
  最外层电子的能量最高,最活泼,在化学反应中最容易发生得失,其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3.3 逻辑推理阶梯——电子如何排布
  每层排多少?很多时候,教学中可能通过观察排布以后直接给学生一个结果——至多排2n2个。但就大多数学生而言,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得到的,更不可能从中体验到科学家思维浓缩和推理的过程。笔者尝试让学生在课堂参与中自然获得,从而培养学生的基本逻辑推理与思维方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我们一起阅读教材第14页表1.3和1.4。
  K n=1 ≤2
  L n=2≤8
  M n=3≤18
  N n=4≤32
  请同学们思考寻找电子层数和至多排的电子数之间有何关系?
  观察2, 8, 18, 32都是什么数?(偶数。)
  因此可以提取它们的公因子2,剩余的数分别为1, 4, 9, 16;再觀察它们又是什么数?
  (平方数。)
  很好,分别为12, 22, 32, 42。大家发现什么规律没有?(2n2个,n为电子层数)。
  为理解这样一个数学推理归纳过程,教学中设置了对数字的观察、归类、找规律的过程,得出“2n2个”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学生印象深刻,避免了死记硬背结论。
  3.4 兴趣激发阶梯——最外层电子排布有何特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本课时中,综合运用了原子结构模型发展与对比,把“电子能量大小与离核距离的远近关系”与“卫星发射”相类比;把8电子饱和的稳定结构与生活中的“八仙桌”类比、把最外层电子数的多少与集体活动中的用餐(八仙桌上坐1~3个人容易并入到坐5~7个人桌上)进行类比等,把电子的抽象结构模型化、具体化、生活化,最终达到加深理解、促进记忆的目的。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最外层电子数能量最高、最活泼,其主要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你能归纳出最外层电子数的排布特点吗?阅读第14页表1.3、 1.4。
  (≤8个。)即最外层8个电子达到饱和的稳定结构,其中稀有气体的最外层电子数(除He)一般都是8个,达到了饱和的稳定结构。
  同学们也可以继续观察次外层及倒数第三层的排布情况,总结得出相应排布规律。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以后,科学上要用科学简洁的符号表述原子结构、推测元素的化学性质(突出“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暗线)。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核外电子的符号表达”——原子结构示意图
  3.5 “宏微符”联系阶梯——核外电子排布如何用符号进行表征
  “宏微符”联系教学是化学思维阶梯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是契合化学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本质要求的。从元素宏观性质、原子微观结构特点及符号表征三个方面有效设计思维阶梯,相互联系、相互印证。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表述教学中,针对薄弱学生群体,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先讲后练、先易后难、先一般后特殊、先重点后难点”的顺序进行。举例时需遵循“原子序数由小到大,先原子后离子,先示范后总结,先书写练习(做学生)后纠错练习(当老师)”的原则,问题解决由浅入深、角色互换,最终达到巩固、提升、发展的目的。
  原子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内质子带正电,用加号 z表示,中子无需表示(只影响原子质量,其本身与元素化学性质无关),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对电子进行分层排布。如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略),师生共同解释符号表述的含义。
  因此,我们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既然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如此重要,怎样用符号进行科学表达?这就是下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电子式”。
  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我们在原子结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围绕“电子”进行学习,回答了“电子运动状态怎样?电子排布规律有哪些?如何表述电子排布?最外层电子与元素性质关系怎样?”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请同学们课后归纳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结构图。
  4 教学反思
  “思维能力”是学生非常重要的学科素养之一。思维阶梯式教学在“教材和学情”两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置科学合理的阶梯以降低知识习得的难度,并以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以“线索”统领全局,较好地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有效化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思维障碍点,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化学(高一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2015: 13~15.
其他文献
黄志成,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全纳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比较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拉丁美洲研究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理事,中国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研究》编委,西班牙比较教育学会国际会员,西班牙《比较教育杂志》特邀编委,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墨西哥师范大学、智利塔拉帕卡大学、英国坎特伯雷基督教大学客座教授,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和德国洪堡
摘要: 以分子间作用力概念学习为例,开展旨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水”为情境载体,设计五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利用手持实验(宏观)表征分子间作用力(微观),通过模型形象地揭示氢键的本质和特征并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学生的模型认知水平和微观探析素养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分子间作用力; 手持技术; 学科核心素养   文章编号: 1005
举 措    欧盟未来10年将致力推动职业教育培训  欧盟近日宣布,未来10年将加强推动欧盟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以确保职业教育培训质量足以培育出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满足未来劳动市场需求。欧盟主管教育文化暨多语主义、青年政策的执行委员表示:“我们必须重塑欧洲国家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形象,使其更贴近真实世界,因为它是连结教育和劳动世界的重要桥梁,在今日经济形势中,全力促使其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已是刻不容缓。” 
编者按: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人类步入了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中国人的思维观念、生活方式,甚至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在近代历经人为造成的“断层”之后,又一次面临时代的挑战。古圣先贤留下来的人生智慧能否继续发挥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能否抑制现代人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灵弊病?这是当前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回避,需要重新审视的时代命题。2010年8月,为期四天的北京
摘要:对2011年高考理综新课标卷中化學试题的命题构成、考点分布、重难点内容等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认识新课程化學的要求与高考命题特色,在抓住教學启示的基础上更好地完善新课程教學理念、转变新课程教學观念,适应新时代新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标卷;高考理综化學试题;命题特色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12-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1 2
为支持和促进大学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创建世界一流教育研究基地,日本文部科学省出台了多种资金支持项目,鼓励高等学校(包括国立、私立大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2008年,日本政府拨出比上年多出65亿日元的680亿日元财政预算,按六个部分设立了若干具体支援项目。    一、支援高等学校共同实施教育改革    合并了原有的两个项目(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教育支援项目与满足现代教育需求的支援
“瞧,这是一件超级斗篷!”小巫师卡瑞得意地抖了抖身上的斗篷,“不但能遮风挡雨、躲避雷暴,还能隐身飞行、下海潜水,最最重要的是上面有大巫师哈利的限量版签名!”  “哇!太酷了!”小巫师多维看得羡慕极了,没有一个小男孩会不喜欢这么帅的斗篷,“那我能用霹雳魔杖和你换吗?”  “不行!这是我从我哥哥那里换来的,用了1000张魔点卡呢!”  在小巫师之间,交换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只要你能拿出让对方满意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