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守泽——空警2000总设计师
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研制现场副总指挥。
早在1971年,一飞院就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2001年空警2000开始立项研制,2003年载机首飞,2004年完成全状态首飞并交付部队试用。
空警-2000首次采用航空、电子双总师制,涉及的单位多。型号总师系统及时组织开展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液冷系统、电气系统、飞控系统、电磁兼容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
研制工作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缺乏原机数据、资料,设计人员只有先摸透原机的结构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样机迟迟到不了。为了不耽误宝贵的时间,总体气动所外形设计和计量中心测绘人员扛着仪器,上北京、赴长春、下当阳,驱车数千公里进行测绘,连春节期间都在进行测绘和数据分析。
大型预警机的研制节点和有限经费不允许制做物理样机,一飞院就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建立全机电子样机,成为国内首家采用电子样机代替物理样机进行总体布置、设计协调、干涉检查、维修性检查的单位。
科研人员潜心攻关,他们完成的电磁兼容性控制,在技术水平和规模上均创造国内单机水平之最。
强劲的雷达需要大功率的电源支撑,通过攻关,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大功率发电及供配电系统技术的国家。
在原机飞控参数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在试验室再现飞控系统,不断地调整、试验、再调整……最后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他们自行研制的任务电子系统难度之大、技术之复杂创下国内之最,在世界现有装备中也处于领先水平……还有首次采用的大规模液体冷却系统、数据链路传输……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空警2000是一款“空地海并重”的预警机。其战术性能和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交付部队后,曾在多次军事演习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空警2000对数量众多的救援飞机进行监管,协调各类飞机进入狭小空域,为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空警2000参加了奥运安保工作,并以100%的出勤率和完好率,出色完成了任务。使用部队首长评价说,空警2000的投入,使北京奥运的安保工作“耳朵更灵、眼睛更亮”,在整个安保工作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欧阳绍修——空警200总设计师
详见本期空警-200专文。
宋文骢——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的研制中。80年代中后期,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
在歼10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完成后,宋文骢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飞机状态很难达到某项设计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性能和设计定型。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的决定。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正是这个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杨伟——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总设计师
杨伟来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后,直接接手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工作。杨伟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的开发,研制出了一流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和可移动式飞控系统机上综合试验设施,确保了歼一10的首飞安全。2001年,杨伟被任命为歼-10双座型总师,同时又被任命为“枭龙”飞机总师。2003年12月,歼-10双座机首飞,2005年12月设计定型,创造了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被空军首长誉为我国少有的“不拖进度、不涨经费、不降指标”的大型军机项目。
张继高——歼-10飞机、歼-10双座飞机副总设计师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研究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工信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1999年,张继高开始攻克歼-10的瘦身和减阻难关。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环控系统,因为减阻需要减小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张继高凭借长期在安县高速风洞内的试验经验,与风洞的钳工班长研究出了一个试验的办法——把风洞的一块侧壁板拆下来,新设计一块特种壁板,真实模拟飞机在空中时环控系统的工作情况。试验取得成功,数据证明,减小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对环控系统没有丝毫的影响。最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歼10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终于成功减小了1/3,走出了减阻工作的一大步。
孙聪——歼-11总设计师
歼-11系列飞机总师、中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首批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唐长红——歼轰-7A总设计师
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歼轰-7A飞机型号总师,军委总装备部飞机总体技术专业组成员,北航首席科学家,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歼轰-7A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的许多新记录:
——设计出我国航空史上第一架全机数字样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
——首次实现全机电子样机协调和预装配,实现了飞机研制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纸化模式,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生产精度,降低了研制成本。
——打破国际封锁,首次研制出我国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内包含分系统最多、管理武器最多、实现功能最多、扩展能力最强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该系统对多品种、大数量的武器进行综合管理的效能证明,歼轰-7A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已经走在第三代战机的前列,将我军战机的性能和战斗力提升了整整一代。
——建立国内第一个VPM管理系统(虚拟产品管理系统)标准。为了保证歼轰-7A的研制质量和研制进度,一飞院在研制过程中还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管理措施:
——实施跨兵种联合项目管理,实现了我国飞机研制的历史性跨越,此种模式和方法已在我国后续飞机研制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飞机研制中采用三维设计、软件第三方测试等多种实时研制技术决策,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保证了项目按节点进行。
——实施并行工程,与飞机承制厂 所组成并行工作联合工作队,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实现数据共享、快速传递,将设计、工艺和生产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通过并行设计,使设计周期缩短60%,提高了设计质量,减少设计返工40%。工装准备周期与设计同步,缩短了制造周期,制造过程中工程更改单急剧减少,不仅提高了制造质量,还大幅节约了研制经费。
不仅如此,在歼轰-7A研制中,一飞院还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分析、数字化试验测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技术,以并行工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歼轰-7A研制质量和研制进度,实现了我国飞机研制手段的革命性进步。
目前,经过我军飞行员的高强度演练,歼轰-7A多次在各种模式和复杂环境下的高强度对抗演练中创造了导弹实射的优异成绩。广大官兵称赞歼轰7A在出勤率、飞行保障条件、试飞量等方面,是国内飞机中最好的,也是“最好用的飞机”。
杨凤田——歼-8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航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多种奖项。
受油机技术国外对我国严密封锁,在受油探头研制的过程中,航展上的国外专家曾提出,这种受油探头可能飞不了大M数。这种探头能否飞大M数,地面风洞试验、地面一般试验都无法模拟,后来杨凤田想出一个办法——领先试飞,就是在以往的歼8B上装探头模拟件进行试飞,把受油探头加进去。改装要进行强度试验、刚性试验等,在沈飞所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齐心协力、联合攻关下,研制出一个试验样段,同时改装了一架飞机。通过领先试飞、试验证明,改装后的飞机可以在全包线飞行,
受油机和加油机能否保证空中加受油一次成功,是很大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空中要想成功,事先在地面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试验。试验该怎样做?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受油机不在同一高度上,该怎么模拟呢?杨凤田通过计算分析调节加油压力可以模拟高度差。后来根据图片,通过研制地面加油设备,在阎良顺利实现加油机、加油吊舱、受油机的联合地面试验,保证了空中加油一次成功、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创的技术。
歼-8F是我国第一型发射制导“发射后不管”导弹的歼击机所谓“发射后不管”其实还是要靠飞机的系统管的,如果飞机不提供正确的信息,导弹就无法正确地截获目标。杨凤田摸索出搞系流试验,进行不同的飞行试验,验证导弹自主飞行阶段是可行的独创办法。
方锦星——歼-7系列主管总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成飞副总工程师,多次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获部级一等功四次,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歼-7G是关系中航工业成飞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机型,对拓展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歼-7E设计定型后,方锦星就组织对歼-7改进改型的关键技术进行预研。成飞先后投入3架试验机与外方开展雷达验证评估试飞5年时间里,飞行近550架次,完成了对国外3种雷达的验证评估试飞和关键技术的验证,
前期的预研和市场开发,赢得了军方的理解和支持。2001年8月22日,歼-7G通过立项。2002年3月正式进入样机试制阶段仅3个月时间,完成了飞机总装,6月28日实现首飞首飞一年多,又完成了飞机调整试飞、火控雷达和头盔瞄具备的选型、设计定型鉴定试验、试飞和部队适应性试验等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立项到设计定型的全过程
歼-7C配套的成品雷达和头盔瞄准具是空军第一次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厂家
方锦星带领有关人员做好选型成品的各项地面试验和试飞工作
歼-7G外贸飞机,从签定合同到首批交付仅半年时间 歼-7G确立为八一表演队表演机后,从状态确定到交付只花了6个月,满足了空军的急需。
周振国——轰-6H、轰油-6总设计师
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首席专家,轰-6系列飞机型号总设计师。先后主持完成了轰6-H等飞机航空电子/电气,武器系统设计,突破了大展弦比后掠翼飞机多外挂技术
为轰-6、运-7飞机的特设系统应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陕西省2008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主持研制的型号飞机荣获。
石屏——K-8、JL-8教练机总设计师
曾参与两机仿制,三机设计,1986年任K-8总师,1992年任JL-8总师,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模、航空金奖、航空工业有贡献专家等荣誉和奖励K-8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当年最高奖),JL-8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朝梁——直-8型机总设计师
现任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荣立国防一等功1次、部级一等功功1次,获国防科学技术奖2项、航空科学技术奖2项。先后参与或主持10余个直升机型号的研制。
王希豹——旋翼机总设计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哈飞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现任旋翼机总设计师
先后从事飞机/直升机航电系统和直升机总体设计工作,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
学仪表与测试的王希豹出于工作需要,1997年开始自学直升机全机电磁兼容技术2008年。他带领设计团队完成了参加阅兵的直-9的研制工作该机从立项到装备部队,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研制期间,王希豹在无线电通讯、电磁兼容等领域有多项学术创新,解决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如成功解决了某机型气象雷达工作异常的问题,这项技术也被王希豹运用到直-9研制中。
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现任国家重大专项工程研制现场副总指挥。
早在1971年,一飞院就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空中预警机——空警1号。2001年空警2000开始立项研制,2003年载机首飞,2004年完成全状态首飞并交付部队试用。
空警-2000首次采用航空、电子双总师制,涉及的单位多。型号总师系统及时组织开展总体气动、结构强度、液冷系统、电气系统、飞控系统、电磁兼容等六大关键技术攻关。
研制工作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缺乏原机数据、资料,设计人员只有先摸透原机的结构特点。但由于种种原因,科研样机迟迟到不了。为了不耽误宝贵的时间,总体气动所外形设计和计量中心测绘人员扛着仪器,上北京、赴长春、下当阳,驱车数千公里进行测绘,连春节期间都在进行测绘和数据分析。
大型预警机的研制节点和有限经费不允许制做物理样机,一飞院就采用三维数字化设计,建立全机电子样机,成为国内首家采用电子样机代替物理样机进行总体布置、设计协调、干涉检查、维修性检查的单位。
科研人员潜心攻关,他们完成的电磁兼容性控制,在技术水平和规模上均创造国内单机水平之最。
强劲的雷达需要大功率的电源支撑,通过攻关,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大功率发电及供配电系统技术的国家。
在原机飞控参数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在试验室再现飞控系统,不断地调整、试验、再调整……最后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
他们自行研制的任务电子系统难度之大、技术之复杂创下国内之最,在世界现有装备中也处于领先水平……还有首次采用的大规模液体冷却系统、数据链路传输……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
空警2000是一款“空地海并重”的预警机。其战术性能和技术性能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交付部队后,曾在多次军事演习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期间,空警2000对数量众多的救援飞机进行监管,协调各类飞机进入狭小空域,为救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空警2000参加了奥运安保工作,并以100%的出勤率和完好率,出色完成了任务。使用部队首长评价说,空警2000的投入,使北京奥运的安保工作“耳朵更灵、眼睛更亮”,在整个安保工作中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欧阳绍修——空警200总设计师
详见本期空警-200专文。
宋文骢——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后来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的研制中。80年代中后期,56岁的宋文骢被任命为歼-10总设计师。
在歼10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完成后,宋文骢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飞机状态很难达到某项设计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性能和设计定型。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的决定。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正是这个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杨伟——歼-10双座机、“枭龙”飞机总设计师
杨伟来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后,直接接手四大关键技术之一的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研制工作。杨伟和同事们一起,先后完成了飞控系统的核心——飞行应用软件的开发,研制出了一流的飞控系统地面综合试验设施和可移动式飞控系统机上综合试验设施,确保了歼一10的首飞安全。2001年,杨伟被任命为歼-10双座型总师,同时又被任命为“枭龙”飞机总师。2003年12月,歼-10双座机首飞,2005年12月设计定型,创造了我国第三代飞机研制周期最短的记录,被空军首长誉为我国少有的“不拖进度、不涨经费、不降指标”的大型军机项目。
张继高——歼-10飞机、歼-10双座飞机副总设计师
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研究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工信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1999年,张继高开始攻克歼-10的瘦身和减阻难关。最大的挑战来自于环控系统,因为减阻需要减小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张继高凭借长期在安县高速风洞内的试验经验,与风洞的钳工班长研究出了一个试验的办法——把风洞的一块侧壁板拆下来,新设计一块特种壁板,真实模拟飞机在空中时环控系统的工作情况。试验取得成功,数据证明,减小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对环控系统没有丝毫的影响。最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歼10环控冷却通风进气口终于成功减小了1/3,走出了减阻工作的一大步。
孙聪——歼-11总设计师
歼-11系列飞机总师、中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荣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一等奖,2001年被评为首批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2年被评为第一批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
唐长红——歼轰-7A总设计师
研究员,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总设计师,歼轰-7A飞机型号总师,军委总装备部飞机总体技术专业组成员,北航首席科学家,中国航空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歼轰-7A创造了我国飞机研制史上的许多新记录:
——设计出我国航空史上第一架全机数字样机,与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接轨。
——首次实现全机电子样机协调和预装配,实现了飞机研制从设计到生产的无纸化模式,大大缩短了研制周期,提高了设计生产精度,降低了研制成本。
——打破国际封锁,首次研制出我国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内包含分系统最多、管理武器最多、实现功能最多、扩展能力最强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该系统对多品种、大数量的武器进行综合管理的效能证明,歼轰-7A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已经走在第三代战机的前列,将我军战机的性能和战斗力提升了整整一代。
——建立国内第一个VPM管理系统(虚拟产品管理系统)标准。为了保证歼轰-7A的研制质量和研制进度,一飞院在研制过程中还采用了一系列创新性技术管理措施:
——实施跨兵种联合项目管理,实现了我国飞机研制的历史性跨越,此种模式和方法已在我国后续飞机研制中得到推广应用。
——在飞机研制中采用三维设计、软件第三方测试等多种实时研制技术决策,充分利用已有资源,保证了项目按节点进行。
——实施并行工程,与飞机承制厂 所组成并行工作联合工作队,以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实现数据共享、快速传递,将设计、工艺和生产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通过并行设计,使设计周期缩短60%,提高了设计质量,减少设计返工40%。工装准备周期与设计同步,缩短了制造周期,制造过程中工程更改单急剧减少,不仅提高了制造质量,还大幅节约了研制经费。
不仅如此,在歼轰-7A研制中,一飞院还大力推广数字化设计、数字化工程分析、数字化试验测控、数字化制造、数字化管理技术,以并行工程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确保歼轰-7A研制质量和研制进度,实现了我国飞机研制手段的革命性进步。
目前,经过我军飞行员的高强度演练,歼轰-7A多次在各种模式和复杂环境下的高强度对抗演练中创造了导弹实射的优异成绩。广大官兵称赞歼轰7A在出勤率、飞行保障条件、试飞量等方面,是国内飞机中最好的,也是“最好用的飞机”。
杨凤田——歼-8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研究员,航空金奖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等多种奖项。
受油机技术国外对我国严密封锁,在受油探头研制的过程中,航展上的国外专家曾提出,这种受油探头可能飞不了大M数。这种探头能否飞大M数,地面风洞试验、地面一般试验都无法模拟,后来杨凤田想出一个办法——领先试飞,就是在以往的歼8B上装探头模拟件进行试飞,把受油探头加进去。改装要进行强度试验、刚性试验等,在沈飞所和沈阳飞机工业集团齐心协力、联合攻关下,研制出一个试验样段,同时改装了一架飞机。通过领先试飞、试验证明,改装后的飞机可以在全包线飞行,
受油机和加油机能否保证空中加受油一次成功,是很大的问题。根据以往的经验,空中要想成功,事先在地面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试验。试验该怎样做?空中加油时,加油机、受油机不在同一高度上,该怎么模拟呢?杨凤田通过计算分析调节加油压力可以模拟高度差。后来根据图片,通过研制地面加油设备,在阎良顺利实现加油机、加油吊舱、受油机的联合地面试验,保证了空中加油一次成功、这也是中国人的一个独创的技术。
歼-8F是我国第一型发射制导“发射后不管”导弹的歼击机所谓“发射后不管”其实还是要靠飞机的系统管的,如果飞机不提供正确的信息,导弹就无法正确地截获目标。杨凤田摸索出搞系流试验,进行不同的飞行试验,验证导弹自主飞行阶段是可行的独创办法。
方锦星——歼-7系列主管总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现任成飞副总工程师,多次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获部级一等功四次,荣获中航工业“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歼-7G是关系中航工业成飞稳定发展不可缺少的机型,对拓展国内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1993年,歼-7E设计定型后,方锦星就组织对歼-7改进改型的关键技术进行预研。成飞先后投入3架试验机与外方开展雷达验证评估试飞5年时间里,飞行近550架次,完成了对国外3种雷达的验证评估试飞和关键技术的验证,
前期的预研和市场开发,赢得了军方的理解和支持。2001年8月22日,歼-7G通过立项。2002年3月正式进入样机试制阶段仅3个月时间,完成了飞机总装,6月28日实现首飞首飞一年多,又完成了飞机调整试飞、火控雷达和头盔瞄具备的选型、设计定型鉴定试验、试飞和部队适应性试验等两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从立项到设计定型的全过程
歼-7C配套的成品雷达和头盔瞄准具是空军第一次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研制厂家
方锦星带领有关人员做好选型成品的各项地面试验和试飞工作
歼-7G外贸飞机,从签定合同到首批交付仅半年时间 歼-7G确立为八一表演队表演机后,从状态确定到交付只花了6个月,满足了空军的急需。
周振国——轰-6H、轰油-6总设计师
中航工业西飞公司首席专家,轰-6系列飞机型号总设计师。先后主持完成了轰6-H等飞机航空电子/电气,武器系统设计,突破了大展弦比后掠翼飞机多外挂技术
为轰-6、运-7飞机的特设系统应用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陕西省2008年度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主持研制的型号飞机荣获。
石屏——K-8、JL-8教练机总设计师
曾参与两机仿制,三机设计,1986年任K-8总师,1992年任JL-8总师,先后荣获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劳模、航空金奖、航空工业有贡献专家等荣誉和奖励K-8于2001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等奖(当年最高奖),JL-8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徐朝梁——直-8型机总设计师
现任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荣立国防一等功1次、部级一等功功1次,获国防科学技术奖2项、航空科学技术奖2项。先后参与或主持10余个直升机型号的研制。
王希豹——旋翼机总设计师
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曾任哈飞设计研究所副总设计师,现任旋翼机总设计师
先后从事飞机/直升机航电系统和直升机总体设计工作,多次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
学仪表与测试的王希豹出于工作需要,1997年开始自学直升机全机电磁兼容技术2008年。他带领设计团队完成了参加阅兵的直-9的研制工作该机从立项到装备部队,仅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研制期间,王希豹在无线电通讯、电磁兼容等领域有多项学术创新,解决了很多前所未有的难题如成功解决了某机型气象雷达工作异常的问题,这项技术也被王希豹运用到直-9研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