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合新课标、新理念及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环节。
关键词 启发探究式 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
近年来,随着对化学教学研究的深入,在化学教育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虽说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还需建立起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且能促进学生知识及各项能力同步发展,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重点探讨启发探究式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其具体内容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化学实验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把教师的“讲和做”与学生的“讲和做”有机融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突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就是把我们习惯使用的平铺直叙的导课情境化,并且把待解决的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迫切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从内心里关注一个问题、情境或事件。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节时,我的设计如下:用酚酞试液浸泡过滤纸,做成纸花,先喷无色液体A,再喷无色液体B。让学生观察现象:大白花喷液体A后变红,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喷无色液体B,红色消失,又变为白色,此时学生必然会产生液体A、B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等疑问。同时也给学生在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以启发。
(二)收集资料,精选方案
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基于学生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图书资源不充足,网络资源不便利的条件下,课外收集资料难以实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需要的相关资料由教师直接提供。
另外,针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知识或获得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对于需要实验验证的假设提出设计方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仪器准备不切合实际,所以应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精选。当然,学生的假设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错误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要学会倾听,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议”、“读”。这一过程经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借助现有的工具书(指教材或带到课堂的辅导用书),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猜想,提出验证方案,自主的把不平衡的知识分解开并逐渐趋于平衡。
比如:在学习“酸和碱”之前,学生习惯于根据有没有明显的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使学生的原有经验与这一现象不符合,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以启迪思维,使学生产生质疑。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后,师生进入“做”实验的阶段。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演示学生实验中易错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化,保证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对最佳方案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规律,获得问题的最终结论。这一层次主要是构建新知,突出重点,使学生不平衡的知识重新达到平衡。教师引导学生把从“探究”和“研讨”中获得的新知进行提炼加工,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对于学生概括出欠合理的结论,教师不求全责备,尽可能地给更多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四)知识应用与迁移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层层递进。通过练习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或学生间给与及时矫正,使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迁移,联系旧知,再一次整理成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结束时(学习了催化剂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概念),给出以下练习题:请帮助解决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并画出装置图。①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②若选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③你认为用过氧化氢溶液与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仪器的选择和组装有何异同?
可见,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催化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以达到获取新知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接受知识,没有学生思考问题、迁移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三、总结
总之,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合新课标、新理念及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受到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师的关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建构知识,更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调整和修正知识的不平衡,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焕阳.“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云梦学刊,200,(S1).
[2]倪灵娇.启发探究,培养创新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关键词 启发探究式 教学模式 初中化学
近年来,随着对化学教学研究的深入,在化学教育实践中涌现出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虽说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情况下,还需建立起一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且能促进学生知识及各项能力同步发展,便于教师实际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本文基于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历,重点探讨启发探究式模式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
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互渗透形成的,其具体内容是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化学实验为核心,以教师启发和学生探究为主要形式,把教师的“讲和做”与学生的“讲和做”有机融合;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同时突出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就是把我们习惯使用的平铺直叙的导课情境化,并且把待解决的问题蕴含在情境之中。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专注力和求知欲,使学生迫切地、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任务中来,从内心里关注一个问题、情境或事件。
例如:在学习“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一节时,我的设计如下:用酚酞试液浸泡过滤纸,做成纸花,先喷无色液体A,再喷无色液体B。让学生观察现象:大白花喷液体A后变红,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喷无色液体B,红色消失,又变为白色,此时学生必然会产生液体A、B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等疑问。同时也给学生在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发生反应以启发。
(二)收集资料,精选方案
收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但基于学生面对中考、高考的压力,学校图书资源不充足,网络资源不便利的条件下,课外收集资料难以实现,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需要的相关资料由教师直接提供。
另外,针对问题,学生根据自己以有知识或获得的信息做出不同的假设,并对于需要实验验证的假设提出设计方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仪器准备不切合实际,所以应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精选。当然,学生的假设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错误的;对于学生提出的假设,教师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而要学会倾听,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议”、“读”。这一过程经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或借助现有的工具书(指教材或带到课堂的辅导用书),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猜想,提出验证方案,自主的把不平衡的知识分解开并逐渐趋于平衡。
比如:在学习“酸和碱”之前,学生习惯于根据有没有明显的现象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在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的实验,使学生的原有经验与这一现象不符合,改变学生的思维定势(根据现象判断化学反应发生),以启迪思维,使学生产生质疑。
(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选出最佳实验方案后,师生进入“做”实验的阶段。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积极探索的科学态度。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演示学生实验中易错的操作,使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化,保证实验的安全和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室工作习惯。
通过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对最佳方案的实验操作,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规律,获得问题的最终结论。这一层次主要是构建新知,突出重点,使学生不平衡的知识重新达到平衡。教师引导学生把从“探究”和“研讨”中获得的新知进行提炼加工,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对于学生概括出欠合理的结论,教师不求全责备,尽可能地给更多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
(四)知识应用与迁移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层层递进。通过练习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或学生间给与及时矫正,使教学过程中突出的知识技能得到巩固和迁移,联系旧知,再一次整理成知识体系。
比如: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第一课时结束时(学习了催化剂概念、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概念),给出以下练习题:请帮助解决下列有关实验室制取氧气的问题,并画出装置图。①若选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②若选用氯酸钾制取氧气,如何选用并组装仪器?③你认为用过氧化氢溶液与用氯酸钾制取氧气,仪器的选择和组装有何异同?
可见,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催化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分解反应,以达到获取新知的目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是接受知识,没有学生思考问题、迁移知识的时间和空间。
三、总结
总之,启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适合新课标、新理念及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受到各学科、各层次的教师的关注。从建构主义理论来分析,启发探究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随意建构知识,更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启发引导下,根据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调整和修正知识的不平衡,达到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胡焕阳.“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云梦学刊,200,(S1).
[2]倪灵娇.启发探究,培养创新 浅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3).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