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81-02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和学生情感的距离越近越好,亦即师生的心理量越小越好,这样越容易形成师生的协调活动。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有比较鲜明、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其它科目所无法比拟的。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会形成较强的内聚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情感距离,那么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无法协调、沟通,信息传递受阻,因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感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不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法不当或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就会加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必须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重视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提高教学艺术,利用“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情绪激昂、兴趣盎然,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引导教学过程的步步深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境创设中,体育教师可以将教材置于迎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中。如将一些田径内容置于游戏中,如“童年的追忆”、 “渡江侦察”、“作战演习”等。或将球类教材置于一些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大战” 中,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子、西部牛仔等。 这样的体育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与学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进行,体育教师视教材为“若无若有”却能“如影随形”,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佳境。学生从教师和同伴的情境教学中获得启发、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驱动力,使学生思维活动、智力活动、体能发展进人最佳的个性发展状态,创造力以在激情的驱动下得以发挥。
2 通过情绪的释放,获得运动成果的满足度与快乐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与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在快乐与竞争中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对成果的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3 通过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的关键。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要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强健身心效力祖国的崇高理想,并把理想同眼前具体的体育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融于体育健身的行动中,使之成为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动力源泉。全面培养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一评价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義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爱好、追求和兴趣,希望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因为健身的含义不仅是学校体育课上的锻炼,它应是一生坚持不懈的自我要求。
4 教学方法富有激情与多元化,唤醒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运用技术、技能的掌握,方法很多,充满激情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情感信息的输出,使学生进入学与练的最佳心理状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教师感情丰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乐于学习。
5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通常,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教师的施教就会越顺利,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要时常以敬业爱生的满腔热情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使情感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动力。 6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亲师乐道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体育教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必备条件。其次,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教艺、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同时,课前要合理规划场地,布置器材,给学生以整洁、规范的感觉,课中以亲切、精练、幽默的技术讲解,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严密的组织、端正的教态、优良的教学手段,以及体育教师事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教师由衷的敬佩和对体育锻炼的向往。体育教学中不少项目单调、枯燥乏味,如田径教学中的耐久跑和单纯的技能素质训练等,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要具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精神。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比文化课教师更直接、更明显、更强烈、更具感召力。
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启发学校体育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规定中进行的,具有严肃性、制约性、公正性的特征。它要求参加者必须严格遵守与服从规则,且人人平等。这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重友谊、守信用、光明正大、热爱集体、关心他人。
7 体会与成效
本人从多年的执教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依托情感教育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取运动的满足度与快乐感,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完成学习锻炼任务,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多次被学生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我的课成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尤其是学生们能由衷地喜欢体育运动,学会了体育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坚持体育健身,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这是我最引以为荣的事。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与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同仁们共享共勉。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體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从不同学习环节体育学法表现看学法指导的针对性>2009年第九期
[2] 吴燕丹<特殊体育教学评价:指向学生生命发展>2体育教学2009年第九期
[3] 任文君 汪一鸣 黄若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研究》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
[4] 邹德敏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
[5] 马君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定态度的体验,它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情感在体育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事实证明,教师和学生情感的距离越近越好,亦即师生的心理量越小越好,这样越容易形成师生的协调活动。体育教学的突出特点就是有比较鲜明、强烈的情感体验,这是其它科目所无法比拟的。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师生间融洽的情感,会形成较强的内聚力,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理解与支持,这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之一。如果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情感距离,那么就难以形成融洽的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无法协调、沟通,信息传递受阻,因而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完成。情感具有两极性的特点,它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促进动作技能的掌握;消极的情感则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不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运用的教法不当或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上,就会加大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从而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降低学习兴趣。教学必须在良好的环境中,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重视体育教学中情境创设、提高教学艺术,利用“创设情境”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情绪激昂、兴趣盎然,在积极参与中感受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引导教学过程的步步深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情境创设中,体育教师可以将教材置于迎合学生心理的情境中。如将一些田径内容置于游戏中,如“童年的追忆”、 “渡江侦察”、“作战演习”等。或将球类教材置于一些学生熟知的“卡通人物大战” 中,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子、西部牛仔等。 这样的体育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让教与学在“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中进行,体育教师视教材为“若无若有”却能“如影随形”,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佳境。学生从教师和同伴的情境教学中获得启发、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教学驱动力,使学生思维活动、智力活动、体能发展进人最佳的个性发展状态,创造力以在激情的驱动下得以发挥。
2 通过情绪的释放,获得运动成果的满足度与快乐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年级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游戏与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在快乐与竞争中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对成果的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3 通过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的关键。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要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强健身心效力祖国的崇高理想,并把理想同眼前具体的体育锻炼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把崇高的理想融于体育健身的行动中,使之成为发展良好意志品质的动力源泉。全面培养学生的吃苦与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一评价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義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爱好、追求和兴趣,希望自己拥有健康的体魄。因为健身的含义不仅是学校体育课上的锻炼,它应是一生坚持不懈的自我要求。
4 教学方法富有激情与多元化,唤醒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力量。培养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运用技术、技能的掌握,方法很多,充满激情的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情感信息的输出,使学生进入学与练的最佳心理状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教师感情丰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主动求知,乐于学习。
5 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通常,心理情感因素障碍越小,教师的施教就会越顺利,学习效果也就越好。这就需要教师要时常以敬业爱生的满腔热情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融洽的师生情感,使情感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动力。 6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让学生亲师乐道
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体育教师,正确的政治观点和较高的思想觉悟是必备条件。其次,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高超的教艺、高尚的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同时,课前要合理规划场地,布置器材,给学生以整洁、规范的感觉,课中以亲切、精练、幽默的技术讲解,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严密的组织、端正的教态、优良的教学手段,以及体育教师事事严于律己、率先垂范,使学生产生对体育教师由衷的敬佩和对体育锻炼的向往。体育教学中不少项目单调、枯燥乏味,如田径教学中的耐久跑和单纯的技能素质训练等,需要学生有极大的耐心和毅力。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要具有与学生同甘共苦的精神。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比文化课教师更直接、更明显、更强烈、更具感召力。
教师应从多方面进行引导、启发学校体育中的很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规则、规定中进行的,具有严肃性、制约性、公正性的特征。它要求参加者必须严格遵守与服从规则,且人人平等。这对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讲礼貌、重友谊、守信用、光明正大、热爱集体、关心他人。
7 体会与成效
本人从多年的执教经验中深深体会到,依托情感教育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锻炼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取运动的满足度与快乐感,有利于融洽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完成学习锻炼任务,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多次被学生评为学校最受欢迎的老师,我的课成为学生最喜欢上的课,这是对我工作的最大肯定,尤其是学生们能由衷地喜欢体育运动,学会了体育方面的基本技能,并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持之以恒坚持体育健身,养成了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这是我最引以为荣的事。以上是我工作中的一点心得与体会,与从事学校体育工作的同仁们共享共勉。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體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从不同学习环节体育学法表现看学法指导的针对性>2009年第九期
[2] 吴燕丹<特殊体育教学评价:指向学生生命发展>2体育教学2009年第九期
[3] 任文君 汪一鸣 黄若华《促进学生运动参与的因素研究》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
[4] 邹德敏 《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
[5] 马君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6] 邹德敏《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体育教学2009年第十一期